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到70年代的西方裝飾藝術
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動蕩不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經曆近20年的發展,西方社會迅速重建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黃金時代”並沒有能夠持續下去,到60年代暴露出深刻的危機。越南戰爭給予美國社會以極大的影響,反戰運動蓬勃開展,與此同時的美國黑人爭取公民權利的運動、抗議核武器的示威遊行、女權運動和綠色環保運動興起……50年代60年代西方的年輕人被禰為“戰後的孩子’”他們出生在戰爭結束時和戰後的生育高峰,生長在和平富裕的環境,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是思考的一代,也是消費的一代(包括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這些被家庭和社會放縱嬌慣的、精力旺盛的年輕人,藐視一切的傳統,反抗所有的現成秩序。新一代年輕人對於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反叛,嬉皮士、“搖滾音樂”、“迷幻藥”、性解放和對東方宗教的興趣成為他們反抗上一代生活的方式。這種激進的反叛思潮往往通過“達達”式的對於精英文化和現存秩序的否定、對於商業文化的讚頌表現出來。60年代稱為“波普”的流行風格顯示出一種挑戰,它貫穿於日常生活當中,實用、方便、靈活性,給深受永久耐用影響的傳統觀念以猛烈衝擊,動搖了西方的社會結構和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波普”是生活在富裕的50年代60年代的年輕人無處發泄的精力和難以滿足的欲望所造成的現象,而這種難以滿足的欲望得到了製造廠家、市場廣告宣傳的支持和鼓勵。50年代中期的美國電影如1954年由著名好萊塢電影演員馬龍·白蘭度主演的影片《飛車黨》、1955年由詹姆士·迪恩主演的《無故的反抗》和《黑板叢林》等影片已經將要求表達反抗呼聲的新一代年輕人描繪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音樂也以新興的“搖滾”反映出明顯的變化,比爾·黑利和“彗星”樂隊把新的時尚從美國帶到了歐洲。1956年好萊塢電影《繞鍾搖滾》在英國的許多影院因其強烈的暴力色彩而被禁止上演。1958年搖滾歌星西德埃森的一場音樂演出引起數以千計的樂迷們聚眾鬧事。除了電影院和音樂會以外,作為美國消費文化象征的投幣點唱機則以另外一種方式影響了當時的年輕人……這種新的文化的代表則有小裏查德和伊文斯·普萊斯利這樣的人物,他們是戰後西方年輕人的精神領袖和崇拜偶像。
英國是早期“波普”運動的中心,1952年,一批藝術家在英國組織社團進行活動,這批藝術家當中有建築家阿利遜·斯密森、彼得·斯密森、畫家理查德·漢密爾頓、雕塑家愛德華·波羅茲、理論家雷奈·班漢姆等人。他們經常在倫敦稱為“現代藝術學院”的場所聚會,討論現代社會和藝術問題,尤其是對日益興起的美國消費文化的影響,包括美國電影、美國汽車、美國廣告等對於大眾的引導等問題十分關注。雷奈·班漢姆認為,金錢已經成為美國大眾文化的最主要的內容,美國生產的大眾消費品如汽車則是財富、權力和性的象征。到1955年1956年間他們提出了“波普”的觀念,這一詞語來自畫家漢密爾頓的作品:《是什麼使我們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畫家采用照片拚貼的方法,將“好萊塢”明星瑪麗蓮·夢露的像,將美國式的室內裝飾、電視機、錄音機、家具和廣告等組合在一起。畫上象征“健美先生”的男人拿著像網球拍一樣的東西,上麵有“POP”的字樣。“POP”來自英語“大眾化”(popular),這些充滿反抗精神的藝術家用它來表示反叛正統、走向流行的意義。到60年代“波普”藝術已擴展到攝影、音樂、繪畫、雕塑、建築、家具、時裝、紡織品、雜誌甚至商店的陳列設計等各個方麵,倫敦街頭見到的用“波普”壁畫進行裝飾的建築。這些壁畫用多種斑斕的色彩和具有活力的構圖,反映出年輕人狂熱的心理意象。1967年倫敦街頭見到的大型壁畫,以富有活力的多彩構圖反映了年輕人狂熱的心理意象。著名的倫敦“比巴”商店的具有“波普”風格的地下室設計。在商店門麵、室內裝飾、廣告、服裝,乃至“流行音樂”唱片的封套上,都可以看到這種多彩的構圖。60年代英國的“豪華休息室”的牆上則貼有“靶形”裝飾圖案的壁紙。這種有著強烈的明亮彩色環紋的“靶形”裝飾圖案當時成為流行的設計,在器皿裝飾、雜誌封麵和其他的器物外觀上都可以見到。英國“波普”風格的包裝設計,和壁畫一樣采用鮮麗的色彩,充滿活力和反叛的精神。60年代英國的交通廣告《黑暗之後的倫敦》。英國“波普”藝術家彼得·布萊克和簡·霍華德1967年設計的唱片封套《軍士佩帕孤獨的心》。封套設計既體現出英國傳統的維多利亞裝飾風格,又具有強烈的“波普”意味。
英國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像彼得·布萊克那樣的“波普”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大部分是剛從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他們對於傳統的藝術風格、包括已經成為“新傳統”的現代主義藝術具有強烈的逆反心理,強調藝術和設計要適合新一代的年輕人的審美愛好,可以說“波普”藝術和“波普”設計便是年輕人的藝術和年輕人的設計。這種藝術和設計成為60年代西方消費社會都市化生活的特色。
在英國,“波普”的風格主要從服裝設計、產品設計和平麵設計當中得到體現,而服裝設計最集中地展示出了英國“波普”設計的麵貌。年輕人用著裝來表現自我的存在和對於社會的反抗。這種“造反”的心理使60年代的服裝設計具有一種與傳統完全不同的審美趨向。從50年代的“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與眾不同的裝束,到信奉“存在主義”、曾在1968年巴黎“紅色風暴”中大出風頭的以運動服裝為特色的年輕人;從T恤衫、牛仔褲、“迷你裙”和“性解放”運動帶來的“比基尼”泳裝、無上裝著裝和無性別服裝,到1966年巴黎時裝展示模特兒甚至不穿內褲、女性服裝的色情化,無不表現出這場革命運動對於摧毀西方傳統觀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新興的“時裝精品店”文化,此前在倫敦已有了十餘年的曆史,1955年,瑪麗·奎恩特在倫敦著名的國王大街開設了第一家“巴薩”商店,商店的服務對象是年輕人。瑪麗·奎恩特首次推出的服裝便是中國人按照英文發音譯為“迷你裙”的超短裙。這位年輕的女設計家以激烈的觀點,提出了戰鬥的口號:“剪短你的裙子!”國王大街成為“垮掉的一代”年輕人聚集的場地,他們留長發、穿緊烏裙和黑白絲襪,裝束格外引人注目。1960年瑪麗·奎恩特前往美國,兩年後她為美國市場設計的服裝係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1963年瑪麗·奎恩特成立了“活力集團”公司,以“迷你裙”為代表的青年女裝,伴隨著皮靴、長發的“嬉皮士”,給全世界帶來了稱為“倫敦震蕩”的新潮。一位60年代穿迷你裙、持真空吸塵器的英國女子,盡管她身穿時髦的超短裙和高跟鞋,沉重的扶手椅和仿古圖案的地毯表現出當時一般英國家庭的居室環境仍舊具有傳統的裝飾風格。一批像馬裏安·弗利、沙裏·圖芬、奧希·克拉克這樣的“波普”設計家隨著出現。比瑪麗·奎恩特的“巴薩”商店晚些,約翰·斯蒂芬的精品店於1957年在卡納比大街開張,展示的服裝更加大眾化、更加具有裝飾性、更加激動人心。倫敦的卡納比大街集中了許多新潮時裝商店,成為吸引遊客的著名景觀。像60年代英國倫敦國王大街的“祖母旅行”由奈傑爾·韋莫思和邁克爾·英格利斯設計的精品店,商店門臉令人吃驚的形象成為當時“波普”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與毗鄰的具有社會主流裝飾風格的“陽光”洗衣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英國的“波普”家庭用品設計和廣告裝潢設計頗具特色。1964年特倫斯·科蘭開設的“哈比塔特”商店銷售價格低廉、設計特殊的家具和家庭日用品,明亮的色彩和強烈的幾何圖案受到了青少年顧客的歡迎。現代主義設計“功能第一”的原則被活潑、流行、實用的觀念所取代,消費者要求親切的、通俗易懂的、“即用即棄”的大眾文化產品。正如時裝設計領域發生的改變一樣,在家具和室內裝飾領域、在廣告、海報、商品包裝等平麵設計領域,許多年輕的設計師顯露頭角。一些企業如霍爾貿易公司銷售用紙加木渣作成的纖維板製作的家具,這種看起來像紙製品的“紙椅子”,價格低廉,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同當時紡織品設計采用純粹幾何圖案的風格相一致。像彼得·姆多什設計的以英文字母作為表麵圖案裝飾的“紙椅子”,馬克斯·克裏德寧設計的“拚接家具”,羅傑·丁設計的“吹塑”椅子,都帶有一種玩世不恭的“嬉皮士”趣味。60年代英國設計家帕特·艾伯克設計的雛菊圖案係列織物,這種織物設計采用植物主題表現出英國傳統的設計風格。可以看到植物圖案裝飾已經隨著不斷變化的設計風格融入巨大的市場當中。1971年納塔利·吉布森的壁紙設計,盡管采用了土星的圖案,但是設計的形式和色彩的運用都可以在20年代30年代像瓦內薩·貝爾和鄧肯·格蘭特那樣的設計家的作品當中看到,顯示出60年代70年代西方裝飾藝術設計的複古傾向。像60年代中期英國設計家伊弗林·雷德福的裝飾藝術風格的織物設計在英國國內和國外都很流行,許多設計家接受廠商的委托從事這種風格的設計,植物似的曲線充滿了動感,可以看成是流行的“波普”藝術和以往的“新藝術運動”設計、以及其他色彩豐富、熱情奔放、自由隨意的設計風格的彙合。1967年詹尼·朗茲的織物設計,來自古代埃及的裝飾圖案,幾何紋樣又與20年代的裝飾藝術設計具有聯係,反映出60年代70年代設計一種普遍的懷舊傾向。“比巴”商店是倫敦肯辛格頓大街著名的服裝精品店,60年代後期商店開始脫離那種輕率的、容易衰落的流行服裝店的裝飾風格,將懷舊的氣氛融入商店的裝飾設計當中。商店內部采用盆栽植物和鏡子作為陳設,反映出與20年代裝飾藝術的聯係。室內的幾何圖形更顯示出獨特的魅力。60年代後期“新藝術運動”的裝飾風格對於流行的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像“新藝術運動”的代表人物穆卡和比亞茲萊的作品再次引起了設計家的關注。作品具有“新藝術運動”的藝術特色,還可以看到複興北歐凱爾特人文化的強烈願望。
70年代是西方社會“嬉皮士”風氣極盛的年代,“嬉皮士”服飾反映出這些反主流社會的年輕人的思想傾向和生活態度。服裝的裝飾風格接受了許多像東方藝術中的象征主義成分那樣的非西方文明的影響,東方風格的植物紋樣和其他裝飾圖案曾經使“新藝術運動”的裝飾藝術大放異彩,“嬉皮士”的服飾又再次從中獲取養料。這樣的裝飾圖案還應用在他們的臉和手臂的紋身上。“嬉皮士”認為自己被排斥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以外,因此自己常動手用普通的、常見的材料製作飾物,來作為與有產階級的奢華裝飾相抗衡。“波普”設計大量采用圖案裝飾,不少圖案裝飾取自“波普”藝術家的繪畫作品,像“波普”藝術的早期人物賈斯帕·約翰斯那種用美國國旗將整個畫麵覆蓋起來的畫法影響了“嬉皮士”的著裝。倫敦街頭穿著用英國國旗改製的服裝招搖過市的“嬉皮士”青年,表現出對於權威的反抗。60年代英國早期“波普”藝術家彼得·布萊克設計出具有“波普”風格的小地毯。彼得·布萊克為將一種活潑、強烈的色彩描繪手法引入設計領域作出了許多努力。這種類似“靶形”圖案、甚至英國國旗圖案的“波普”風格地毯設計具有一種質樸的意味。
維克多·德·瓦薩雷利那種表現光效應的畫法、布裏奇特·萊利那種有力的變動轉移的黑色和白色圖形的畫法,都影響了 “波普”設計。“光效應藝術”曾在60年代中期一度流行,並且運用到裝飾設計當中,英國的女畫家、“光效應藝術”的重要人物布裏奇特·萊利直接參與英國廣告設計的活動。英國設計家埃德伍爾德·帕羅斯的“光效應藝術”風格的設計在當時頗具影響,1970年根據他的設計生產出200多套餐具設計,其中有部分製成了精美的韋奇伍德瓷器。
由毒品、麻醉劑引發的稱為“視幻藝術”的“光效應藝術”影響到了裝飾設計領域,包括家具設計、服裝和首飾設計和廣告設計,都出現了“視幻藝術”流行的現象。在美國的西海岸、尤其是在舊金山這樣的都市,“視幻藝術”迅速發展,很快就傳播到芝加哥和紐約。像韋斯·威爾遜、理克·格裏芬和維克多·莫斯柯索等藝術家的圖形作品在60年代的美國非常出名。1967年密爾頓·格拉辛設計的《藍色發型》音樂會廣告,突出卷發的“視幻藝術”效應,當時在美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廣告的形象甚至成為時代的偶像。“視幻藝術”通過廣告、唱片封套等商業美術、壁畫和其他裝飾藝術設計在英國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60年代著名的“視幻藝術”藝術家有馬丁·夏普,他是來自澳大利亞的英國藝術家,曾經積極參與《雪豹》雜誌的編輯工作,在他的作品當中往往具有一種“複古”的傾向,采用20世紀初期“新藝術運動”的裝飾風格、尤其是阿爾方斯·穆卡和阿伯裏·比亞茲萊的插圖藝術風格;還有邁克爾·英格裏希和奈傑爾·韋莫斯,後者是《幸運窗和彩色外套》雜誌的創辦人。引起幻覺的圖案與色彩與多種來源交混在一起,從1966年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中展出比亞茲萊作品的奇特造型,到托爾基或希諾裏莫斯·布什的更為奇異的科學幻想圖形,“視幻藝術”很快風靡全英國,經過廣告的大力宣傳而影響了英國的“嬉皮士”們。流行的“光效應藝術”的巨大魅力成為連反映設計主流傾向的英國工業設計協會的雜誌《設計》都不得不麵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