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型核潛艇(3 / 3)

20世紀60至70年代為了提高“H”級的生存能力,對其進行了改進,使用SS-N-5型彈道導彈共3枚/每艘、SS-N-8彈道導彈。

第二代蘇聯彈道導彈核潛艇是“Y”級,長1295米,寬116米、吃水88米。水麵排水量7800噸,水下9450噸,動力裝置采用2座PWR型核反應堆及2台渦輪機,雙軸,功率45萬馬力,水麵最大航速27節,最大潛深400米。武器有攜帶16枚“索弗萊”SS-N-6型彈道導彈。共建造34艘,大部分已經退役。

1971年,蘇聯海軍開始設計建造第三代核潛艇“D”級,首艇於72月服役,長137米,寬12米、吃水8米,水麵排水量8750噸,水下10200噸,動力裝置采用與兩座PW反應堆,兩台渦輪機。雙軸功率5萬馬力,水麵最大航速18節,水下25節,最大潛深400米。

攜帶12具“增程索弗萊”SS-N-8型彈道導彈及533魚雷發射管6具,於1975年停建,從1974——1981年蘇聯又對“D”級進行了改裝,發展了“D-Ⅱ”和“D-Ⅲ”型,攜帶16具導彈發射器,並因此兩種改進型都比“D”級要大一些,“D-Ⅲ”型攜帶SS-N-23型彈道導彈(二級液體火箭,1型為3個分彈頭,2型為單彈頭,3型7個分彈頭,單彈頭為45萬噸TNT當量,多彈頭20萬噸TNT當量/每個)。

第四代彈道導彈“台風”級於1978年開始建造,1984年9月正式服役,共建2艘。長1715米、寬246米、吃水15米,水麵排水量18500噸,水下26500噸,動力裝置采用兩座PW330—360MW型核反應堆及兩台蒸氣渦輪機,雙軸,功率8萬馬力,水麵最大航速27節,最大潛深1000米,采用綜合聲呐,衛星GPS導航和無線電導航係統,靜電陀螺慣導係統等。

武器有533、650魚雷發射管各2具外,還攜帶20枚SS-N-20型潛地彈道導彈(固體火箭射程4500海裏。偏差大約為650米,7至9枚分導式熱核彈頭,每枚20萬噸級),是世界最大的潛艇。

蘇聯潛艇最大的問題在於,蘇聯核潛艇的安靜性不如美國核潛艇,而安靜性是潛艇生存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蘇聯還生產了幾種專門裝備巡航導彈的攻擊型核潛艇,如可發射SS-N-12“沙道克”導彈的“E”級、發射SS-N-7導彈的“C”級、發射SS-N-9導彈的“P”級等等。蘇聯於1991年解體,俄羅斯成為蘇聯核潛艇的繼承人。

印度核潛艇

印度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核潛艇“殲敵者號”正式下水。該核潛艇排水量約為6000噸,可配備最大射程為700多公裏的K—15型彈道導彈。

這艘潛艇將進行為期兩年的試航,計劃於2011年正式服役。印度海軍目前擁有1艘航母、8艘導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號稱是“世界噸位最大、武備最強”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奧斯卡級“庫爾斯克號”在參加一次軍事演習時,魚雷中的過氧化氫燃料發生爆炸導致該艇沉沒,核潛艇上所載的118名海軍官兵全部死亡,所幸的是該事件沒有造成海洋核汙染。

後來的研究發現艇內大多數人死於爆炸後數分鍾內,他們死於過氧化鉀引起的火災。但一些人在船尾還幸存了三天左右。最後,一支英國與荷蘭組成的營救隊打撈了庫爾斯克號。逝世118人中所有人的遺體被發現,其中三具無法辨認。攻擊型核潛艇

攻擊型核潛艇,是沒有裝備戰略核導彈,不是用於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而主要以各種常規彈頭的潛射戰術武器為主要武器,用於執行搜索,護航和攻擊等任務的核潛艇。與之區別的是戰略核潛艇,即裝備戰略核導彈,主要用於執行戰略核打擊任務的核潛艇。

航母戰鬥群和水麵艦艇編隊,為戰略導彈潛艇、航母戰鬥群或海上機動編隊掃清航道,以及戰略戰役偵察、海上護航、破壞敵方交通線等。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一樣,主要分布在美、俄、英、法、中這五個國家。

美國是最早發展攻擊型核潛艇的國家,1954年就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至今已發展了六代共

13個級別,100多艘。現役數量最多的是洛杉磯級,一共建造了60多艘,水下排水量為6900噸,水下航速30節,潛深450米,艇員127人。

攻擊型核潛艇一般是以魚雷為主要武器,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裝備反艦導彈。洛杉磯級除繼續裝備上述武器外,從1989年起開始裝備遠程對地攻擊的戰斧巡航導彈,每艘艇裝備12枚,采用垂直發射方式進行水下發射。海灣戰爭中,這級艇首次向伊拉克本土發射了十多枚戰斧導彈。

目前最新的潛艇是海狼級,1995年才服役,水下排水量9150噸,每艘艇造價29億美元,是最先進的一級艇。它的主要特點是噪音小,隱身性能好,水下航速高,攜載武器數量多,魚雷和導彈加在一起有50多枚。

蘇聯從50年代開始研製攻擊型核潛艇,已經發展了四代。最有名的是第三代A級艇,1983年服役,共建造了6艘。這級艇的水下排水量不大,隻有3300噸,但航速特別高,達到了42節;潛深非常大,可達600-900米,從而成為世界上跑得最快、潛得最深的一級艇。

第四代中的麥克級,水下排水量達到9700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攻擊型核潛艇。英國和法國都發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核潛艇,其中尤以法國的紅寶石級最為著名。

這級艇1983年開始服役,水下排水量隻有2670噸,是世界上噸位最小的核潛艇。它的水下航速為25節,潛深300米,有66名艇員,裝備4個魚雷發射管,艇上備有18枚魚雷,同時還可使用魚雷發射管發射飛魚反艦導彈。

攻擊型核潛艇是采用核動力推進,但並不發射核導彈的戰術潛艇,所以限製戰略核武器條約對它沒有約束力。由於核動力裝置具有續航力幾乎沒有限製的巨大優點,所以使這種潛艇可以毫無顧忌地長期在水下航行,跟蹤敵方潛艇或水麵艦艇,必要時發起突然襲擊。原來的攻擊型核潛艇武器比較單一,後來發展到可以裝備各種導彈之後,成了一個綜合多用途的水下攻擊平台,實際上它完全可以取代戰略導彈潛艇、巡航導彈潛艇、常規潛艇等各種潛艇,所以,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印度等國正在致力於攻擊型核潛艇的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