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回信並做出決定,這種處理辦法可以為你省下以後再一次讀原信,再次考慮的時間,不然的話,你還要浪費時間。
如果你不得不拖延處理某一份文件時,應預先定下最終完成期限,在這個期限你務必處理完。這樣,不久你就會驚奇地發現,不用擔心“文山”把你壓倒了。
對於能夠遵循即時處理原則的人,但做起事來往往得心應手,並且心情舒暢,工作幹得幹脆順利。他們在遇到需要交涉的問題時,不會拖延時間或拒絕登門拜訪,也不會自己尋找借口把今天的計劃拖到明天。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要幹的事情必須立即行動,想做的事情馬上就做。
你可以拿出一天的時間來試著做一下,對任何事情都不拖拉地立刻著手處理。要幹脆利索地處理一些小事,因為這些小事往往是浪費時間的最大根源。如果有一些事一次幹不完,就定下完成的時間,然後在限定的時間內務必把它完成。
領導在這方麵就應該嚴於律已。
按照所定的期限查看工作進度約束自己嚴格執行。要學會在某段時間內適當集中心力於某一件事,這就樹立起一種典範。這種風範又會讓領導培養出一種很好的習慣,好的習慣自然使你的領導魅力倍增。
2提高會議效率
開會往往占據領導日常事務中的很大一塊時間,而且會議都是有代價的,不僅是會議經費的代價,更重要的是人員和時間的代價,必須精打細算精神。我們平常開會隻將經費計入成本,很少考慮到人員和時間的節約,總認為人員有的是,時間有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一切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參加會議的人員要占用一定的時間,理應將時間和人員計入成本,切實體現經濟原則。例如:日本一些企業,計算會議成本公式是這樣的:會議成本=附加價值×2×開會人數×開會時間。其中附加價值按平均工資的三倍計算,乘2是因為參加會議的人要停止日常工作,其損失應加倍計算。如果某工廠有2000名職工,平均月工資60元,開大會兩小時。那麼,會議成本=2×3×025×2000×2=6000(元)。通過算這樣一筆賬可以引起領導者對運用會議時間的高度重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會議,精減會議人員,充分合理地運用會議時間,節約會議投入,提高會議效率,從而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
(1)做好準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許多會議由於會前沒有充分準備,會上扯來拉去,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不開沒有準備的會。除了事務性的準備以外,最重要的是做好思想上和意見上的準備。凡傳達文件的會,事先要研究好貫徹執行的意見;彙報性的會議,要事先把材料數據和本部門意見準備好,討論方案、規則、法令、政策、製度的會,會前應將討論稿或提綱發給有關單位和同誌,使與會者能預先研究。決定問題的會議,也要事先打招呼,出個“安民告示”,讓與會者事先醞釀。
(2)準時開會
朱基總理就是一個典例。凡是他主持的會議,不論出席人數多少,總是按原定時間準時開會。他厭惡那種拖拖遝遝的作風,不允許隨意拖延會議時間,更不允許無故遲到。即使是10個人的會議,由於一個人遲到6分鍾而延遲開會,加起來就浪費了一個小時。魯迅說:“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在高效率快節奏的今天,時間就是金錢,能否準時開會,主要取決於這個單位的領導者,能否使他的下級養成準時到會的好習慣。
(3)緊扣議題
會議開始,主持者要簡明扼要地說明會議的目、議題、議程和要求,以便使與會者消除在會議初始時思緒混亂狀態,把注意力集中到規定要討論的議題上來。開場白要限製在1分鍾左右,講話要簡短、明快、充滿信心,指出議題的重要性和議事的迫切性,提示達成決議將產生的影響,估量會議的價值,表明大家通力合作會議定能成功。要防止冗長的發言或是冷場,也要杜絕“開小會”,即時澄清誤解,將討論拉回正題,使中心議題能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有效開展。
(4)精心選人
就是說什麼樣的會,要什麼樣的人參加,一定要認真斟酌。該來的一個也不能少,無關的一個也不要。可以由少數同誌參加的會,就不必把許多人都請來“陪會”;一般幹部就能“當家”的,就不必讓單位負責人參加;能由分管領導參加的會,就不要請主要領導參加;有的領導成員雖與會議討論的問題有聯係,但不是主要人員,可以事先征求他們的意見,將其意見帶到會上,本人則不必到會;一個議題討論完了,與這個議題有關的人就可以退席,不必一陪到底;對某些同類性質的問題,會前可以分組討論,派出代表來即可,不必都參加會;有些需要獲知會議結果而不必參加討論的人,可以在會後通知他們;鄉村的群眾會議,不必男女老少齊上陣,每戶有一人參加就可以了。這樣,既能提高會議質量,又避免使更多的人泡入會海之中。以為參加會的人越多,作用越大;領導人來得越多,就越能引起重視,這是一種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