印度岩畫
印度是繼澳洲、非洲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岩畫聚集地,自1880年在印度發現了北方邦米爾紮布爾舊石器時代晚期岩畫之後,印度各地岩畫的發現從未間斷。
印度岩畫分布極為廣泛,北起喜馬拉雅山麓,南至斯裏蘭卡,都發現過岩畫點,但印度中部地區卻是岩畫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僅中央邦博帕爾一帶便有157個岩畫集中分布區,而在距博帕爾東南約45公裏處的皮摩波特卡山地則已發現275個繪有岩畫的岩穴遺址,共計有描繪著狩獵、舞蹈、戰爭等場麵的岩畫l萬餘處。除此之外,在中央邦,還有馬哈德、加裏等岩畫點。這裏的岩畫最早可能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25000~前15000年),並在後來的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時代乃至曆史時期,不斷地增加著新的內容,綿延時期氏達兩萬餘年。
岩畫的斷代一直是考古學界的難題,多數研究者傾向於認為,印度岩畫既包括史前時代的,也有不少曆史時期的作品,從總體上看,印度岩畫屬於世界石器時代的原始繪畫體係,在年代與風格上都更接近非洲和澳大利亞的原始岩畫。
有些學者按照印度岩畫的風格、技法和題材的演變,將印度岩畫大致劃分出5個發展時期:1自然主義的;2風格化的;3裝飾性的;4程式化的;5折中式的。
第1期自然主義的岩畫主要描繪單個野生動物,用單色如紅赭石、白色、黑色或黃色等色塊平塗出動物形體,不用線條勾勒。動物通常全側麵,但犄角卻呈正麵,造型古拙。世界各地早期的動物岩畫,在造型上似乎都帶有這樣的傾向:動物的軀體部完全側麵描繪,但對於頭部的表現則會采取正麵的角度,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們在表現動物時,往往不是畫他們所看到的,而是把他們心裏的感覺表現出來,因而在透視上便出現了這種視覺上的矛盾性,身體是側麵的,而頭部是正麵的,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窟岩壁畫中的動物,也遵循著同樣的繪畫觀念。
第2期風格化的岩畫最突出的變化是線條對輪廓的描繪,線條簡略粗重,再用色塊平塗。有些畫麵上的動物形象則采用了所謂“X光線風格”(動物身上繪有圖案,而這些圖案往往表現的是動物的內髒部分或骨骼關係,如同用X光透視一樣,印度中石器時期的X光線風格岩畫反映了原始思維對生命現象的一種理解和想像,有趣的是這種X光線風格的方式並不僅限於動物,甚至對於沒有生命的岩石,也會想像出它們具有內髒和胎兒,這可能是萬物有靈的一種表象罷。風格化岩畫還有一個特點是動物與人物表現采取的是不同的手法:動物形象采取寫實的表現手法,而人物形象則采用幾何形或圖案化的手示。人體的軀幹為方形,頭部呈三角形或圓形。第2期風格化的岩畫有時會覆蓋在第1期岩畫之上,這兩期岩畫在總體風格上都顯得風格古樸,色彩沉厚。身上有紋飾的鹿與人印度中央邦皮摩波特卡岩
畫中石器時代的X光線風格
第3期裝飾性的岩畫,線條表現趨向於裝飾化,往往在人與動物的外輪廓線中交織著直線、斜線和蛇形曲線。此時,創作者對於人與動物的動態與體態具有相當敏銳的觀察力,以棍形人體或楔形人體代替了前期的方形人體,這種簡潔的方式頗能表現各種運動著的諸如狩獵、舞蹈、奔跑等劇烈運動的場麵。第3期裝飾岩性畫中出現了一種“S”形人物圖案風格,有研究者者認為,成熟的“S”形人物圖案風格的年代不晚於印度的中石器時代。這類“S”形人物大多是用於表現人們舞蹈時的形態,它雖然有些符號化的感覺,但在表現人的各種舞蹈動作時,卻有著出人意料的靈活與灑脫。印度各民族都有古老的舞蹈傳統,這點在印度岩畫中得到相當充分的表現,很多岩畫內容都與舞蹈有關。對舞蹈的熱愛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相當突出了。當然,史前時期的舞蹈更可能與宗教祭祀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