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84式坦克架橋車
研製曆史
裝甲機械化部隊通常遂行機動作戰任務,並常常在野戰條件下實施攻防作戰,因此,工程保障顯得尤為重要。
坦克架橋車,又稱“衝擊橋”,意指用於直接伴隨一線部隊的裝甲架橋車,以區別於浮橋等大型野戰橋梁。該車是用於在敵火威脅下實施強行架橋作業的裝甲工程保障車輛,是裝甲機械化部隊重要的工程保障配套裝備。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軍委就已經“認識到坦克架橋車是坦克機械化部隊必不可少的一種工程保障車輛,急待研製、生產裝備部隊”。
於是,在59式中型坦克剛裝備部隊不久,裝甲兵便決定研製坦克架橋車,並指定由當時的五機部某研究所和某中型坦克製造廠聯合研製。研究任務下達後,研究所和工廠的科研人員反複對比和研究了當時世界裝備的各種坦克架橋車,最後決定借鑒當時捷克在T-34坦克上改製的剪刀式架橋車的架橋原理和設計思路,研製中國的第一輛裝甲架橋車,並提出了橋長為18米、機械傳動、機械架設的剪刀橋的設計方案,但由於多方麵的原因未能被認可。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科研人員決定放棄剪刀橋的方案,研製類似蘇聯МТУ平推跳板式裝甲架橋車的坦克架橋車,並於60年代後期提出了橋長18米、雙折疊桁架結構橋、液壓機械傳動、平推對接連橋方式架橋車的方案,並進行了部件結構設計,但由於種種原因,研製工作被迫中斷。
1970年,裝甲兵司令部將坦克架橋車的研製任務從某研究所轉到某坦克修理廠繼續完成,並要求組成軍地聯合設計組。聯合設計組在吸收了原設計方案優點的基礎上,提出了雙層疊放平推式結構方案,並於1971年9月試製出第一輛原理樣車。
1972年,原理樣車在北京南口、吉林四平等地進行了試驗與表演,受到軍委裝甲兵的充分肯定。1973年2月,科研人員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又試製出第二輛原理樣車,成功地完成了原理樣車階段的攻關任務。
1976年8月,根據軍委擴大會議精神,裝甲兵司令部又將架橋車的研製任務轉回到某坦克製造廠。工廠再次接手研製任務後,組織專門力量對移交過來的第二輛原理樣車進行了摸底試驗,掌握了原理樣車的有關參數。在此基礎上,工廠於1977年8月提交了研製論證報告並準備正式試製,但由於承擔橋梁研製任務的工廠一時難以確定,因此研製工作再次中斷。
1979年春夏,國務院國防工辦、國家計委和五機部,決定將坦克架橋車的研製任務交給541總廠。該軍工總廠接手後,在繼承第二輛原理樣車總體方案的基礎上,針對底盤、橋梁、液壓傳動裝置等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了多達162項的重大改進,並於1980年完成技術設計和初樣車試製,1982年5月,工廠試製出了兩輛正樣車,交給軍方進行定型試驗。
1982年7月至1984年9月,軍方對兩輛正樣車進行了高寒、高溫潮濕、常溫三個環境的定型試驗,每輛車累計行駛6700千米,架設橋梁320次,試通行坦克等各種車輛1050輛次,取得了較令人滿意的試驗結果。試驗後,軍方認為架橋車達到了規定的戰技指標要求。
1984年12月,坦克架橋車通過了裝甲兵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的設計定型審查,1985年1月被正式批準設計定型,並命名為“84式坦克架橋車”。
1985年至1987年,經過小批量試生產和進一步改進後,坦克架橋車通過了生產(工藝)定型並正式交付部隊,成為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製式工程保障裝備。
結構特點
它的總體結構和功能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底盤實現了通用化
這樣便於裝甲機械化部隊實施裝備保障。84式坦克架橋車(以下簡稱“84架”)采用了79式中型坦克底盤,並進行了適當改進。與79式中型坦克的底盤相比,84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為安裝架設機構和架收橋梁的需要,在車體上增設了安裝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