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合於術數(1 / 3)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天幹與地支

《黃帝內經》是中華養生學的源頭。在《黃帝內經》中,陰陽五行學說成為其核心思想所在,它向人們傳達出自然以及人體的運動規律,以及人與自然相依相生的相互關係,告訴人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最高真理。

關於陰陽學說,前麵我們已作過介紹,下麵介紹天幹地支與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

首先,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幹支,從字麵理解,就是主幹和枝杈的意思,就像一棵完整的大樹,有幹有支,幹在天上,猶如樹幹,所以叫天幹;枝杈在下,猶如樹根,所以叫地支。

那天幹地支有何作用?它又與人體的健康有何關係呢?

據《黃帝內經》記載,天幹代表的是五行之氣的變化,是指天上太陽係五大行星,即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對地球的影響。其中,木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風的性質,與東方、與青色、與肝髒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火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火的性質,與南方、與赤色、與心髒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土星具有五行中濕的性質,與中央、與黃色、與脾髒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金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燥的性質,與西方、與白色、與肺腑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水星產生出具有五行中寒的性質,與北方、與黑色、與腎髒有相對應的類似關聯。

我們的老祖先早就發現了金木水火土五星的秘密,即五大行星在自轉和公轉的同時,向周圍的空間發射自己的信息能量波,它們射向地球的信息能量波,在相互彙合後,經過震蕩組合,形成一條有序的變化規律,當這條有序的變化規律與地球的運動變化相結合後,就產生了以十天、十個月、十年為周期的四種變化過程,製造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天幹的有序變化規律。

那何為地支呢?地支與天幹剛好相對,是記載大地氣候的溫度、濕度、風力的變化,傳達出地球本身的能量以及變化規律,在這些變化規律中表現出地上五行之氣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地支與天幹交互作用,形成了天地間變動的總法則。

地支有十二,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十二地支代表一年十二個月,一日中的十二個時辰,同時也代表十二個不同的年代,十二地支與十天幹配合,每六十年循環一個周期,稱為六十一甲子。

一年中的十二個月份,恰好與十二個地支相對應。而一天中又有二十四個小時,也與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著倍數的相應。同樣,不僅時、月有著與地支相應的特點,年也有著十二年一個變化的地支周期。

那地支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呢?它又是怎樣對地球、對人體造成影響的呢?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萬物靠太陽的光和熱得以生存發展,太陽發出的光和熱,對地球的氣候環境造成直接的影響,因為太陽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而這種有規律的變化也影響了地支五行之氣有序的變化。

一年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中每三個月會有明顯的變化,於是人們根據這種變化,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季的特點溫暖,夏季的特點炎熱,秋季的特點涼爽,冬季的特點寒冷,這種四季的變化規律,正體現了陰氣陽氣相互作用產生的變化過程,春季陰氣開始消減,陽氣漸漸增長。夏季陽氣達到極盛,而後轉入減弱。到了秋季,陽氣漸消陰氣漸長,到了冬季,陰氣達到極盛,而後開始消減,於是完成了一個運動的變化周期。

一天的氣候變化也是如此,與一年的氣候變化有相似性。一天當中,早晨清涼,中午炎熱,傍晚幹爽,午夜寒冷,形成一個小四季的運行變化周期。

可以說,一天的氣候變化,相當於一年氣候變化的縮小;而一年的氣候變化,則相當於一天氣候變化的放大。總之,地支的五行之氣就是對地球氣候環境的忠實記載。

古人創造了天幹與地支,就是為了記載天上與地下風、寒、濕、燥、火這五行之氣的運動變化情況及五行之氣運行的盛衰狀態和規律特點。在記錄這種變化規律的同時,分析其對地球氣候環境變化造成的影響力,因為,隻有把握天地五行之氣的運行狀態,一方麵可以用來分析未來環境氣候的變化趨勢,另一方麵可以用來預測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趨勢,同時也能夠預測未來的環境趨勢,這對人類的生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天幹地支與疾病預測

我們知道,天幹以十為運行周期,地支以十二為運行周期,天幹與地支相配合,產生以六十為周期的“甲子”。

自從天幹地支創造以來,人們便以此計年、計時,當然,用作時間記錄隻是天幹地支的一個功用,其更廣泛的功能還用於預測。

據《黃帝內經》記載,在遠古時代,中醫就運用天幹來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比如說肝病甚於庚辛,愈於丙丁;肺病甚於丙丁,愈於壬癸;脾病甚於甲乙,愈於庚辛;心病甚於壬癸,愈於戊已;腎病甚於戊已,愈於甲乙等。

除了預測疾病外,天幹地支還成為預測事物發展的專用工具,經過宋朝、明朝、清朝的不斷發展,以天幹地支為支柱的“四柱”預測成為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影響力極大的預測術。

天幹地支所具有的預測功能,是中國人長期觀察研究宇宙自然人生總結的智慧經驗,很久以來,我們視之為迷信而加以批判,其實,天幹地支是古人對天文、地理、人文、生命不斷地觀察研究後總結的全息科學,它具有非常高的準確度,甚至超越現代的科學,因為它裏麵隱藏著宇宙的秘密信息,隱藏著氣候變化的秘密程序,隱藏著人類生命的神秘密碼,隱藏著事物發展過程的神奇節奏。

正是通過天幹地支的運行變化,人們知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是人作為自然一分子應有的本分,否則逆天行道,隻能自取其害。

天幹地支是一套非常深奧而又樸素的自然哲學,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中,我們能夠窺探出天地是怎樣遵循著運動的法則的。如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中,就顯示出甲乙攜帶著風氣,丙丁攜帶著火氣,戊己攜帶著濕氣,庚辛攜帶著燥氣,壬癸攜帶著寒氣。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質特色中,顯示出寅卯攜帶著風氣,巳午攜帶火氣,申酉攜帶燥氣,亥子攜帶寒氣,辰戊醜未攜帶濕氣,天上五行與地上五行各自遵循著自己的法則向前運行。

關於陰陽五行天幹地支與健康的關係,在中醫經絡學術——子午流注法中有一些歌訣顯示出他們之間的關係:

天幹與髒器的關係:

子午流注按時尋,穴位潮汐就下針。

剛柔相配陰陽合,氣血循環循時辰。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注大腸辛流肺,壬至膀胱癸腎藏。

三焦為陽寄於壬,心包為陰寄癸旁。

年月日時均按此,用幹為經用針忙。

天幹與體表的關係:

甲頭乙頸丙肩求,丁胸戊脅己屬腹。

庚是臍輪辛屬股,壬脛癸足一身由。

地支與身體的關係:

子屬膀胱水道耳,醜為胞肚及脾鄉;

寅膽發脈並雙手,卯木十指內肝方;

辰土為皮肩胸肋,巳麵咽齒下為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隔脊梁;

申金大腸經絡肺,酉中精血小腸藏;

戌土命門腿踝足,亥水為頭及腎囊。

古人還把每種五行細分為六,用自然界中的五行之物以分別其強弱。六十甲子年中每兩年用一種五行之物來表示,具體如下:

甲子乙醜海中金,丙寅丁卯爐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劍鋒金,甲戌乙亥山頭火,

丙子丁醜澗下水,戊寅己卯牆頭土,

庚辰辛巳白蠟金,壬午癸未楊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醜霹雷火,庚寅辛卯鬆柏木,

壬辰癸己長流水,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醜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佛燈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驛土,庚戌辛亥釵釧金,

壬子癸醜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何為子午流注

何為子午流注?子指夜半23-1點,午指中午11-13點,子為陽之始,午為陰之始。子午含有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意義。流指水流,注指注輸,流注形容人體的氣血循環如水流。子午流注就是將人體氣血的運行比擬為水流,從子時到午時,隨著時間先後的不同,人體陰陽的盛衰、營衛的運行、經脈的流注、時穴的開闔,而有所不同。

子午二時,是陰陽轉換的交接點,以一年為例,子就是十一月,午就是五月;以氣候而言,子為寒,午為熱;以一天而言,子為夜半,午為日中。可見,子午剛好是相對的兩個點。人體的氣血循行,就是如水流一般從子到午,從午到子,周而複始,循環不息,隨著時間先後的不同、陰陽各經氣血的盛衰,有規律地變化著,午時氣血達到極盛,子時氣血達到極衰。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當中,每兩個時辰都在發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如果掌握了這種規律,以此來調整我們的生活、起居,對我們的健康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保證。

十二個時辰的變化規律是這樣的:

從亥時(21點)到寅時(5點),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麵,此時為陰。陰主靜,所以人體需要安靜,此時正適合細胞的休養生息、推陳出新,所以要有充足的睡眠。特別是晚上11點至淩晨3點,正是膽經和肝經當令,這段時間不能好好休息,就會造成回肝血量不足,不能製約肝之陽氣的上升,使肝陽上亢,肝火上升,從而導致頭痛目赤、頭暈不適。同時肝木旺盛,必然會克傷脾土,影響到脾胃的功能,因而會出現脾胃不適、食欲不佳等症狀。所以,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利用人體經脈在不同時間的不同變化,做好時辰養生,對提高、改善人的身體素質、延年益壽是非常重要的。

具體到人的髒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情況如下:

1.卯時(5點至7點)大腸經旺,有利於排泄;

2.辰時(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於消化;

3.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生血;

4.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於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5.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於吸收營養;

6.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7.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於貯藏一日的髒腑之精華;

8.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9.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10.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1.醜時(1點至3點)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12.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將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在用藥方麵,也要根據子午流注的規律,擇時用藥。中醫認為,給藥時間與療效高低及毒副反應的輕重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根據不同藥物的不同藥性特點,結合髒腑經絡的盛衰以及氣血運行的生理時鍾擇時用藥。如果藥物的藥性特點與人體的生理活動節律同步,也就是在最佳的用藥時間給藥,就會使藥物的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對於治療就能起到藥半功倍的效果。

據經驗,有肺病的人寅時(3點-5點)症狀會加重,因為此時為肺經當令。所以,劇咳或哮喘或發燒者,寅時給藥比白天常規服藥效果好;皮膚病人外敷藥在晚上比白天效果顯著;用滋陰藥治失眠,入夜服用效果佳,如果早晚服用,不但起不到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白天的精神;服用解表藥可於中午以前陽分時間給藥,因為此時可順應陽氣浮升從而有助於藥力驅邪祛病;瀉藥則在入夜前服用效果佳。

如何利用“活子時”

古人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體本身也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氣機變化息息相關。子時是天地陰氣至極而後陽元初始的轉折點,與此相應,人體內的元陽之氣也在此時萌生。古人認為,這個時間是借天地陰陽交變之機煉化精氣的最佳時機,這個時間就是“活子時”。

那活子時在人體的表現是怎樣的呢?我們又該如何把握呢?

活子時出現時,首先在生理上有下麵的表現:

對於男性來說,會出現陽舉、陽亢的現象,甚至久堅不下,會**位會有輕微的震動。對於女性來說,會出現**震動或收縮、會陰輕微震動,**抽動、**膨脹的現象。此外,男女還有共同的現象,就是下丹田有暖融如春的感覺,感覺內氣在下丹田內旋動,身體綿綿軟軟,就好像經過溫水浴後的感覺。這些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體內之精萌生而引發。這個時候就是活子時,如果能夠利用活子時及時把握火候行煉精化氣之功,就能將人體先天之精轉化為神,神轉化為氣,達到人體三寶精氣神高度有效的開發與利用。

在古代,很多丹道修煉者都十分重視活子時的采精煉氣,特別是先天之精的采煉。但在活子時采煉先天之精,並非那麼容易,首先要把握住火候。在采煉精氣之前,要收心入靜,意住丹田,靜待著一陽來複的時機。如果能達到渾然忘我、混沌寂滅、入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元氣就有可能突然生發。這時的生理會出現陽物**而堅。這時候的火候把握就十分關鍵,因為此時最容易心生欲望,如果此時雖陽物**、衝動陽關,但卻心虛寂然、欲念不生,就可以實施采精之法了。這時還需注意,如果陽物雖有衝動但卻舉而未堅,也不適宜采煉,因為此時藥力不足。此外,如果陽物雖舉而壯,但欲念生起,則先天之精就變為後天之精了,也不可采用。還有,陽物雖久舉而堅,但處於極度亢奮狀態,亦不可強采,因為此藥性過烈。所以如何把握住火候就非常重要,如果火候不對,不僅於身體無益,反而還會使身體大損。

如果把握住了火候,那該如何采煉先天之精呢,方法如下:

在陽物堅而不烈、欲望未起之時,提肛縮腎,將元精抽提於腦,再沿任脈入下丹田,其具體路線為:鼻根吸氣時,將肛門、會陰、外腎(睾丸陰襄)與內腎一起縮起上提,加意元精從會陰(生死竅)隨著吸氣,沿督脈抽提於腦。清精入腦,這時腦中隨之會有清涼舒暢之感。入腦後,閉氣稍停留,而後呼氣,眼神隨呼氣往下,以神領元氣隨息從任脈而下入下丹田。如果掌握熟練的話,3至5個呼吸,外腎(陽物)即可縮盡。外腎消退以後,則馬上停止采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