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布雷達雙管40L/70艦炮(1 / 3)

意大利布雷達雙管40L/70艦炮

研製背景

意大利布雷達雙管40L/70艦炮早在20世紀50年代,瑞典博福斯公司獨家研製的40L/70艦炮(口徑40毫米,身管為70倍口徑)就頗有影響了。當時,它有SAK40/70-315和SAK40/70-350兩種型號,均為單管結構。

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都有意購買了該炮,並裝於它們自行研製的各種炮座上。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博福斯公司授權於意大利布雷達(Breda)公司,允許該公司在AK40/70艦炮的基礎上,開發新的火炮係統。至此,布雷達公司與博福斯公司相互協作,開始了共同發展新型40毫米艦炮係統的研製工作。

這種新型艦炮采用雙管結構,由博福斯公司提供自動機,布雷達公司負責炮架、改進供彈係統和提供炮塔部分,在全炮的設計上,力求使機械結構更加緊湊,雖然為雙炮管,但兩管間距隻有300毫米;另外,更多地采用輕合金材料,有效地減小了重量。該炮於1974年研製成功並服役,命名為“布雷達”緊湊型雙管40毫米艦炮。

該炮可靠性好,射擊精度高。從1976·1982年間,在意大利某軍檢場對該型艦炮進行了大量嚴格的射擊精度試驗。

它使用近炸引信預製破片彈,對付飛航式反艦導彈具有較強的殺傷威脅。在意大利“達多”(Dardo)近程反導武器係統中,被選中作為導彈的攔截武器。在所有的CIWS中,它獨樹一幟地應用了近炸間接命中毀傷機理來摧毀來襲的反艦導彈。

雖說目前對這種命中毀傷體製的有效性存有爭議,尤指它對付未來超音速反艦導彈效果欠佳,但它畢竟有值得借鑒可取的地方。有關的分析見下麵的專門論述。另外,該炮還用於摧毀空中其他飛行目標,也可對付小型水上目標。據統計,緊湊型雙管40毫米艦炮已在阿根廷、科威特、委內瑞拉等20多個國家或地區海軍艦艇上裝備。

係統組成

概述

從時間上看,緊湊型雙管40毫米艦炮研製完成之時,正是意大利“達多”CIWS係統開始發展的時候,並被該係統選用。因此,目前裝備在意大利驅逐艦、護衛艦等水麵艦艇上的緊湊型艦炮大多屬“達多”CIWS中的一部分,由“達多”火控係統控製。如果“達多”火控係統出現故障,緊湊型艦炮也可接受意大利NA30火控係統的控製,完成攔截導彈的任務。

緊湊型艦炮係統概貌

該艦炮係統組成有:艦炮、彈鼓、炮位控製麵板、變換機、電源櫃、氣水操作麵板。

主要戰術技術性能

口徑:40(毫米)

身管長:70倍口徑

初速:1000(米/秒)

射速:2×300(發/分)

最大射程:12500(米)

最大射高:8700(米)

俯仰範圍:-13至+85(度)

水平瞄準速度:90(度/秒)

高低瞄準速度:60(度/秒)

水平瞄準加速度:120(度/秒)

高低瞄準加速度:120(度/秒)

炮重/(無彈藥):56/54(噸)

電源:主電源為440伏,3相/60赫茲

伺服電源為:115V,單相/400赫茲

艦炮各部分介紹

火炮在正常運行期間,炮彈從彈艙中自動進入下部揚彈機,然後上升至上部揚彈機,炮彈繼續被提升直至送入扇形移彈器中,移彈器隨炮耳軸水平線來回擺動隨時適應火炮的發射角。移彈器將炮彈移送給輸彈器,隨後,推彈人膛,關閂發射。

緊湊型雙管40毫米艦炮擁有左、右2套完全相同且相互獨立的揚、供、輸彈係統,分別為左右2門炮提供炮彈。當一門火炮供彈發生故障時,另一門火炮可繼續實施射擊。位於炮塔內的供彈係統驅動電機,有慢速和快速輸出。慢速輸出用於驅動彈艙輸彈器和揚彈機底部的轉彈機;快速輸出用於驅動揚彈機,確保揚彈機以每秒提取7發炮彈的速度工作。另外,揚彈機上部的轉彈器、扇形移彈器也均由快速輸出提供動力。

該型艦炮彈艙也有A、B兩型。A型彈艙為了層結構,能貯存736發炮彈;B型彈艙為4層結構,能貯存州發炮彈。按照艦艇甲板空間的設計要求,A、B兩型彈艙在裝艦時均可

置於甲板上,又可置於甲板下。

炮位控製麵板

該麵板位於彈艙區附近。麵板上裝有按鈕、開關和指示燈。它可不通過火控係統、直接由一人操作該麵板上的有關按鈕、開關,以使火炮完成裝彈和退彈、火炮維護操作、炮管冷卻的功能。當開關打到遙控擋(由火控係統控製),該麵板可當作監視器,炮座上的各主要機械和電氣部件均與該麵板上的各指示燈電路相連,因此,當某一指示燈變紅,則標出對應的某一故障的位置和故障原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