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舞蹈
一、哥倫布到達以前的舞蹈
由於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很少,因此,我們隻能從現存的一些民間音樂和樸素的民謠當中沙裏淘金獲取美洲舊大陸的舞蹈信息。
根據僅有的考古資料來看,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拉丁美洲音樂樂器主要有搖鈴、鍾、鼓、哨子,還有用葦管、獸骨、粘土、海螺製成的號角。這時期為舞蹈伴奏的音樂主要是以打擊樂為主的瑪雅音樂,音樂基本以五聲音階為主。
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拉丁美洲舞蹈大致有:木鼓舞、祭太陽神舞、祭月亮神舞、祭神舞、帝王舞、戰爭舞等。
1.木鼓舞。在現存的樂器中有阿茲特克人使用的木鼓,木鼓有些是一端用獸皮包著的圓柱形狀的木鼓,有些是兩端均用獸皮包裹著的木鼓,舞蹈時,木鼓敲出不同的節奏以協助舞蹈表現神話故事情節。
2.祭太陽神舞。祭太陽神是拉丁美洲人的古老的傳統,它代代相傳,至今保存在民間老藝人中間,拉丁美洲的音樂家就從民間老藝人那裏采擷原始資料。著名的秘魯民歌收集家丹尼爾·阿洛米阿斯·羅夫萊斯就從一位70歲左右的印第安老藝人那裏記錄下歌頌太陽的音樂,他說:“這位印第安人年紀雖大,但筋骨很好,……他拿那天早上獵獲的一隻精美的蒼鷹做菜留我吃飯,飯後,對我說:‘現在讓你聽聽我們給太陽唱的頌歌。’於是他哼起這首幸存於一位印第安老人靜穆記憶之中而免於淹沒的神秘的讚歌。”祭太陽神是拉丁美洲的古老傳統文化。不僅民歌中有對太陽的頌歌,在舞蹈中也有祭太陽的舞蹈,如“印第安人跳太陽舞時把一幅太陽的圖片掛在柱子上狂熱地繞著它跳”。這種舞蹈的文化內涵就是圍繞農業豐收而展開,是一種祭祀農業豐收的舞蹈。
3.祭祀月亮舞蹈,是一種模仿天體的舞蹈。這種舞蹈在巴西農村很盛行。“在新月之夜,巴西的卡亞帕族人的村落裏籠罩著一種奇特的興奮。8點左右,一長列用樹葉遮身的婦女邊走邊唱,排在前頭的3個人用香蕉葉蓋住頭部和肩部,其餘的用棕葉斜套在頭部像聖者的光輪一樣,排在末尾的是一對小女孩。她們唱著歌圍成一個大圓圈,排在最前麵的兩位婦女領唱,其餘的婦女常常隨聲附和,接著開始跳舞,用右腳頓地,兩隻手臂上下揮動。跳舞和歌唱變得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起勁,……舞蹈大致持續一個鍾頭後,婦女們才分散,舉著燃燒著的木棍成斜角線地走過空闊地回到自己的房屋。這場舞蹈的惟一的啞劇成分也許是用火光來影射月亮的出現。”庫爾特先生詳細描述了祭祀月亮的舞蹈過程。祭祀月亮的舞蹈者基本是婦女,她們圍成一個大圓圈邊歌邊舞,舞蹈動作簡單,隻是右腳頓地,兩手臂上下揮拍。簡單動作含有深刻蘊意,值得深入研究。
4.祭神舞,是遠古社會普遍流行的舞蹈。但是,每個地區有著自己獨特風格,拉丁美洲的祭神舞主要是祭祀“雙藤神”、“七蛇神”和“風神”。墨西哥保存著這種舞蹈風俗:“他們既不跳躍也不做任何動作,他們不向前或後揮動雙手,他們的手不做任何動作,他們不彎身不旋動,他們不朝任何獨特的方向轉動,不向後退——他們隻是走步,緩慢地、安詳地、審慎地跳舞;他們的舞蹈形式像是一條單獨的巨蟒。沒有人做任何動作或幹擾他人引起混亂。他們抓住女人們的軀體,隻有大酋長和她們的兄長不能這樣做。日已落西山或太陽快要沉落時,舞蹈才告結束。”看來祭神舞蹈是一個莊嚴肅穆的舞蹈。這種莊重的、動作幅度不大的舞蹈反映了拉丁美洲人的對神的虔誠心態。表現蛇形舞蹈是動作幅度很大的舞蹈,人們以此表達對玉米女神“七蛇神”的崇高敬意。
5.帝王舞,是一種由氏族首領、部落酋長跳的舞蹈。古代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地區有這樣的舞蹈。舞蹈每4年表演一次,是一個有領舞帶領的群眾廣場藝術,領舞者為部落首領。為了顯示帝王的神聖權威,舞蹈帶有令人恐怖的威懾力。
6.戰爭舞。印第安人的戰爭舞是由戰士圍著酋長向左方移動跳躍的環舞。還有留守在家的婦女表演的戰爭舞。人們認為婦女以不停頓的跳躍動作所產生的力量傳遞給在前方打仗的戰士的肌體中,可以獲得戰爭的勝利。
哥倫布到達以前的拉丁美洲舞蹈充滿原始樸素風貌,給舞蹈伴奏的樂器基本有笛子與鼓。笛子用竹蘆或粘土焙製。亞馬遜河盆地有印第安人的鼻笛,圓碟狀、有孔、靠鼻孔吹奏。打擊樂器一般有用燒空的樹幹做成的鼓。果殼可做刮響器和空心搖蕩器,殼裏裝著石子,用這些樂器給印第安舞蹈伴奏。巴西中部印第安人還在地上挖個洞,放一空心樹木,裏麵塞些獸骨碎片,人們在上麵頓足舞蹈,地鼓發出聲響節奏。未開化的拉丁美洲人還用美洲虎的腳爪、鹿蹄,充了氣的老虎眼睛,甚至人骨來製作他們的原始樂器,墨西哥土著人在腳上係著蝴蝶幹繭,跳舞時可發出沙沙聲響節奏。
除上述舞蹈之外,還有塔拉烏馬拉人跳的魯都布裏舞,這是一個模仿火雞動作的舞蹈。舞蹈由部落酋長帶領,他像火雞似的蹦來蹦去,他的身後有排成一長列的男舞者追隨模仿著酋長的動作。女舞者跟在男舞隊後麵做追趕動作。一段舞蹈停下後,由祭司表演獨舞,他手搖沙槌,做踏地跺腳動作,嘴裏哼著古老曲調,仿佛在作法。
尤馬裏舞也是塔拉烏馬拉人的宗教舞蹈,塔拉烏馬拉人認為這個舞蹈是從鹿那裏學來的。舞蹈時,先由祭司在木架前,搖沙槌、召喚各處的舞者,通報上天舞蹈開始進行。此舞蹈沒有激烈的扭腰擺胯動作,隻是男女舞者平穩莊重地圍著木架緩緩行進著的簡單動作,有些類似歐洲早期的環舞。
米多戴舞源起阿茲台文化時期,是台佩烏安人舞蹈。夜幕降臨時舞蹈,一直跳到天亮,也是宗教祭祀舞蹈。舞蹈時,先由祭司手持樂器和木棍繞火堆轉5圈,向東方致禮後開始舞蹈。舞者均飾白色鮮花,脖子佩戴白色花環,男子雙腳踝處拴著幹殼腳環。男舞隊和女舞隊分站兩排,男在前女在後,祭壇插著玉米穗和羽毛,男女舞隊靜靜地行進繞圈,隻有到了火堆前才做一下跳躍動作,是一個祈禱農業豐收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