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出現
攝影術傳入中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攝影題材多限於肖像。但是,也有人開始走向社會,用手中的照相機,記錄社會事件、反映民間風俗。
一、容閎拍攝華工照片
在早期紀實攝影中,容閎是一位傑出的代表。容閎(1828~1912),字純甫,廣東香山縣人,清末改良主義者。1847年留學美國,185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是我國在美國高等學府畢業的第一人。
容閎是第一個運用攝影進行對外交涉的外交官。他曾任中國駐美國、秘魯副使,在一次辦理華工條約的交涉中,他出色地運用照片進行外交鬥爭,維護了華工的利益。
1873年,秘魯派專使來華,要與中國簽訂招募華工條約。在此之前,中國政府聽說在秘魯有大批華工遭到非人待遇,所以打算回絕秘魯的要求,但苦於沒有證據。於是,經辦此事的李鴻章,委派容閎去秘魯調查當地華工的處境。容閎到秘魯後,“以迅速之手段,三月內即調查完竣”。隨後,他將報告書和親手拍攝的24幅照片,一起寄回國內。這份報告書和24幅照片,是華工在秘魯受到虐待與歧視的真實寫照。
多年後,容閎在他的回憶錄中,敘述了這些照片的拍攝過程:
凡華工背部受笞,被烙斑斑之傷痕,
令人不忍目睹者,予乃借此攝影,一一呈現於世人目中。
予攝此影,皆於夜中秘密為之,除此身受其虐之數華工外,無一人知之者。此數名之華工,亦由予密告以故,私約之來也。
秘魯華工之工場,直一牲畜場。場中種種野蠻之舉動,殘暴無複人理,攝影特其一斑耳。有此確鑿證據,無論口若懸河,當亦無辯護之餘地。
容閎站在祖國和民族的立場,以攝影作為揭露罪惡、主持正義的手段,從而取得了這場外交鬥爭的勝利。
二、梁時泰拍攝北洋艦隊
廣東人梁時泰,是我國早期紀實攝影的先驅者之一。
1885年(光緒十一年),醇親王受命總理海軍事務,赴天津巡閱海防。為了加強宣傳,大造聲勢,特召攝影師梁時泰隨軍拍攝。在數日時間裏,梁時泰拍攝了《醇王行邸海光寺後樓外景》、《醇王抵津檢閱海軍帥字旗船》、《中國戰船平遠號》等新聞紀實照片。
這些照片,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北洋艦隊的官兵、建製、規模等情況,受到了醇親王的讚賞,並於次年由醇親王進呈皇帝。
這是照相館的照片首次進入宮廷。
三、東陵照相案
1909年,清政府舉行“奉安大典”,將死去的慈禧太後的靈柩移入東陵。因耗資巨大,引起國內新聞界的矚目,各大報刊都非常希望獲得“典禮”現場的實況照片,但苦於戒嚴甚密,無法進行攝影采訪。
天津“福升”照相館老板尹紹耕,見國內報刊沒有攝影采訪的能力,就計劃把“典禮”經過拍成照片。於是,尹紹耕和他的弟弟尹滄田等四人,買通了直隸總督端方的一個仆役,混入典禮隊伍。他們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沿途拍攝了不少的鏡頭。
後來,當靈柩快到隆恩殿時,百官雲集,尹紹耕等人又開始拍照。他們的行為,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統治者對這一事件大為震怒,將尹紹耕等四人拘捕定罪。
清政府的這種做法,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革命黨出版的《時事畫報》,對此評論道:
按歐美各國君後之相,遍地懸掛,未嚐以為褻也,今滿政府則拍照一相,監禁十年。專製國,專製於此,足見一斑矣。這就是清末一大冤案—東陵照相案。
四、清末時事照相貼冊
清末時期,反映時事新聞的照片深受社會歡迎,照相館的攝影師紛紛涉足時事照片的拍攝。
為了把時事照片介紹給更多的觀眾,在印刷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照相貼冊”應運而生。它采用裱貼的辦法,把編輯好的成套照片製成相冊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