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黑暗,就像死去的人,所麵對的世界。不對,現在還沒有形成世界。這是大約幾百億年前,宇宙最初的混沌狀態。
這時候,沒有一種叫做眼睛的東西。如果非要說有,那就是上帝之眼。也許,連躲藏在幕後的造物主都沒有出現。這裏一片荒蕪,什麼都沒有。宇宙中漆黑一片,空間極其狹窄。但是,在這個宏闊的背景下,充斥著很多暗物質,它們是各種元素組成。在這些暗物質簇擁下,有一個被稱作為奇點的地方。
奇點是一塊區域,就像一個熔爐,裏麵充滿了上帝粒子。這些上帝粒子高速運轉,在原始力的推動下。眾所周知,凡是有質量的東西都有引力,這就是萬有引力。上帝粒子之所以存在,並且高速運轉,說是引力也好,斥力也罷。總而言之,它是不斷運動的。這些粒子強烈的互相碰撞,於是,誕生了原子。
原子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原子分為正原子和負原子,所以,它們之間或是吸引或是互斥,這讓原始力越來越多。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個誇克組成的,反中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誇克組成的,比如質子,中子。質子由兩個上誇克和一個下誇克組成,中子是由兩個下誇克和一個上誇克組成。
毫無疑問,這些極其微小的東西,從來沒有停止過運動。在互相碰撞下,奇點這塊區域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終於,奇點爆炸了。
爆炸之初,物質隻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複合成為通常的氣體。
隨著氣體的誕生……宇宙逐漸變得熱鬧起來。眾所周知,宇宙中的星球的組成,很大程度上是岩石和土壤。氣體的誕生,類似於風的東西形成了。在力的作用下,風暴裹挾著大量的岩石和土壤,開始了漫長的造星之路。岩石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很簡單。質子這種東西,是有質量的,一個質子,你可能看不見,正如一個細胞。但是,成千上萬的質子堆積在一起,再加上不斷升高的溫度炙烤,突然,溫度驟降,把一鍋湯冷卻,不就形成了岩石了嗎?正如,成千山萬的細胞組成了器官。
這麼說來,土的組成,也就簡單了。土是由顆粒組成的,很簡單,顆粒是由原子堆積而成。為什麼,土不是岩石?因為土在化學反應的時候,承受的原始力不同,被原始力摧毀成了鬆軟的物質。也可以說,鬆軟的質子。
氣體,在宇宙颶風的吹拂下,逐漸形成了星雲。在星雲中,因為幾時光年甚至幾百光年的麵積之下,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一切都趨於穩定。星雲是塵埃、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的星際雲。這些物質在星雲的籠罩和控製下,沿著一定的軌道運行,不至於離開這一區域。
慢慢地慢慢地,一些物體逐漸靠近,發生碰撞,在宇宙颶風的洗禮下,這些塵埃和金屬逐漸凝結在一起,形成了星球。最初的星球,也許什麼都沒有。但可以肯定的是,星球表麵是有著陸地的,當然,這些陸地也許是其他元素組成的。星球一個接著一個誕生,曆經了N年。
而宇宙,還在起點爆炸的原始力推動下,不斷地膨脹。也可以理解為,我向一個方向扔出去了一個物體,而這個物體,不斷地向遠處飛。但它為什麼停不下來,是因為它沒有阻力。奇點本身隻有內驅的力,也就是各種力的內部混合,一旦發生爆炸,這是外趨力的第一次誕生。所以,它是沒有阻力的,不過,終有一天,會有的。
宇宙在不斷膨脹的路途中,如法炮製,一路上形成了很多星雲。這些星雲,又在自己的領域中形成了各種星球。這些暗物質、無數的恒星係(包括恒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等)又組成了更為龐大的星係。星係的體積如此龐大,以至於它有著非常強大的引力,所有的物質,都被星係中質量最大的那顆恒星所吸引,並且沿著軌道圍繞著它運行。因為,星係形成並不是固定模式,所以,星係又形成各種模樣,比如,螺旋星係、旋渦星係、棒旋星係等。
星係,也在浩瀚的宇宙中運行。或是遠離,或是靠近……兩個星係碰撞,可以合成一個,也可以變為三個。
一部燦爛的宇宙征途,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