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SS-27洲際彈道導彈(1 / 2)

俄羅斯SS-27洲際彈道導彈

俄羅斯最新一代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又稱PC-12M型導彈,北約稱為SS-27。它是“白楊”(SS-25)的改進型,是21世紀俄羅斯戰略核力量的支柱裝備,將替換俄羅斯陸基戰略核力量現有的6種導彈。

白楊—M導彈是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超級秘密武器。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重47噸,長近23米,安裝有固體燃料發動機,能以瘋狂的速度拔地而起,可以摧毀1萬公裏以外的目標。而無論敵人以什麼樣的方式攔截,都無法把它擊落,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人稱“白楊—M導彈”為“瘋子”的原因。美國人承認,“白楊—M導彈”大大降低了美國導彈防禦係統的效果,從而使他們的計劃產生了混亂。

研製曆程

“白楊”—M導彈係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隻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

“白楊”—M導彈係統是俄羅斯導彈製造業曆史上第一種自己研製和生產的導彈係統。

裝備試驗

塔曼導彈師裝備的2枚單彈頭式“白楊”-M導彈,隻是該師計劃中一個團應配備10枚數量中的1/5。俄方也通報了這兩部發射井的地理坐標:北緯51度48分,東經45度39分;第二部發射井的地理座標是北緯51度45分,東經45度41分。

之前,塔曼師裝備有100多枚PC-22(SS-24)型和PC-18(SS-19)型戰略導彈。塔曼導彈師位於俄羅斯薩拉夫州,離薩拉托市僅20多千米的距離。在這裏的地下儲存著巨大的能量,並且已進行核戰備值班30多年。

在首批裝備的2枚“白楊”-M導彈中,第1枚為教學訓練彈,用於戰勒人員的訓練,以便充分掌握這一新型武器的使用技巧。所謂訓練彈就是除戰鬥部和固體燃料外,其它組件和設備齊全,所缺設備和組件都配備有模仿器並用相應的重物予以配平,在重量上與實彈別無二致,在教學訓練時可演練發射準備到實彈發射的全過程。

第2枚為正式列裝導彈,但沒有安裝上戰鬥部,專家們解釋導彈上未配備戰鬥部的原因是“白楊”-M導彈係統仍處於試驗階段,並沒有完全正式定型,首次裝備部隊進行試驗性戰備也是研製和訓練的重要環節之一。

隻有完成了全部試驗工作之後,導彈上才能安裝上真正的戰鬥部。現在用於“白楊”—M導彈的核彈頭正存放在國防部的特種倉庫中,處於隨時待命狀態。

俄羅斯軍方表示,“白楊”—M導彈具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飛行技術性能,比國外同類型導彈先進5~6年時間,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防空武器無法將其擊落。俄羅斯武裝力量將攜帶“白楊”—M導彈係統進入21世紀。

性能特點

“白楊”—M導彈係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采用多種製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

該導彈長(帶戰鬥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米,核裝藥的準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命中精度小於90米。

但並不完全是上述這些指標使“白楊”—M導彈係統成為現代化的武器係統,其主要優勢是它在穿越敵方反導彈防禦體係時的飛行和作戰穩定性能。首次使用的3台巡航固體燃料發動機功率強大,這不僅可增加導彈戰鬥部的重量,也可使導彈能夠比其它俄製導彈以更快的速度飛行,大大縮減導彈在軌跡主動段中的時間和高度,同時,數十台輔助發動機、操縱儀表和設備使這種快速飛行很難被敵方預料到,從而極大地提高克服敵各種反導彈防禦係統的能力。

雖然,在所有的“白楊”—M導彈試射中美國的偵察衛星都極力進行跟蹤,但據俄專家估計,美國人至今也不明白,該導彈是如何“跳過“美電子監測儀器監督係統的。即使美國人事先也接到了這一導彈係統的戰術技術性能參數,但他們也未搞清這一問題。看來,俄在新型武器係統中專用技術的使用不僅僅限於導彈的重量和體積指標上。

“白楊”—M導彈上安裝有準確的引導和控製係統,由於在這一係統中采用了新技術,“白楊”—M導彈的核武殺傷因素極為穩定,導彈完全沒有對電磁脈衝的敏感性,可以毫無問題地發射、飛行並最終擊中地球另一端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