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古典主義時期工藝美術
陶瓷工藝
新古典主義前期的陶瓷工藝仍然是在法國、德國和英國比較興盛,它們在羅可可式陶瓷工藝的基礎上顯示了新的風格特征。
貼花人物紋雙耳罐 在法國,自1770年開始,塞弗爾窯的陶瓷裝飾便常以古典題材為主。當時流行的一種帶蓋的瓷壺,造型較大,有的高達50多厘米,通體呈青釉色,多作希臘神話題材的裝飾。80年代以後,法國瓷器的新古典主義裝飾趣味愈加明顯,不少作品均以古典花飾和女性像為主要題材。當然,此時羅可可的遺風尚存,如對華麗裝飾的重視遠甚於器物的實用性表現。
在德國,自1765年起就在王室瓷窯的瓶類製品中有了所謂的“古希臘羅馬式”,起初僅是器物的裝飾出現了古典題材,後來連瓶子的造型也模仿古代大理石壇的形狀。當時燒製的咖啡具、茶具和餐具均配以古典紋飾,深受人們的歡迎。王室瓷窯還燒製過不少帶有神話人物、帝王騎士和詩人、學者形象的圓形瓷製紀念章,在造型和裝飾上頗似古代錢幣。普魯士國王腓特列·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Ⅱ,1786年~1797年)期間是德國陶瓷工藝進一步傾向於新古典主義裝飾的時期。此期的德國瓷塑工藝也具有古典趣味,瓷塑題材主要來自古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
藍地貼花神話紋雙耳瓶 在英國,韋奇伍德創辦的埃多努尼亞工場,生產了一大批模仿古希臘陶瓶的陶器。韋奇伍德既製作實用瓷,也生產裝飾用瓷。他最著名的裝飾瓷器是用“黑瓷”和他發明的“碧玉炻器”製成的。前者是一種質地緊密、極為堅固的黑色炻器,可耐高溫焙燒,而且能夠在雕琢玉石用的砂輪上拋光;後者則是一種白色的素坯,可用金屬氧化物通體著色,或者在著色後用浸入同樣金屬質泥釉中的方法,獲得一個絕對均勻無光澤的底子。其色彩有各種濃淡的藍、綠、淡紫色、黃、褐色 和黑色。用這種底子能夠將模塑的白色裝飾浮雕有效地襯托出來。因此碧玉炻器與硬石雕刻極為相似,常被用來模仿那些小型的硬石雕刻的浮雕裝飾。約翰·弗拉克斯曼(John Flaxman,1755年~1826年)也被看作是英國陶瓷工藝新古典主義的創始人,他在陶瓷燒製和裝飾手法上都顯示了一定的時代特色。
19世紀初歐洲盛行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帝國風格”(Empire Style),實際上,它是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最後階段,也是法國在主題和模式方麵有意識地轉到傳統的古代而開創的新風尚。“帝國風格”持續到19世紀20年代,而且它是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1769年~1821年)執政時期法國的官方藝術。
塞弗爾窯在這時製作雅致而又精美的產品,是整個歐洲瓷器市場上的典範。19世紀初帶有維也納風光的繪畫和肖像畫獲得很大發展。這期間維也納窯的彩繪瓷,位於歐洲最佳的產品之列。
後記
《世界藝術史話》以精煉、淺顯的語言與精美的藝術圖片共同闡述人類源遠流長的藝術發展曆程,全方位展示了世界各種藝術的精華,多角度介紹了世界藝術的發展脈絡。全書文字量達300萬之巨,收錄圖片3000餘幅。按照分卷內容編排,有繪畫、書法、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文學、戲劇、影視、工藝美術等24卷。《世界藝術史話》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各大圖書館、文史研究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文史專家與學者提出了大量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同時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為本書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致謝。在叢書的編輯過程中,參考並引用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未能與原作者一一聯係,在此謹表謝意的同時,也表示深深的歉意。希望作者朋友們在見書後,能及時與我們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