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美術2(1 / 3)

希臘美術2

倫敦英國博物館神壇上的雅典娜

多倫多羅亞爾博物館伊克瑞翁神殿建於公元前421年—公元前406年,也是苗條秀麗的愛奧尼亞柱式,為紀念雅典古代君主伊克瑞翁而建。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南側小門廳的一組女像柱,姿態輕盈,形象端莊,下垂的裙褶恰巧代表了柱子的凹槽,是希臘人像柱中最好的作品。

作為雕刻家的菲狄亞斯(Phidias),他最主要的成就還在雕刻方麵。他以20年的時間從事雅典衛城的重建工作,完成了豎立在衛城廣場上的武裝的雅典娜銅像和巴底農神廟內祭壇上的雅典娜黃金象牙像。巴底農山牆和間板、飾帶雕刻,也是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風格上亦屬菲狄亞斯派。《神壇上的雅典娜》於公元前438年完成,高達12米,內胎木質,麵部和裸露的肌膚用象牙片鑲貼,衣服、武器、盔甲用黃金製成,全重2000千克左右。雅典娜是雅典的保護神,她從宙斯的頭腦中誕生,是智慧和技巧之神。這座雕像表現她頭戴戰盔,胸佩甲胄,右手托著尼開小像,左手扶著盾牌,盾牌上雕刻著希臘人與阿馬戎的戰鬥,在希臘人的行列中有伯裏克利斯和緊隨著他的菲狄亞斯本人的形象。原作已佚,現存的是大理石摹品。《廣場上的雅典娜》全高9米,身穿長裙,手執長矛,在海上便可見到鍍金矛尖的閃光。

如同巴底農神殿是古典建築的範本一樣,它的東、西山牆雕刻也可以算是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標本。東山牆雕刻描寫雅典娜從宙斯的頭腦中誕生,受到眾神的歡迎。西山牆雕刻描寫雅典娜與海神波賽冬爭當雅典的保護神。由於多次戰爭的摧殘,雕刻原作所存不多。而最嚴重的一次是1687年,威尼斯與土耳其的戰爭中,威尼斯人從海上用炮擊中這座被土耳其人當作軍火倉庫的神殿,幾乎摧毀了它的大半,山牆全部倒坍。幸虧在這之前的1674年,法國一名畫家卡萊依來此旅行,畫過一幅當時東西山牆雕刻的素描。19世紀英國考古隊就是根據這些素描,把殘存的雕刻集攏起來的。東山牆殘存作品大約還有6個不完整的雕像和南北兩端象征太陽車的馬頭。其中奧林匹亞山神德修斯可算是最完整的一個,它用從沉睡中蘇醒的青年形象象征奧林匹亞山最先迎來初升的太陽。這座雕塑的體積處理、重心和四肢的勻稱和諧,巴底農山琦雕刻

倫敦國家博物館都具有古典理想的典範意義。除此之外還有南側的3位女神兩坐一立,北側的兩位女神,一躺一坐,衣紋優美生動,既襯托出女神豐腴的體形,又具有流動、柔美的運動感,也是古典雕刻的傑作。

巴底農神殿的額枋雕刻

倫敦英國博物館巴底農神殿的間板浮雕共有92塊,東麵是眾神與巨人之戰,西麵是希臘人與阿馬戎人之戰,南麵是勒庇底人與堪陀兒之戰,北麵是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之戰。每塊間板均為兩個人物,動作、構圖各不相同,顯示了古典雕刻的簡練、單純。神殿內簷的飾帶浮雕總長為160米,高1米,內容表現雅典市民為雅典娜製獻新衣的祭祀行列,淺浮雕像輕淡的繪畫一般表現出各種職業的人們向12位大神致敬的場麵,線條流暢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獻祭者的行列巴黎盧佛爾美術館菲狄亞斯晚年應奧林匹亞人民之請,完成了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內的宙斯巨像,這座雕像由名貴的烏木刻成,全高14米,外麵鑲以黃金象牙,是古代七大奇跡之一。古羅馬作家赫列索斯頓稱讚它是“大慈大悲者——生命的賜予者、父親、人類保護者和救主的形象。”可惜它沒有保存下來,甚至連複製品也沒有。

與菲狄亞斯同時代的另一位雕刻家是波留克萊妥斯(polycleitos),屬於伯羅奔尼撤的昔克翁派。他除了從事雕刻外,還致力於理論的研究,寫過一本叫《比例論》的文章,他的著名雕刻《持矛者》,就是這篇文章的範圖。波留克萊妥斯提出的理想的人體比例是“身高∶頭長=7∶1”,比起古典後期的秀美風格來,這個比例體現了古典理想的穩健質樸方麵。

波留克萊妥斯:持矛者

慕尼黑博物館古典盛期的繪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以光影明暗作為造型手段的近代繪畫的開始。可惜和以前一樣,我們至今尚未發現此時繪畫的真跡。據史料記載,公元前5世紀的最後30年間,希臘各地著名畫師甚多,雅典的阿波羅道羅斯(Apollodorus),因為善於用黑色表現陰影,而被稱做“黑畫師”(意為陰影畫師),以弗所的巴赫蘇斯(Parrhassios)曾經和西西裏島來的畫家宙克息斯(Zeuxis)在雅典比賽繪畫,據說巴赫蘇斯畫了一串碩果累累的葡萄,使飛鳥誤以為真而來啄食;宙克息斯畫的是包裹著畫幅的包袱布,使前來評議的觀眾以為他尚未解開包裹畫幅的布。人們評論說:巴赫蘇斯的畫騙過了鳥的眼睛,而宙克息斯的畫卻騙過了人的眼睛,獲勝的應當是後者。這個故事說明希臘畫家已經能夠依照視覺效果在畫麵上製造幻象,在平麵上塑造出三度空間形象。

古典後期(公元前410年—公元前332年),由於希臘各城邦的內部混戰和派別鬥爭,政治很不穩定,失望、懷疑和複雜多變的思潮,使古典的理想失去了威信,表現複雜的心理狀態的不同趣味、不同風格藝術代替了過去統一完美的規範。這時的建築崇尚華麗纖細,與多利亞式、愛奧尼亞式並稱希臘建築3大柱式的科林斯式得到很大的發展,它的柱礎與柱身和愛奧尼亞式相似,柱高為柱徑的10倍,因而顯得更加苗條,它最大的特征是由毛茛葉構成的、形似初放的花朵的柱頭,據說是由科林斯城著名銅匠卡列瑪考斯發明的。這也許意味著科林斯式的柱頭最初是金屬做成的,它的靈感來自放置在一個少女墳墓上的花籃,它生長出來一簇美麗的毛茛花葉。科林斯柱式最初主要用於建築物的內部,例如埃庇道洛斯圓形神殿中所見即是,它的外圍是26根多利安式柱子,內部則是14根科林斯式的柱子。埃比道洛斯的科林斯柱頭

倫敦英國博物館李西克拉特斯紀念亭

雅典雅典的裏西克拉特斯紀念亭是最優美的科林斯式建築,它是由6根科林斯式柱子圍成的一座圓形建築。每根柱頭仰鍾形花飾下部有葦葉裝飾,從葉鞘中生出蕨狀蔓向上延伸,十分優美華麗。4世紀時,建築方麵又一個重要變化,便是民用的公共建築特別繁榮,劇場、會堂、市場、浴室和體育場很多,占整個建築中的相當大比重。

雕刻的變化主要是多種風格的出現。古典規範解體,神和英雄的形象進一步世俗化、個性化,這是4世紀雕刻的共同特點。但各種流派的獨特風格爭奇鬥豔,又使4世紀雕刻呈現出誇張某一方麵特點的非古典化傾向,最突出的代表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秀美派和史科帕斯的悲壯派。

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是著名雕刻家西法索多斯的兒子,公元前371年雅典與斯巴達簽訂和約時西法索多斯曾受命創作了《和平女神》(又名“哺育布魯特斯的埃倫娜”),以作紀念。普拉克西特列斯:抱著嬰兒

時代的奧呂索斯的赫爾美斯同上局部

奧林匹亞地方博物館而19世紀在奧林匹亞的赫拉神殿遺址中出土的《抱著嬰兒時代的奧呂索斯的赫爾美斯》像,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原作,與《和平女神》相比,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普拉克西特列斯以極其細膩圓潤的手法處理形體的起伏和轉折,產生夢幻般的柔和滋潤之感,使得大理石變得溫軟而富有彈性。屬於普氏這一派的其他作品還有:《殺死蜥蠍的阿波羅》、《薩提兒》、《愛洛斯》、《克涅道斯的維納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