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剛級戰列巡洋艦(1 / 3)

日本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概述

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型戰列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由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經過大規模現代化改裝而成的高速戰列艦。

同級艦4艘: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霧島號。按照日本帝國海軍命名慣例,以巡洋戰艦命名方式,命名源自山名。

建造背景

1906年,日本海軍大臣齋藤實於向內閣提交了一份海軍發展計劃提案,要求近期建造戰列艦3艘,裝甲巡洋艦4艘。然而,剛剛經曆過日俄戰爭的日本在財政上力不從心,無法一下子滿足海軍方麵的要求。

1907年3月18日,日本內閣會議批準先建造2艘戰列艦和1艘裝甲巡洋艦。2艘戰列艦(“河內”號、“攝津”號)於1909年如期開工,但建造裝甲巡洋艦(“金剛”號)的計劃卻一直拖延沒有開工。

1910年,海軍大臣齋藤實以組建“八八艦隊”的名義,再次向內閣提交了擴充海軍軍備的提案。要求建造戰列艦7艘,一等巡洋艦3艘,其它艦隻41艘。

1911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審議並通過了海軍大臣以八八艦隊的名義提交的海軍軍備的計劃,決定中止原定的造艦計劃,自1911年起,將曆年的各項造艦預算項目以及節餘的經費合並為“軍備充實費、軍艦製造費”,逐年撥款,每年撥款158億元,為期6年。其中批準了建造4艘裝甲巡洋艦的預算(金剛、比睿、榛名、霧島)。

舊日本海軍曆來特別重視艦隊中的快速打擊力量,於是決定效仿英國皇家海軍正在建造的獅級戰列巡洋艦優先建造4艘戰列巡洋艦。以引進技術為主要目的,日本海軍決定將先期已批準預算但由於種種原因尚未開工的首艦金剛號由英國維克斯公司設計建造,同時派出技術人員到英國學習新型主力艦的製造技術。

設計與建造

金剛號具備英國式風格的長艏樓船型和高大的三腳桅。動力係統采用油/煤混燒鍋爐、蒸汽輪機。配備八門由日本委托維克斯公司研製的14英寸口徑主炮,該炮後來被日本引進在國內製造。

雙聯裝主炮塔全部沿艦體中心線向艏、艉方向各布置兩座,主炮炮塔布局與英國海軍的虎號戰列巡洋艦的設計類似,1、2號主炮塔呈背負式位於艦橋之前,3號主炮塔位於鍋爐艙與主機艙之間,4號主炮塔位於主機艙之後的艦艉。防禦裝甲水平與同期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相當。

金剛號的艦艏既非垂直型艦艏也不同於飛剪型艦艏,船頭向前彎曲,在水線以上垂直,水線以下向後彎曲過渡到船底,形成日本軍艦獨特的“雙曲線型艦艏”。

1913年8月金剛號完工返回日本。日本成為繼英國、德國之後裝備戰列巡洋艦的國家。

根據維克斯公司提供的圖紙在日本本土自行建造,其中榛名號、霧島號是日本海軍首次由民營船廠承建的大型主力艦。因為臨近艦橋的一號煙囪產生排煙影響艦橋的問題,三艘艦將一號煙囪後移並加高,這是與在英國建造的金剛號外觀上的不同之處。三艦於1915年4月前全部建成

。日本海軍對於戰列巡洋艦的戰術運用與英國海軍有不同之處,主要擔任在艦隊主力決戰之前襲擊削弱敵方實力的魚雷戰隊的核心領艦,必要時編入戰列艦隊協同作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英、日是同盟關係,英國海軍看中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強大的火力,曾試圖向日本租借金剛級用來對付德國海軍,遭到日本的拒絕。

改裝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金剛級開始改進彈藥庫的防護措施,在前桅增加用於觀測、指揮的桅樓設施。在前煙囪增加了一個煙囪帽以克服桅樓與前煙囪距離過近導致排煙倒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