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農談影
在中國攝影史上,劉半農(1891~1934)占有重要地位。這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猛將,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詩人,涉足攝藝之初,就顯露出他對於攝影藝術的真知灼見,被稱為“中國攝影美學第一人”。
劉半農十七八歲時開始接觸攝影,當時隻是隨便玩玩。後來,他到法國留學,才真正把攝影作為一門藝術進行研究。1925年,劉半農學成歸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當時,有的人大肆貶低攝影藝術,他卻不以為然,並在次年加入了積極倡導和推廣攝影藝術的“北京光社”。
1927年,劉半農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攝影美學著作《半農談影》。在書中,他首先批駁了錢玄同所謂“凡愛攝影者必是低能兒”的論調, 以及畫貴照賤的種種錯誤說法。 他說:
畫是畫,照片是照片,雖然兩者間有聲息相通的地方,卻各有各的特點,並不能彼此模仿。若說照相的目的在於仿畫,還不如索性學畫幹脆些。
接著,劉半農把攝影分成三類,除照相館生意外,還有複寫的照相與非複寫的照相兩類。他認為,不同類別的攝影須用不同的法則。而非複寫的“美術照相”,則重在“寫意”。
什麼是“寫意”?在指出“寫意”並不就是“寫假”後,劉半農這樣寫道:
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譬如同是一座正陽門,若用寫真的方法去寫,寫一百張還是死板的一座正陽門;若用寫意的方法去寫,則十人寫而十人異:有的可以寫得雄偉,有的可以寫得清勁,有的寫得熱,有的寫得冷。
這就是說,單純的“寫真”、“複寫”是死的,而“寫意”、“非複寫”則是活的。在人們普遍認為攝影隻能“複寫”生活的年代,劉半農大膽地提出攝影藝術要表現作者的意境,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當時中外攝影界關於“清”(結像清晰)與“糊”(影像模糊)的爭論,劉半農認為,這雖是技術問題,但必須根據作者表達思想內容的需要進行處理,並對有些人一味以“糊”為美的觀點提出了批評:
至於寫意照相,卻要看作者的意境是怎樣:他以為清了才能寫出他的某種意境,那就是他的本事;他以為糊了才能寫得出,那也是他的本事。我們隻能問他的意境寫得出寫不出,以及寫的好與不好;六至於清與糊,應由他自己斟酌:他有絕對的自由。
……有的人不知道糊隻是造美的資料,而竟認做了美的全體,於是乎糊!糊!糊!直糊到一塌糊塗,這就糟不可言了!
此外,劉半農還明確提出,要把表現中國人的氣息,作為中國攝影的一種要求。他反對以英、美、 日的年鑒做“老祖師”,反對一味模仿外國人的作品,說這種“模仿到了頭發白,作品堆滿了十大箱”,也“隻是一場無結果而已”。在為《北平光社年鑒》第2集所寫的《序》中, 他寫道:
我以為照相這東西,無論別人尊之為藝術也好,卑之為狗屁也好,我們既在玩著,總不該忘記了一個我,更不該忘記了我們是中國人。
……必須能把我們自己的個性,能把我們中國人特有的情趣和韻調,借著鏡箱充分地表現出來,使我們的作品,於世界別國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種氣息,夫然後我們的工作才不算枉做。
這段話在70多年後的今天聽來,依然令人“發聾振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