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LG40型無後坐力炮(1 / 3)

德國LG40型無後坐力炮

研發曆史

德軍在一戰美軍"戴維斯"型無後坐力炮的基礎上,迅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種應用於實戰的無後坐力炮-75毫米LG40型無後坐力炮,1940年投入現役。

接著德軍又連續開發了88毫米Raketenwerfer43、105毫米LG40、150毫米LG42等多個型號。

然而由於德國戰爭資有限,盡管無後坐力炮的性能相當出眾,但在整個二戰期間,德軍所有型號的無後坐力炮的生產數量僅有1500門,主要裝備德軍空降兵。北非軍團和東線的一些山地步兵師未能大量裝備。

二戰中,在法蘭西會戰、克裏特島空降戰役、北非鏖戰以及1943年後東線防禦作戰中,德軍的無後坐力炮都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然而人們由於往往隻關注戰役的進程,忽視了它在戰鬥中的重大威力。

型號眾多性能優異

二戰中,德國大批量生產的主要有4種口徑無後坐力炮,分別是75毫米的LG40型、88毫米的Raketenwerfer43型、105毫米的LG40與150毫米的LG42型。它們各有所長,性能都非常不錯,是德軍輕裝部隊非常重要的反裝甲武器。

75毫米LG40無後坐力炮是世界上第一種參加實戰的無後坐力炮。該炮口徑為75毫米,炮口初速365米/秒,火炮全長750毫米,炮膛長458毫米,炮膛內刻有28條向右旋轉1/52度的螺旋膛線,炮尾部采用水平滑行擊發結構。

火炮俯仰角為-15-+42度,火炮射界20-360度,最大射程68公裏。為了減輕全炮重量,以適應空降作戰的需要,德國克虜伯公司采用大量輕合金來製丨造LG40,使其戰鬥全重僅為145公斤,滿足德軍空降作戰的戰術要求。75毫米LG40整炮可分解為4部分進行拆裝和空投,其炮架和彈丨藥由專門的空降傘包裝運。

75毫米LG40無後坐力炮初期生產型所用的炮架采用馬車的底架和摩托車的輪子。後來克虜伯公司根據作戰需要,對炮架作了進一步改進,換用小巧輕便的飛機起落輪,使得該炮拆裝、機動、運輸都很方便。

然而這種輕便高效的空降兵專用火炮產量非常少。整個二戰期間,德軍75毫米LG40無後坐力炮隻生產了653門,1940年生產了184門,1941年僅有9門,幾乎停產,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需要大量反坦克武器,才重新開始生產,可產量仍然不高,1942年91門,1943年132門,1944年最多,也僅有237門。由於它的數量太少,隻能裝備少量精銳傘兵部隊,未能發揮太大的作用。

性能特點

作戰中,75毫米LG40無後坐力炮一般由JU52戰術運輸機或DFS230滑翔機運輸,在傘降著落區域內實施空投。與美英空降兵必須用滑翔機機降的輕型榴彈炮相比,可以傘降的LG40更靈活,使德軍空降兵迅速獲得輕便、簡單的重型武器,很快就能組織起較強的火力,使傘兵攻堅能力大幅提高。

LG40的缺點是炮尾噴焰太長。根據實戰,德軍空降兵規定該炮發射時,後方50-100米內為危險區域,彈藥和炮手都不允許在該區域,這對它的使用有很大限製。

此外該炮發射時,噪音非常大,會嚴重損傷炮手的聽力。所以按德軍戰場規定,該炮射擊時,炮手要戴耳塞或盡量捂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