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毒刺防空導彈
美國毒刺原名“紅眼睛”II,1972年3月,“紅眼睛”II被重新命名為“毒刺”,被稱為第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通用動力公司生產。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中被非常廣泛地使用。
發展曆程
在1971年,美國陸軍選擇了“紅眼睛”II當做未來的便攜式防空導彈,型號為FIM-92。這個“先進導引頭計劃”最後給予了提高,1972年3月,“紅眼睛”II被重新命名為“毒刺”,被稱為第二代便攜式防空導彈。“毒刺”設計使用一個更靈敏的導引頭和擁有更好的動力學性能,增加迎頭交戰能力和一個綜合“敵我識別”係統。
1973年11月開始XFIM-92 A製導測試,但是因為技術上的問題暫停和重新啟動幾次。1974年第一次製導測試在白沙導彈靶場進行,發現存在許多問題。這引起了美國陸軍導彈司令部發展“毒刺”預備係統的決定,采用一個可重複使用的激光裝置附件,裝配到發射裝置上,當做製導係統,由福特航宇公司負責。
感到壓力的通用動力公司為補救係統發現的問題和減少不斷上升的成本,開始進行設計審查,結果導致電子零配件使用的總數減少15%和采用可分離的控製手柄部件的新設計。1975年7月,XFIM-92 A進行第一次肩射,這些變化使測試結果獲得相當大的進步。1976年2月,美國國防部感到滿意,早先在係統上發現的問題已經被克服。1977年,用於發展“毒刺”預備係統的資金停止撥付。1978年,經過一個需要130枚測試導彈用於發射去確認設計的工程研製計劃之後,“毒刺”最後終於被批準生產。1978年4月,通用動力公司獲得第一份合同用於FIM-92 A導彈的批量生產。1979年批量生產啟動並且同一年第一批生產型開始交付。然後用“毒刺”導彈以一對一的方式替換舊的FIM-43“紅眼睛”導彈。1981年2月使用基本型FIM-92 A“毒刺”的第一個軍事單位達到初始作戰能力。
在1977年,通用動力公司為下一代的“毒刺”研製被授予一份全比例工程發展合同,也就是采用“被動光學導引頭技術”的第三代“毒刺”-POST。創造性地運用了由微處理器控製的先進“被動光學導引頭技術”,尋的製導頭采用一種紅外/紫外雙色玫瑰花形掃描引導技術提高導彈的目標探測能力,製導裝置能收集更多的信息,用紅外、紫外能量比率鑒別紅外幹擾和不利背景源,大大提高了目標的探測能力和抗紅外幹擾能力,極大地增強了“毒刺”導彈的作戰性能。
“毒刺”-POST從1983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同時繼續生產基本型“毒刺”。“毒刺”-POST係統從1987年7月開始在美國陸軍部署。在1987年8月結束生產前這兩種型號生產的總數超過16,000枚,但其中“毒刺”-POST導彈製造了600枚。
如同“毒刺”效能的進一步,通用動力公司在1984年9月開始發展采用“可再編程微處理器”的第四代“毒刺”-RMP。最大的變化是允許彈載數字微處理機定期對製導與對抗軟件重新編程去對付最新威脅,取代每次必須通過對導彈重新設計。從1987年11月開始正式全麵生產新的“毒刺”-RMP。“毒刺”-RMP的出口型沒有可再編程模塊,但是包括有植入紅外對策組件,能擊敗所有北約已知的威脅。
1988年3月,通用動力公司被授予一份高達六億九千五百萬美元直到1991年的多年“毒刺”生產合同,去提供數量超過20,000枚的“毒刺”-RMP導彈。其實在這之前,美國陸軍導彈司令部在1987年9月2日選擇當時的雷錫恩導彈係統公司當做第二個承包商用於生產這一型號,每年連續生產“毒刺”-RMP超過1,000枚。雷錫恩電子係統公司最初獲得的二千四百六十萬份美元合同用於生產400枚導彈,另外還有一個五千四百四十萬美元選項,用於在1989年為訓練使用另外生產1,500枚導彈。1989年7月第一批生產型“毒刺”-RMP交付給了美國陸軍。在1990年雷錫恩電子係統公司被允許同通用動力公司競爭每年的生產合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降待美國陸軍采購成本。1990年4月,雷錫恩得到了一份四千五百一十萬美元合同用於生產1,383枚導彈。但以後每年生產中,通用動力公司恢複唯一的供應者。最後的生產資金在1992財年提供,美國陸軍總共獲得了29,108枚“毒刺”-RMP導彈,另外的導彈生產則用於外銷和向其它美國武裝力量提供。1992年,美國通用公司被授予一份合同用於改進FIM-92 A/B/C性能,能夠對抗最新的幹擾係統。因此發展“毒刺”-RMP Block I,修改RMP軟件去發現低信號目標,即使在更多雜亂的幹擾環境也能發現無人機、巡航導彈和輕型直升飛機。還安裝了一套環形-激光陀螺儀滾動傳感器和一塊鋰電池。隨後不久在1992年5月,負責“毒刺”導彈生產的通用導彈分公司賣給了休斯公司,因而變更了主承包商。第一批生產型“毒刺”-RMP Block I在1995年交付給美國陸軍。同時,大量已有的約8,500枚FIM-92A“毒刺”和FIM-92B“毒刺”按照“毒刺”-RMP Block I標準進行升級,在1999年完成。“毒刺”Block I也被歐洲“毒刺”計劃集團製造去轉換到這種型號。“毒刺”Block I在生產中被看做新的構造和改型。
“毒刺”-RMP Block I也被廣泛運用到“布拉德利-後衛”防空戰車、“複仇者”防空係統和被航空單位當做一種直升飛機掛載的空對空導彈。
1996年被核準開始發展最新型“毒刺”BLOCK II,也就是先進型“毒刺”。采用新型焦平麵陣列紅外成像導引頭,也被稱為小直徑成像導引頭,增加探測距離和精確性,尤其在高雜波和強幹擾環境。增加探測距離和“毒刺”導彈有效射程,達到大約8000米。
“毒刺”BLOCK II仍處於工程及製造研製階段。在1998年初休斯導彈係統公司被雷錫恩公司收購,也就是現在的雷錫恩電子係統公司,成為“毒刺”導彈的新主承包商。本來計劃早在1999年正式生產,已經被延期好幾次。在2001年計劃將已有的總數達到5,000枚導彈升級到先進型“毒刺”,用於前方防空和空對空兩種任務去對抗幹擾環境中的直升飛機、無人機、巡航導彈和現代化的隱形固定翼飛機。
歐洲的“毒刺”- RMP生產計劃是隱蔽在這個區域的國際計劃下麵。在德國服役中,它即是Fliegerfaust-2(FLF-2),而且部署在德國陸軍、海軍和空軍。一係列的發射平台被戴姆勒-奔馳航宇公司的一個子公司發展,用於在艦艇、輪式和履帶式車輛上裝備使用。德國和荷蘭已經試驗他們的單兵便攜式“毒刺”係統和一部預警雷達係統組合去提高它的性能。荷蘭陸軍使用Hollandse Signaalapparaten公司的“雷達設備增程提供全方向目標報告”機動拖車安裝I/J-波段雷達係統和綜合“敵我識別”係統,雷達係統在1985年服役測試時非常成功。雷達提供目標預警達到40公裏之遠和飛行高度在15和4,000米之間,然後移交到一個“毒刺”發射組用於交戰。
一直到2001年為止,“毒刺”所有的型號已經被製造的總數超過70,000枚,包括國外生產的。目前的最先進生產型號是“毒刺”-RMP Block I導彈。
係統構成
“毒刺”與第一代FIM-43“紅眼睛”相比較有優勢。采用第二代冷卻錐形掃描紅外自動導引彈頭,提供全方位探測和自導引能力,具有“射後不理”能力。因此,“毒刺”可以等飛機一接近就能進行迎頭攻擊,往往在它們去投放它們的短程彈藥或開始地麵掃射之前。“毒刺”增加新功能,安裝一套綜合AN/PPX-1 IFF係統,當友軍和敵軍雙方操作飛機同時在空域上空時這是一個明顯優勢。
一套“毒刺”導彈係統由發射裝置組件和一枚導彈、一個控製手柄、一部IFF詢問機和一個“氬氣體電池冷卻器單元”組成。發射裝置組件由一個玻璃纖維發射管和易碎頂端密封蓋,瞄準器、幹燥劑、冷卻線路、陀螺儀-視軸線圈和一個攜帶吊帶等組成。一個可拆卸操作手柄裝有一個BCU連接插座、一個IFF連接器、一個脈衝產生器、一個導引頭開鎖杆、一個武器發射板機、一個AN/PPX-1 IFF詢問開關、一套可收放天線和用於導彈陀螺儀的控製電子裝置。
導彈采用一部兩級、三狀態火箭發動機。第一級可脫離的助推發動機推出導彈,接著被第二級先進的“推進-持續”發動機提供超音速飛行和機動性直到最大射程。FIM-92A安裝使用第二代冷卻被動紅外圓錐形掃描十字線導引頭,使用專用電子元件進行信號處理。它們處理來自目標紅外能量,從41到44μm波長區域去測定它的相對角,然後使用一種比例導引技術,不斷地預測一個攔截點。
在FIM-92B中十字線導引頭單元被一種光學處理係統代替。采用二種傳感元件材料,一種對紅外線能量敏感和另一種對紫外線能量敏感,同時使用二個微處理器綜合到微型電路係統內用於信號處理。“毒刺”-RMP是更進一步發展,引進一種微處理器再編程裝置到電路內,允許用於新的威脅特性和製導適應。邏輯電路係統能夠有效識別對抗措施並從導引頭製導圖像中過濾出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