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但隨著與外界的接觸越來越多,會或多或少感染些壞習慣。有些壞習慣可能看著很小,所以很容易被父母忽視,但這些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正了,所以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舉止,及時矯正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壞習慣的養成,一般都是有原因和動機的,父母應當正確引導和耐心教育,既不能聽之任之、遷就姑息,也不能動輒訓斥、強令改正。

父母在弄清孩子壞習慣養成的原因和動機後,要認真分析,並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不要用威脅性的語言,如“以後再這樣做,小心我收拾你!”“你沒長耳朵嗎?怎麼屢教屢犯!”這種恫嚇手段在短時間可能產生一些製約作用,但因孩子內心不服,難以長久保持下去,一有條件,就會“舊病複發”。

父母在矯正孩子的壞習慣時,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能盛氣淩人,甚至怒氣衝衝。這樣,孩子會在感情上懼而遠之,不但不利於父母了解孩子壞習慣養成的原因與動機,也不利於教育措施的實施,以及保證實施後的效果。父母要與孩子用平靜、愛護的口氣對話,孩子才能在感情上與父母親近,相互溝通。

對於孩子的一些小毛病,父母可以用寬容的眼光看待,畢竟人無完人,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矯正孩子的壞習慣迫在眉睫,但也要切合實際,要有耐心,不能指望孩子在短期內發生奇跡般的轉變,隻要孩子每次改進一點就可以了。當這些壞習慣再次出現時,也要寬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過急,隻要引導和教育方法得當,持之以恒,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成效。

父母在矯正孩子壞習慣時,不要錯過時機,如果隻是每天有空了就上教育課,和孩子進行空洞嚴肅的談話,嚴厲地要求要孩子做什麼及不要做什麼,孩子一定會乏味,認為父母囉唆討厭,會有排斥心理。教育孩子,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比如孩子愛取笑他人,不尊重朋友,可以當孩子受到取笑和不尊重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養成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良好行為方式。比如對尊長說話也要用最恭敬的詞,如使用“請”“您”等。古人對長輩說話也多用敬辭,但如今,隻有在大型賓館或餐廳,才聽得到“您請坐”“您請吃”,在其他場合裏,這些敬辭幾乎銷聲匿跡了。這些禮節在年輕人中消失,這是非常悲哀的。

父母在矯正孩子壞習慣時,要注意方式的多樣性,講故事說道理是一種方式;也可以指定一個簡單的日曆表,讓孩子把想改正的壞習慣寫上去,每天進行自我評價和總結。到了月底,父母和孩子一起聊感想和不足。也可以建立獎懲製度,如果改正了壞習慣有什麼獎勵,如果沒做到,有什麼樣的懲罰,並讓孩子提出自己的壞習慣,自己和孩子一同改正,相互監督。獎懲製度中,不要弄太多物質獎勵,可以嚐試代幣獎懲。即製作一些小紙片,上麵寫著不同分值,孩子達到某種要求,就獎給一種分值的代幣,比如每天收拾屋得1分,不吃零食得2分,按時完成作業得3分,當得到一定分值後可獲取相應的獎勵。例如,得10分獎給愛吃的食物,20分可買一本喜歡的書,50分可買一個玩具,100分可去遊樂園……這是一種強調自我約束力,且培養平等觀念的有效契約方式。

父母是教育和引導孩子改掉壞習慣的主要力量,也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對象。父母一個小小的不良舉動,都可能會被孩子模仿。所以,矯正孩子壞習慣的過程,也是家長矯正自己壞習慣的過程,是一個提升自我的過程。隻要父母的榜樣作用做好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習慣的家庭環境,相信孩子的壞習慣就不難改正過來。

有些父母會抱怨,自己用了不少辦法,孩子卻還是不聽管教。除去教導孩子時的方式正確與否外,身為父母,自己也要找找和孩子日常相處時的問題。你是否一直對孩子有求必應?是否經常給孩子代勞大小事?是否愛給孩子作選擇?是否當著外人麵數落孩子,預言孩子將來一事無成?是否在孩子闖禍後,你不是批評教育,而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是否一直給孩子很高的期望並追求完美?是否不相信孩子,不認為孩子有自控能力?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好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