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楊基級彈道導彈核潛艇(1 / 1)

蘇聯楊基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概述

楊基級核潛艇是蘇聯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北約代號,此級核潛艇包括了667A級(楊基I級)、667AУ級(楊基I級改進型)、667AM級(楊基II級)。

該級潛艇自1968年服役,統一劃歸在代號為“627計劃”的研究計劃中,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總設計師為C·H·科瓦列夫。該級中24艘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劃歸北方艦隊,還有10艘為共青城建造,劃歸太平洋艦隊。該級的北約代號為楊基是因為該級外形頗像美國潛艇喬治·華盛頓級。現在部分楊基級潛艇退役。

楊基級是蘇聯第一級能與美國的戰略潛艇導彈裝載量媲美的級別。由於消音裝置技術的提升使得楊基級H級更為安靜,但仍比當時北約的潛艇噪聲要大。

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由於核動力潛艇的不穩定和技術不過關造成隻能調集常規潛艇前往支援。而這深深刺激了當時的蘇聯政府。

在楊基級尚未服役之前,蘇俄的H級和G級所有潛艇所攜帶的彈道導彈全部才27枚,其中一些還必須在水麵上發射。而僅僅1962年,美國所有戰略潛艇所帶彈道導彈總共達到約300枚。以上種種情況使得楊基級的研究建造提到了當時潛艇研究建造序列的第一位上。

1962年楊基級正式開始研究,首艦K-137艇於1964年11月在北德文斯克開始建造,1967年11月交艇,次年正式服役,所有楊基級潛艇中隻有這一艘是在耐壓艇體上沒有安裝消聲瓦的。

共青城建造的第一艘楊基級K-339艇是於1968年2月開工,1969年12月交艇。楊基I級最後一艇於1974年12月25日交艇,全部34艘潛艇僅用了10年就建造完畢。在北德文斯克建造的K-408和K-415艇後來轉到了太平洋艦隊,轉場航行時一直未露出水麵。

1971年3月]]B·H·切爾納文海軍少將領導K-408艇前往美國海岸附近巡航,此後大量次的楊基級潛艇進入了美國附近的百慕大海區,並且至少三艘楊基級潛艇與美國潛艇發生了大大小小的相撞事故。

技術要素

水麵排水量:7850噸,水下排水量:10100噸;艇長:128米,最大寬度:117米,吃水:79米,工作下潛深度:320米,極限下潛深度:400米。

核動力裝置:OK-700型壓水反應堆,功率180兆瓦;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組,雙軸/雙槳兩台20000馬力自主式輪機發電機,兩台3000千瓦輔助動力,兩台460千瓦柴油發電機。

水上最大航速:165節,水下最大航速:27節;自給力:60天;人員編製:114人。

武器裝備:16枚SS-N-6潛射彈道導彈,導彈射程2400公裏,單彈頭,戰鬥部威力100萬噸TNT當量,圓概率誤差13公裏;除彈道導彈外,Y-1型還裝備4具533毫米和兩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533毫米和400毫米的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