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天空閃光”空空導彈
AIM-7E的最大迎頭射程約22~26千米,最小射程1,500米。1969年美國海軍提出要提高它的抗幹擾能力和機動性、縮短最小射程,因此發展了AIM-7E-2。
AIM-7E-2的主要改進是用Mk38Mod4發動機代替E型的Mk38Mod2,但導彈的抗幹擾能力沒有得到改善
技術推動:超越“麻雀”AIM-7E-2
“天空閃光”尺寸3,6602031,020毫米(彈長彈體直徑彈翼翼展),發射重量195千克。尺寸、布局、重量都和AIM-7E-2相同。實際上該導彈直接采用了AIM-7E-2的後彈體及其內裝的液壓控製舵機、戰鬥部和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等部件。
天空閃光”空空導彈,除了全新的導引頭和引信,“天空閃光”還采用了新的全固態自動駕駛儀
“天空閃光”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使用的采用單脈衝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中距空空導彈。該導引頭由馬可尼公司研製,工作在J波段(頻率範圍10~20G赫茲),比AIM-7E/-7E-2采用的圓錐掃描式導引頭具有更好的抗電子幹擾能力和製導精度,導引頭天線的最大轉動速度達到230°/秒(比戰鬥機雷達天線轉動速度快很多,如APG-70雷達天線的最大轉動速度是140°/秒),最大跟蹤角速度40°/秒(和AIM-7E/-7E-2相當),接收機采用倒置式,具有很高的靈敏度。
導引頭的可靠性也比較好,在地麵狀態、載飛時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分別達到300小時、120~150小時,而AIM-7E/-7E-2隻有50小時左右(地麵狀態)。
“天空閃光”的彈體後部還帶有頻率參考天線,它接收為導彈提供目標照射製導的連續波照射器(CWI)的信號,把它的頻率特征與導引頭接收到的、CWI照射目標後反射回來信號進行對比,采用多普勒頻移(指由於載機和目標之間存在相對運動,從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頻率會發生變化)處理技術識別目標。
這樣導彈就能把低空運動目標從地麵或海麵反射的雜波背景中區別出來,具有了下射能力。帶倒置接收機的單脈衝導引頭加上多普勒頻移處理目標識別技術,還使導彈能夠識別目標群中的特定目標。
“天空閃光”的導引頭還能采用被稱為“幹擾源尋的”(HOJ)的被動製導方式。當導引頭在半主動製導過程中受到敵機的電子幹擾而不能正常跟蹤目標時,導引頭就將自動切換到這種製導方式。由於戰鬥機的有源電子幹擾設備大都是外掛吊艙或機上固定的幹擾天線,所以這種製導方式可以使導彈“順藤摸瓜”地打擊敵機。
采用新的主動無線電引信是使“天空閃光”具有下射能力的另一個關鍵。該引信由湯姆遜-索恩公司研製,安裝在彈頭導引頭艙後,重約5千克。引信發射脈衝的作用距離約16米,也采用多普勒頻移處理技術識別目標,所以不會因為雜波信號的幹擾而引爆戰鬥部。引信起爆延遲時間根據從導引頭獲得的接近速度和交彙角度信息自動調節,範圍0~100毫秒,能保證對目標的殺傷概率。
“天空閃光”的連續杆戰鬥部重約32千克(其中爆炸裝藥重量9千克),有216根鋼條連續杆,爆炸生成的破片平均飛散速度超過1,400米/秒,對飛機的有效殺傷半徑為12~15米;采用的Mk38Mod4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重655千克,其中推進劑占4273千克。導彈最小射程1,000米,最大迎頭射程29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3,低空最大橫向機動過載30g,都和AIM-7E-2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