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輪式模塊化裝甲車(1 / 2)

芬蘭輪式模塊化裝甲車

發展曆程

芬蘭研製模塊化裝甲車的工作始於1993年,1996年交由帕特裏亞車輛公司負責。

2000年,帕特裏亞車輛公司製造出了模塊化裝甲車的論證/模型車,並參加了歐洲薩托利防務展。第一輛樣車於2001年製造完成。此後,帕特裏亞公司又製造了3輛演示車,並將其中的兩輛送交芬蘭國防軍進行試驗。

與同時代其它輪式裝甲車輛研製工作拖遝的進度相比,模塊化裝甲車的研製和投產速度是驚人的。之所以有如此快的發展速度,主要得益於廣泛采用了基於先進計算機程序的虛擬模型研究,它在樣車製造出來之前,解決了諸多設計方麵的問題,從而避免了反複修改,加快了研製進度。

模塊化裝甲車研製成功後,受到了歐洲國家的廣泛關注。首輛原型車參加了波蘭陸軍裝甲輸送車項目的競爭並中標;2002年波蘭國防部決定購買模塊化裝甲車,次年簽署了采購690輛模塊化裝甲車的協議。爾後,帕特裏亞公司開始為波蘭陸軍製造首批模塊化裝甲車,其中大部分車輛在波蘭軍用機械廠完成總裝。

2003年,帕特裏亞又接到來自芬蘭國防軍的訂單,要求為其“阿莫斯”迫擊炮係統製造24輛模塊化裝甲平台,並簽署了一份製造約100輛模塊化裝甲車的合同意向書。首輛“阿莫斯”平台已經於2004年晚些時候製造完畢。

除了來自芬蘭國防軍和波蘭陸軍的訂單外,帕特裏亞公司還參加了在比利時、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葡萄牙和南非的輪式裝甲車計劃的投標。

模塊化裝甲車的基本型是裝甲人員輸送車,其總體布局已經成為裝甲人員輸送車的標準布置,即發動機艙位於車體前部,駕駛艙位於發動機艙旁邊,後部為載員艙。然而,模塊化裝甲車除了廣泛采用民用成熟部件以降低製造成本外,還融入了多種新穎或特殊的技術。

模塊化裝甲車的發動機為斯堪尼亞卡車公司的DC12軍用型柴油發動機,直列6缸水冷發動機,排量為117升。這種配備了渦輪增壓和充氣冷卻係統的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可達到360千瓦。模塊化裝甲車具有31度的爬坡能力和17度的爬側坡能力。

傳動裝置采用了ZF7HP902電子自動變速器,具有7個前進檔和一個倒檔。冷卻係統由艾米台克螺旋槳公司研製,並配備了兩個寬工作範圍混流風扇。冷卻係統通過一個輔助支架與發動機和變速器安裝在一起,這一設計使得整個係統能夠在1小時內完成整體吊裝。

全部車輪均安裝了液壓盤式刹車裝置,4個前輪均配備兩個測徑器,4個後車輪均配備一個測徑器,該車還可選裝ABS防抱死係統。8個車輪均采用相同的雙叉杆獨立定位,正常情況下隻有4個前輪能夠轉向。

一旦遇到特殊需要,4個後輪可在解鎖後實現全輪轉向。為了能夠使車輪具有更大的通用性,在驅動非轉向後輪和前輪的半軸上安裝了常速接頭,而非萬向節,盡管這種常速接頭較為昂貴,但卻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等優點。

車輪懸掛係統采用的是霍斯曼防務係統公司製造的液壓杆。這種懸掛係統除了具有液氣懸掛動作均勻、連續的優點外,還比傳統的由金屬和液壓減振器組成的綜合懸掛係統所占用的空間小,並提高了模塊化裝甲車部件的通用性。該懸掛係統還可選裝壓力控製係統以改變模塊化裝甲車的距地高度,有助於該車的空運。

模塊化裝甲車的輪胎可采用帶有特殊胎麵花紋,能夠滿足北歐氣候條件下路麵要求的1400R20輪胎,或相同尺寸的“米歇林”XZL輪胎。不論安裝哪種輪胎都將裝備哈欽森VFI泄氣保用內胎。輪轂可內置與中央輪胎充氣係統相連接的連接器,芬蘭和波蘭定購車輛上都安裝了該係統。

輔助支架設計

模塊化裝甲車是一種與眾不同的帶有獨立懸掛係統的裝甲車,其獨立懸掛係統和動力傳動裝置不是直接安裝在車體上,而是安裝在了輔助支架上。這種設計使得車體結構簡單化,且輔助支架不僅能夠防止動力傳動裝置的機械損傷還能使維修更加簡便。

車體采用瑞典鋼鐵公司高硬度鋼裝甲板焊接而成,能夠抵禦762毫米北約標準彈藥。在車體內通常還可安裝附加板,附加板與基本車體結構之間形成一個夾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