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建築的風格
建築是古羅馬人最富有創造力的領域。古羅馬的建築是古典建築的典範,對人的心理能夠產生強大的震撼,這主要與其簡單的幾何造型、巨大的規模體量、厚重的石頭材料等有關。他們的建築具有一整套古典建築的語言,形成了他們自己獨特建築風格和特色。熱爾曼·巴讚指出,羅馬建築師把多力克式、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合而為一。從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的結合中,他們創造了第四種樣式——“合成式”(Conposite)。這種合成式也稱羅馬式。古羅馬建築最主要地體現在拱門、圓頂和券拱結構上。
首先,拱門是羅馬建築最顯著的特色。但是,羅馬人並沒有發明拱門建築,這是他們從伊特剌斯坎人那裏學來的,羅馬人利用了它。在高架渠和橋梁建築上,他們應用了拱門,創造了既美觀又實用的傑作。在像羅馬大競技場一類的結構上,他們采用了重複拱門並和希臘的圓柱相結合。他們把進門的甬道蓋成拱狀。約翰.B.沃德-珀金斯說,它們建造了拱形凱旋門來“紀念戰爭的勝利”,或者“紀念其他值得銘記的人或事,最常見的是紀念皇帝個人,或者紀念剛剛去世的皇帝的豐功偉業。”羅馬廣場及其附近現在還可以見到三座這樣的凱旋門:一座是紀念梯圖斯的,一座是紀念塞普提米烏斯·謝維洛斯的,一座是紀念君士坦丁大帝的。
圓頂也是羅馬建築最主要的特色。當然,圓頂所根據的原理是和拱門相同的。房龍說,穹頂這一結構上的革新技術,後來傳到小亞細亞,而小亞細亞(我們應該相信希羅多德,他對這類小事素有研究)的呂底亞人在逃難中,來到意大利中部的伊特魯利亞,又把穹頂帶到那裏,從此改名為伊特魯利亞人。公元前四世紀,羅馬人征服伊特魯利亞,在那裏看到了穹頂。羅馬人把他們學來的新技術,又向歐洲各地傳授。這就是現代世界穹隆的來源,從美索不達米亞傳到呂底亞,傳到伊特魯利亞,傳到羅馬,傳到西歐。趙鑫珊說道,在歐洲建築藝術史上,Dome是指圓屋頂、穹頂,包括卵形或半圓穹頂、約旦多邊穹頂。Dome這個詞來自意大利文Duomo,係指意大利大教堂。他認為,古羅馬人是一個極有建築藝術創造天才的民族。他們把人類原始部落的圓形屋頂一步步推向了極致——Dome;隻有到了古羅馬人手裏,原始人的原型屋頂才上升到了Dome——圓形穹頂建築藝術,上升到了一首叫人激動不已的哲理詩。羅馬人用它來作為巨大公共建築的屋頂,使得整個建築的內部空間不必用柱子支撐,在建築圓頂或拱門時必須用一個臨時的支架;但是等到拱門的石塊都鑲砌完畢,或是圓頂上的水泥凝固之後,這個支架就可撤去,拱門或圓頂屹然獨立,成了優美雄壯的紀念物。世界上最大的圓頂之一是羅馬的萬神廟,它是阿得裏安所造的。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所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高聳的拱門支持著巨大的圓頂,被認為是近東這類建築最為宏偉壯麗的。
券拱結構是羅馬建築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成就之一。羅馬建築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間組合、藝術形式等等都同券拱結構有血肉的聯係。正是出色的券拱技術才使羅馬宏偉壯麗的建築有了實現的可能性,才使羅馬建築那種空前勇敢大膽的創造精神有了根據。英國建築學家薩莫森指出:“羅馬建築兩大類型是以大鬥獸場為例的帶長廊的圓形競技場和凱旋門。看到了它們被崇拜到如此程度,以致被尊為合乎語法的表現手法源泉,雖然羅馬建築的形式還很多,但我認為沒有一處能如此圓滿地與古典建築語言融會貫通,而成為古典語言有機的組成部分。當然公共浴室建築的鋪張排場和拱形廳堂以及許多套間,有時也給人靈感,還有一切偉大的古典穹隆頂建築的原型,獨一無二的萬神廟;……”帕瑞克·紐金斯將希臘建築與羅馬建築進行比較,他說,希臘對人與宇宙和諧的追求是抽象的,並且表現出他們在藝術中的宇宙意識,它像人的純真理想一樣美好。羅馬人可沒有這種理想主義,羅馬人是勇於實踐的種族,他們善於邏輯思維,在製定法律、工程技藝和管理國家等方麵優於其他種族。他們所追求的和諧不是精神上或者天際間的,而是在他們的切身的住宅範圍和驚異已經到手的疆界內的和諧。他們的宗教以家庭為中心,在“中庭”(或別墅的廳)宅神(penates)麵前供上燈火。他們最為讚揚的品德(包括肉體上的勇敢)是忠誠(pietas,忠於父母及祖先)和奉獻(gravitas)。他們認為希臘已經衰老,堅信羅馬人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確實,從建築藝術上來說,羅馬的建築是完全可以和希臘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