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困]肌肉之突起部份,如上臂的肱二頭肌,小腿的腓腸肌等。
[嗌]音益。即食管的上口。
[百骸]泛指人體所有的大小骨骼(原見《莊子,齊物論》)。
[膀胱]六腑之一。又名“脬(ㄆㄠ)”俗稱尿脬。膀胱是貯存和排泄小便的器官,《內經》此喻為“州都之官”(州都義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這裏是形容膀胱為水液聚集之處),膀胱和腎相表裏,其中的小便是氣化過程中的產物,與汗同為津液所化,所謂:“氣化則能出焉”。“氣化”就是化氣行水的意思。膀胱有病就會出現小便異常和排尿困難。
[胞門]即**口。
[胞衣]即胎盤,胎盤有臍帶(內有臍動脈,臍靜脈)相連,胎兒由此攝取養料並排除廢料。
[腠理]指皮膚、肌肉和髒腑的紋理。指皮膚與肌肉交接的地方,又稱“皮腠”。
[大腸]六腑之一,又稱“回腸”(一說回腸還包括直腸、肛門)。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由小腸消化吸收後運送下來的化物,及收其中剩餘的水分和養料,使之形成糞便,通過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又叫“傳導之官”,主要是傳瀉糟柏,為整個消化的最後階段。大腸有病,可以影響大便的次數和性狀。
[大節]指人體的大關節。指手指與足趾的第一節。
[大肉]指臂腿肌肉。
[丹田]道家有稱人身臍下三寸為丹田,認為這個部位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宮所在處。氣功意守部位名詞。其部位有三:臍下的叫“下丹田”,心窩部的名“中丹田”,兩眉之間的稱“上丹田”。
[膽]六腑之一。膽主要是貯存膽汁並輸出膽汁以幫助消化,它不與外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參與傳化水穀,和胃腸的功能有別,所以又把它列為“奇恒之腑”。由於膽內貯存由肝分泌出來的膽汁(王叔和《脈經》指出:肝之餘氣,泄於膽,聚而成精)此較潔淨的,含有精氣,故又稱“精汁”,不同於腸道和膀胱申的糟粕、排泄物,故有“中精之腑”“中清之腑”之稱。而膽又和肝相表裏,“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和膽這兩方麵的作用相配合,說明膽和肝和部分中樞神經的功能有關。此外,膽和肝內寄“相火”(是和心的“君火”相對而言),病理上容易產生“火”的症象。
[耳]腎氣通於耳,腎氣和調,耳就能發揮正常的聽覺功能。年老腎氣虧虛,往往失聰。耳又是腎髒的外候,某些外耳的變化和腎有關。耳部有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等經脤循行於此(其中膽、胃、三焦三經經脈均入耳中)。
[肺]五髒之一。肺主要是主呼吸的,為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肺呼出濁氣,吸入清氣,清氣又和飲食經消化後產生的“穀氣”相結合而輸佈,供養人體髒腑器官各部分,並能統管全身之氣。肺還有調節體液和通調水道的作用,人體內水液運行,與肺氣的作用有關。肺氣宜清宜降(“肺主肅降”),如果肺經受邪或肺氣失降,可以產生種種病症。同時,鼻是肺的門戶(“肺開竅於鼻”),為氣體出入的通道;肺又與肌表抵抗力關係密切(“肺主皮毛”),肺氣虛,往往影響肌表的抵抗力,體表受到風寒的侵襲,可以引起肺的症狀。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協調和輔助心髒所主的血液運行,可見心肺之間的密切關係。
[肺係]指喉頭氣管(承澹?《校注十四經發揮》)。指肺與喉嚨相聯係部位(中國醫學院主編《針灸學講義》)。肺的附屬器官如氣管、喉、鼻道等連成了呼吸道,統稱“肺係”。
[分理]指外連皮膚的腠理。泛指肌肉的紋理。
[分肉]指肌肉,前人稱肌肉外層為白肉,內層為赤肉,赤白相分,或謂肌肉間界限分明,故名。指皮內近骨之肉與骨相分者。穴名,即陽輔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屬足少陽膽經。
[肝]五髒之一。肝是貯藏血液的髒器,對周身血液的分佈能起調節的作用。肝性如木,生疏泄條達(條達本是形容樹木無拘束地生長,枝條暢達。聯係到人體,肝氣條達,氣血就此較舒暢,條達的前提須靠肝氣的疏泄作用。肝的疏泄,還有幫助脾胃消化和幫助脾氣散精等作用)而忌抑鬱,否則容易引起肝氣鬱結的病症。“肝主謀慮”,說明肝還和中樞神經係統的活動有關。肝聯係到情誌則主“怒”,當受到精神刺激時,容易產生惱怒,頭脹等症。肝還主管筋的活動(所謂“肝主筋”),為“罷極之本”(使人能耐受疲勞)。“肝開竅於目”,不少眼病須從肝論治。
[睾]即睾丸,又稱“卵”或“陰卵”。
[膏肓]膏,心下之部;肓,心下膈上之部。膏肓主要指病位的深隱。古人認為病位深隱,用藥物、針灸都不能起多大作用。所謂“病入膏肓”,有“不治之症”或“難治之症”的意思。足太陽膀胱經穴名,在第四椎下,近第五椎上兩旁去脊各三寸處。
[膈]即橫膈膜,由此分胸腹腔,為心肺與胃腸的分界。中醫認為膈的作用可以遮膈胃腸消化飲食所產生的濁氣,不使濁氣上熏心肺。通常膈隨著呼吸而升降運動,十二經脈中,有很多經脈是上下貫串膈膜的。
[孤腑]指三焦。六腑中惟獨三焦不與五髒相配合,故名。
[孤髒]指脾髒。《素問,玉機真髒論》:脾脈者、土也,孤髒以灌四旁者也。意思是說脾土居中央,寄旺於四季。指腎髒。如《素問,逆調論》說: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髒也。一水不能勝二火。這裏的“一水”是指腎水,一個腎水不能製勝肝、心二陽之火,有孤軍作戰的意思,故名。
[骨]骨在人體主要起支架作用。骨內藏髓,髓為腎所藏的精氣所化生,能滋養骨骼,所以骨骼的生長和功能情況,取決於腎氣的盛衰。同時牙齒是骨之餘氣(所謂“齒為骨之餘”,實即腎氣的一部分)所生,故牙齒的生長和功能如何,均和腎有關。
[骨度]骨骼長短和大小的度數,是古人測定人體周身部位和骨骼的長度、大小的標準數值,並可作為測量人體部位(主要是穴位)的重要參考依據。
[廣腸]指直腸。
[頏顙]頏,音航;顙,音嗓。為咽上上齶與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軟口蓋的後部,此處有足厥陰肝經通過。
[毫毛]皮膚上的細毛。眉毛中的長毛。
[喉]喉腔內近氣管上端處為喉。鄭梅澗《重樓玉鑰》指出:喉者空虛,主氣息出入呼吸,為肺之係,乃肺氣之通道也。
[喉底]即咽後壁。
[喉關]喉關由扁桃體、“懸雍垂”和“舌根”所組成。喉關以內(如咽後壁、會厭等)為“關內”,喉關以外(如上齶、麵頰內側和齒齦等)為“關外”。
[喉核]即扁桃體,位於喉腔內咽前柱(舌齶弓)和咽後柱(咽齶弓)之間,左右各一。
[喉嚨]泛指喉腔。與喉同義,《靈樞,憂恚無言篇》說: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說明它在喉腔內、氣管上的部位,是呼吸的要道。
[肓膜]指心下膈上部位之脂膜。指腸外之脂膜(腸係膜)。
[會厭]又稱“吸門”,覆於氣管上口,發聲則開(《靈樞,憂恚無言篇》稱之為“聲音之戶也”,咽食則閉。
[肌]與肉同義。指體表連於皮膚(包括皮下組織)的肌肉。
[肌腠]指肌肉的紋理,相當於肌肉的組織間隙,又名“肉腠”或“分理”。泛指肌表腠理。
[筋膜]肌肉之肌腱部份,附於骨節者為“筋”,包於肌腱外的叫筋膜。筋和筋膜的生理功能是由肝主持的,並由肝血供給養料,故有“肝主筋”之說。
[筋之府]指膝部。筋是主管關節屈伸的,膝是大關節之一,膝部周圍有不少強固的肌腱(筋)附著,膝外側下的“陽陵泉”(穴名)又有“筋會”之稱,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莖]指**,《內經》所謂“莖中痛”,即指**中的疼痛。
[莖垂]即**和睾丸的合稱。
[精明之府]指頭部。五髒六腑的精氣(或精華)皆上會於頭麵部,其中尤以人的眼睛,其外觀的神態及光華,最能反映髒腑的機能狀況,故名(見《素問,脈要精微論》)。
[九竅]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眼二、耳二、鼻孔二、口、舌、喉。(見《難經,三十七難》)。
[九髒]指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膀胱,合稱“九髒”(見《素問三部九候論》)。
[空竅]指人體與外界相通達的孔竅,包括九竅在內。
[口、唇、齒、齦、舌]口,飲食從口而入,言語從口而出,“脾氣通於口”,脾的功能調和,則食能知味。口外有唇,又稱“飛門”,由於脾氣“散精”的作用,加上脾能統攝血液,把“營氣”輸布於全身,口唇色澤鮮明與否,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唇內有齒,牙齒又稱“戶門”,其生長情況和堅固與否和腎有關,因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牙齒的作用主要是嚼碎、嚼爛食物,使之有利於消化。而唇、齒在發音、講話中,也起相當重要的輔助作用。包住牙根的肉叫齦,即齒齦,足陽明胃經人於齒齦,看些齒和齦的病症可以互為影響。舌在口腔內有很重要的作用,既能辨別五味,幫助把咀嚼過的飲食運送到咽喉部,又是“音聲之機”,舌在口腔內的轉動對發音、講話起重要的作用。同時觀察舌的變化(包括舌體、舌苔等方麵)有助於了解疾病的情況,是望診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六腑]六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腑一般是指腹腔中那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具有出納轉輸,傳化水穀的功能,所謂“傳化物而不藏”。中西醫論述六腑的功能,大體上還是一致的,但也有些不同之處,例如三焦是中醫髒腑學說所獨有的;又如中醫所說的六腑,聯係到髒腑學說和經絡學說,其功能就可能和解剖學上同名的腑不完全相同,以膽為例,膽附於肝葉之下,是貯藏膽汁的,它和其他腑之傳化水穀、糟粕的功能有明顯的不同。膽和肝相表裏,“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說明肝、膽都和中樞神經的活動有關,而膽和肝在病理上又都易產生一些“火”的症候,這些說明和現代解剖學上所說的膽還是有區別的。腑和髒的配合(稱“互為表裏”,腑為表,髒為裏)是:膽合肝、胃合脾、大腸合肺、小腸合心、膀胱合腎、三焦合心包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