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永存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成就是多方麵的,但尤以悲劇見長。他的悲劇,形象突出,情節曲折,矛盾衝突強烈。主人公盡管人生多艱,命運多舛,甚至蹈入死地,自身也不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性弱點或性格缺陷,但往往具有高貴的靈魂,顯示出卓爾不群的品格,因此,莎士比亞的悲劇,雄渾悲壯,大氣磅礴,與他置身其中的時代氛圍,非常吻合。
一、《羅密歐與朱麗葉》
在莎士比亞的早期悲劇作品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通過一對青年戀人生死相依的愛情,表現了人性的美好和高貴,盡管世俗的偏見,可以毀滅他們的生命,但是他們的真情卻可以超越現實,而顯示出雋永無窮的魅力。
在這部悲劇裏,莎士比亞以意大利民間傳說為素材,揭露了封建貴族之間的世仇,給正常的生活和人的本性蒙上了陰影。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互相敵視,世代為仇,兩個家族的人相遇之時,不是怒目而視,便是拔劍相向。一天,凱普萊特家舉辦舞會,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為音樂吸引,喬裝打扮,潛入舞廳。在此,他遇到了凱普萊特的女兒——美麗動人的朱麗葉,二人在攜手翩翩起舞中,頓生相互愛慕之情。盡管他們知道,兩個相互仇恨的家族之間,要締結起愛的紐帶是多麼困難,但仍抑製不住心頭熱烈的愛情。乘著夜色的覆蓋,羅密歐來到來麗葉的窗前,他表白,與其得不到愛情而在這世界上捱命,“還不如在仇人的刀劍下喪生。”而朱麗葉則表示,“告訴我你願意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舉行婚禮,我就會把我的整個命運交托給你。”
兩個年輕人在牧師的幫助下秘密舉行了婚禮,可是不久,因為朱麗葉的表兄尋釁滋事,殺死了羅密歐的摯友,致使羅密歐一怒之下舉劍還擊,置其於死地。為此,他不得不離開家園。朱麗葉的父母開始強逼女兒與別人成婚,對此,朱麗葉寧死不從,牧師為她的真情所感動,給了她一瓶致人昏睡的藥水,以詐死逃婚,並等待羅密歐的歸來。
凱普萊特家族不知有假,以為朱麗葉已死,便把她放入了家族的墓地。羅密歐趕來,見此情景,肝腸寸斷,自殺身亡。而藥性消失、蘇醒過來的朱麗葉,見到了倒在身邊的愛人,心中充滿悲憤,決然一死去追隨愛人的忠魂。
血的教訓終於使兩個家族的人清醒過來,他們捐棄前嫌,言歸於好。
英國老維克劇團演出《哈姆萊特》劇照盡管劇中有爭吵、有死亡,但卻並不給人陰森恐怖之感,而洋溢著一種浪漫抒情的韻致。這是一部令人心醉也令人心碎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用青春的熱血,釀造了愛與美的真醇。死神不再可怕,他仿佛在輕輕扇動著翅膀,為一對年輕戀人開啟了天國之門;卻把那巨大的暗影,留給自以為是、盲目奔突著的世人,讓他們在悚然之中,在令人深深遺憾的死亡麵前,反思自身的荒謬與愚蠢。
二、《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悲劇創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作品,它本身所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意義,以及對人性的複雜性所作的透徹揭示,昭示著古今中外的文學史家,對其進行不斷地分析和闡釋。人們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之論,也有人說,在一千個研究者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這個悲劇故事,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傳說,他留傳到了英國之後, 被變成了一部複仇悲劇,據說基德就曾寫過一部同名劇作。但是,在莎士比亞筆下,這一複仇故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融入了特定時代的人文背景,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劇中,從國外歸來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剛剛承受了失去父親的打擊之後,又麵臨著新的尷尬處境:他那登上王位的叔叔居然迎娶了他的母親。而此時,哈姆萊特之父、已故的丹麥老國王陰魂不散,他的鬼魂向兒子哈姆萊特訴說,自己正是被現在的國王克勞狄斯置於死地的,並要兒子為他報仇雪恨。
哈姆萊特本來是一個滿懷崇高理想,心地善良單純的青年,對於人,他向來抱有信心和美好想像,他的一段台詞,向來被人們當成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人的推崇與讚美:
“人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