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B-4榴彈炮(1 / 3)

蘇聯B-4榴彈炮

開發研製

正在前線作戰的B-4榴彈炮。1926年5月1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準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劃,會議還決定為紅軍研製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來自彼爾姆兵工廠的弗·費·倫傑爾工程師負責整個項目進度,並負責研製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則由布爾什維克工廠提供,整個計劃應於1927年5月全部完成。

項目開始後,彼爾姆兵工廠和布爾什維克工廠拿出了4種火炮方案,最終尼·伊·馬格達斯夫和阿·格·加夫裏利夫聯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獲得批準,該方案采用輕型坦克的行走裝置。

最終,火炮設計圖紙於1928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後麵的製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爾什維克工廠在製造過程發現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紙麵上的性能根本無法實現,另外相應的生產配套設施也跟不上。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也不看好這種火炮,並數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徑火炮的生產,以便集中精力生產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盡管麵臨著各種困難,但203毫米大炮仍於1930年11月組裝完畢,並迅速投入試驗中。試驗工作進行了1年時間,期間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並於1931年6月開始裝備工農紅軍,並開始在布爾什維克工廠投產。之所以蘇聯紅軍要得這樣急,是因為斯大林非常偏愛大口徑火炮和戰列艦,對其開發和生產進度抓得非常緊。

裝備部隊

該炮隻裝備最高紅軍統帥部控製下的炮兵預備隊和集團軍屬炮兵營,直到1939年前,B-4榴彈炮在各種演習中都沒有上佳的表現,但卻是各種閱兵儀式上的寵兒。在1931~1941年間,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和哈爾科夫舉行的每次閱兵活動中,都出現了B-4榴彈炮的身影,它成為了紅軍強大實力的一種標誌。

實際上,參加閱兵式的B-4榴彈炮並不裝備作戰部隊,而是一些訓練用火炮,其中一些因缺少重要部件而無法發射炮彈。即使是交付作戰部隊的B-4榴彈炮也很少開火,主要是基層部隊得到命令,必須愛惜這些龐然大物!B-4榴彈炮一般編入集團軍直屬預備隊炮兵營,每營12門,主要任務是實施高射界射擊,毀傷距戰鬥地域前沿較遠的敵目標,也可用來直瞄敵土木工事。

先進性能

蘇聯博望館前的B-4榴彈炮。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采用的是“共產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可以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堪稱是裝在拖拉機上的怪物。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由於蘇聯在冬天大部分地區都在冰天雪地中,而且冰雪融化後經常是泥濘異常,這對大重量的火炮機動是非常不利的,對於總重158噸的B-4來說,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相當明顯。

B—4采用特殊的雙重駐退複進係統,是蘇聯最早配備該係統的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雙重駐退複進係統的第一部分是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著大架上的滑軌滑動。炮身繞耳軸俯仰,高低和方向轉動均為手動式,方向射界為左右各3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