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大家眼裏的“大家”(1 / 3)

黎介壽、黎磊石是從一個家庭中走出的兩位院士,他們擁有一個科學界絕無僅有的傳奇,為什麼他們能夠登頂醫學巔峰?他們有著怎樣的精神境界?他們的成功,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

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深入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機關、科室和病房,與醫院領導、機關和醫務人員麵對麵,座談解析學習“院士精神”的體會和感悟。

從醫60多年以來,黎介壽、黎磊石兄弟院士憑著對黨和祖國的赤膽忠誠,對軍隊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以畢生的心血、精力和智慧,詮釋著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以創新的勇氣、思路和作為,矢誌攀登世界醫學高峰;以誨人不倦的“人梯”精神,傾心培育出一大批頂尖人才;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品格和仁愛之心,惠及萬千患者。

座談中,大家紛紛感到,兄弟院士是我黨我軍培養起來的優秀黨員幹部,是國防建設事業的忠誠戰士,是醫療科技戰線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表現出的“特別講政治、特別敢創新、特別能奉獻、特別守醫德”的精神,充分展現了一個共產黨員踐行先進性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風貌,集中體現了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知識分子的崇高境界。

1.風雨無阻,信念如磐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是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性的前提和基礎。兄弟院士特別講政治,始終保持堅貞不渝的理想信念。向兄弟院士學習,就是要學習他們麵對艱難困苦、百折不回的理想信念,學習他們麵臨各種考驗、始終堅持首位的政治本色,在實際工作中講政治、講大局、講服從。陳忠良(政委):兄弟院士自覺堅定理想信念,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對黨無比信賴。“文革”期間,盡管兄弟倆飽受磨難,卻從沒有忘記醫生的天職,一次次地不顧個人安危為老百姓看病,對醫療技術的鑽研也始終沒有停止過。他們對祖國無比忠誠。青少年時代,為了求學,他們飽經戰亂,輾轉四方,生活顛沛流離。國民黨逃離大陸時,他們毫不猶豫地留下來為新中國服務。抗美援朝時期,他們義無反顧地參加了前線醫療隊,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改革開放後,他們的知名度與日俱增,麵對國外的高薪聘請、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不為所動,一如既往地紮根在祖國這片沃土上,創造了驕人的業績,為祖國贏得了榮譽。他們對軍隊無比熱愛。長期以來,始終保持姓軍為兵的本色,麵向基層服務官兵,潛心致力於為官兵解除病痛,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在保障打贏上。透視兄弟院士成長成才的經曆,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根、是魂。

史兆榮(院長):醫務人員要有正確的奉獻觀,一個醫生,無論感到自己做出了多少貢獻,最終都要用廣大患者的評價——這個最科學、最公正、最無私的“天平”來稱量,都要看是否抓住了學醫為民、行醫利民這一“總開關”。正如胡錦濤同誌指出的:“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兄弟院士交出了滿意答卷。從醫六十年以來,他們在為患者服務的實踐中時時體現以人為本,處處維護廣大患者的根本利益,始終把患者的情緒作為第一信號,把患者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恭敬地、全身心地奉獻著。

程震(副主任醫師):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兄弟二人受盡磨難卻矢誌不移。即使是在那種艱苦、複雜的環境下,他們仍然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院士精神”讓我們看到,磨難源於外界,堅韌則源於內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拚搏向上的進取精神,是戰勝挫折、擺脫困境、超越困境的靈丹妙藥。

吳善新(政治部主任):快樂是什麼,快樂從哪裏來?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黎介壽院士說:“當一條生命從我手中獲得重生,我最快樂。”從院士質樸的話語中,我找到了醫生快樂的源泉。業績能給人帶來快樂。“把事業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唯有自主創新”,從醫半個多世紀,兄弟院士從未停止過創新的腳步。責任能給人帶來快樂。人命關天,來自各個方麵的重重壓力,兄弟院士體會著責任的含義;無數次煉獄般的攻關,兄弟院士從未忘自己的使命。奉獻能給人帶來快樂。兄弟院士的一生充滿選擇,他們選擇了艱苦環境,選擇了犧牲奉獻。在選擇中,他們詮釋著奉獻,體驗著崇高,收獲著快樂。忠誠能給人帶來快樂。兄弟院士把個人的價值與蒼生福祉緊緊相連,那是何等的榮幸;當祖國醫學的地位經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提升,那是何等的幸福。

彭南海(總護士長):兄弟院士一路走來,受組織培養之恩,受醫院曆屆黨委造就之恩。他們篤行“受施慎勿忘”,積極奉獻他人,回饋官兵和社會,他們的愛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軍營的主旋律一起同頻共振。

呂桂蘭(總護士長):在慶祝腎髒病研究所榮立集體一等功答謝晚宴上,黎磊石院士致歡迎辭,開頭就是:“根據黨支部研究,舉辦這次答謝晚宴……”一句話,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院士的自律之心。自律是一種信仰。院士的身份不可謂不尊,地位不可謂不高,但他始終牢記,自己的言行舉止,必須對組織負責。從黎磊石院士的自律中,可以看出一個醫學大家、一個領導幹部的素質及德性。

李幼生(主任醫師):部隊醫院同時麵對市場和戰場,既要適應市場,又要服務戰場。兄弟院士認為,醫院永遠不是市場,不可能按照市場的運作規律駕馭醫院。穿著軍裝,永遠要為部隊服務;不僅要服務,還要恭敬地服務、全身心地服務。他們以實際行動引導大家,闖市場切勿迷失了方向,為兵服務永遠是軍隊醫院的根本。市場再大,永遠也不能忘記自己姓“軍”名“兵”。即便是最基層的士兵,也應得到最優質的服務。

尹昌榮(副院長):兄弟院士都曾有過由醫途走向仕途的機會,但他們自覺抵製高官厚祿,堅定不移地沿著自己的道路,邁出堅定的步伐。在他們看來,當科學家和當官,這兩種角色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認同,一個人很難同時扮好這兩個角色。一些懂業務的去搞行政,他們一旦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告別自己的學術生涯。兄弟院士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己的事業,因為他們有一個好的科研平台,有一支好的科研隊伍,兄弟院士走得執著,走得輝煌,走得沒有遺憾。

範頌傑(醫務部主任):無論對誰來說,死亡都是可怕的。黎磊石院士也曾走過了一段直麵死神的日子。麵對死神,相信院士對生命也有著無盡的留戀,但他心中想的更多的是他的患者,他的事業。“先把死想清楚了,人才能活明白。”院士非凡的生死觀,值得我們深思。人生有限,事業無限。我們應該像黎磊石院士那樣,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工作,融入奉獻,融入為患者服務的偉大實踐,這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何進(政治部副主任):從兄弟院士為患者服務的言行,我們很容易感受到醫者的核心價值準繩,那就是人品好、醫德正、技術優、黨性強。所謂人品好,就是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講的,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醫德正,就是學醫為民、行醫利民,始終堅持“厚德、精業、創新、至善”;技術優,就是醫術精湛,善治人所不能;黨性強,就是看小自己、看大事業,看輕享受、看重職責,看開得失,看清奉獻,以黨的利益為利益。這個價值標準,是所有醫務人員的“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