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英文版序 (1)(1 / 3)

我在一篇6個月前給《展望》雜誌投去的文章中,曾經提出意見,希望能將這部不同尋常的作品翻譯成英文。在那個時候,我根本未曾想到過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我就有了由我自己來執行這個意見的機會。在我接管的諸多工作中,能夠這樣讓我感興趣的並不多。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關於威特對兒子早期家庭教育的說明一定會成為教育論著中最具有啟迪性和最有幫助的文獻之一,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然而,我則仍然要對這樣一個事實加以公正地評述:這部作品自從完成一直到如今算來,已經有100來年了,在這段時期,它甚至一點也未曾引起人們的任何關注,即便是在現代教育學界的學者當中,最博學的人也很少知道這部作品。實際上,經過調查我終於發現,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珍藏室中很多年不曾有人翻閱的這本書——也就是這個英文版的德文原版——竟然是整個美國僅有的

之所以威特的這部作品會被人們冷落在一旁,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原著使用了很多新奇有趣且非常具有表現力的德語習慣用語,然而他所使用的這些慣用語卻讓人比較難於理解。另一個原因是,這部作品的篇幅比較長,達到了1000多頁。大篇幅的關於專業技術方麵的內容在書中經常可以看到,並且對整個著述來說,這些內容不起任何效用。這些內容不僅令讀者失去了繼續讀下去的耐心,同時也慢慢削減了這部作品在教育學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然而,這些恰恰就是威特經過長時間努力工作漸漸總結得出的結論。所以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盡量刪減那些多餘的、難於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同時,還要盡力避免將某些基本原理遺漏,以方便使讀者可以最大程度地理解威特在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所得出的一些結論。

然而,雖然這部著作並未受到內容形式以及文體風格的不利影響,也依然逃不過會遭受被人們長時間遺忘於角落的命運。原因就是我們不具備將書中所談及的這種教學方法同目前的教育理念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辦法。威特在書中提出,對兒童的教育需要從他們智力發展的初期就展開。他所提出的這條基本原則與大家所公認的教育方針有著直接的矛盾衝突。大家所公認的教育方針指出,一直要等到孩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才能夠接受正規的教育。大多數人認為,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的時間開始得太早,非但使孩子童年時的樂趣被剝奪了,同時,如果孩子大腦負擔過重,也將會極大地、甚至是難於挽回地使孩子的健康受到損害。威特可以證明他自己用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大膽嚐試的確取得了成功,然而這些都隻是徒勞的。在很多教育界比較權威的人士看來,實驗所取得的成果也無法促使大家明確地模仿它。它僅僅能夠說明這個孩子與生俱來能力,是一個例外。

在當今的教育思想中,不適宜過度開發兒童的大腦這一主張依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那些公立學校體係發展得比較完善的國家裏尤其突出,這就難以避免地會呈現出將整個教育的重任全部丟給學校的結果。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最近幾年,人們才總算認識到學校難以擔負如此重負的現實。現而今,除了廣泛地譴責公立學校體係正逐步走向衰弱之外,那些教育學家們也由此詢問自己:是否我們對於學校的期望過多;“在培養真正具有理性的男人與真正具有理性的女人這一方麵的失敗”是不是並不應該全部歸因於學校沒有能夠極為有效地將男孩與女孩兩者之間的不同情況處理好;反過來是否這種無效性釀成了一些不良後果,以至於使人們無視於在上學之前孩子們就能夠接受家庭教育的事實。

最近一段時期某些科學研究的結果為支持這個觀念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證據。比如,研究的最終結果表明,孩子在初期所形成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最為持久,並且沒有什麼可懷疑的,最容易養成好習慣與壞習慣的重要階段就是孩童時期,對培養孩子生命最初階段的智力能力不予重視就有可能導致孩子終生的智力不足。實際上,雖然傳統的教育學對幼兒用腦過度表示擔心,然而正對自然科學和人類特性進行研究的學者們已經開始有力地辯稱:對孩子的教育進行的時間越早,就越是對孩子本身有益處。華盛頓一名傑出的研究人員——威廉姆斯博士,於最近一段時間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