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又作王小博、王小皤,川西永康軍(今四川灌縣灌口鎮)青城縣(在今灌縣南)味江鎮土鍋村人,李順是他的妻弟。王、李皆是當地的茶農,並常到灌口參加二郎神祠祀,與當地群眾廣有聯係。淳化四年(993年),兩川大旱,官府又“賦斂急迫”,使農民“不得自存”。特別是宋廷在那裏設有所謂博買務,壟斷市場,以低價強行購買農民生產的布帛絲絹等,更使農民難以為生。四川這個地方本來並不榷茶,這時亦開始“掊取”,使茶農深受其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小波於這年二月首先起義。以反抗宋廷的苛政。王小波提出的口號是:“吾疾(痛恨)貧富不均,今為汝(你、你們)均之!”頗受貧苦農民擁護,很快從百餘人發展到一萬餘人,並一舉占領了青城縣。隨之,王小波帶領起義軍攻打眉州的彭山縣,殺死了守廷所謂“清白強幹”,實則異常貪暴的縣令齊元振,王小波把齊元振搜刮的民財又散發給了農民,同時,還把齊元振的肚子剖開,塞滿了錢,以示對其誅求無厭的憤怒。這年十二月,起義軍從彭山縣北上,攻打成都西南的交通重鎮江原縣(在今崇慶縣東南),與西川都巡檢使、崇儀使張玘所率重兵相遭遇。王小波在這次戰役中雖頭部中箭,但仍頑強戰鬥,不僅打垮了敵軍,而且斬殺了張玘,取得江原大捷。不過,王小波終因傷勢過重,不久亦死去。
王小波死後,起義軍公推李順為帥,繼續戰鬥。李順乘勝前進,拿下了蜀州(今崇慶),殺監軍王亮等十餘人;又攻占了邛州(今邛崍),斬殺知州桑保坤等。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義軍在新津口大敗宋軍,殺死了巡檢使郭名能。這時,永康軍、雙流、新津、溫江、郫縣皆為起義軍所占領。起義軍接著攻打漢州(今廣漢)、彭州(今彭縣),並一舉攻占了成都,建立了大蜀國,李順自稱大蜀王,改元為應運。不少義軍和群眾臉上都刺有“應運雄軍”四字,充滿了對大蜀建立的豪氣。起義軍和大蜀政權采取了不少均貧富的措施:他們把鄉裏的富人大戶召集起來,命令他們把家中的財物、糧食,按除家中人口留其足用外,其餘全部糧、物均由起義軍統一調撥,以接濟貧苦農民。這項措施深得農民擁護。同時,起義軍還錄用人才,存撫良善。特別是起義軍紀律嚴明,所至一無所犯,因此,旬日之間,就有數萬人投歸了起義軍,大大壯大了起義軍的隊伍。大蜀政權極為重視發展經濟,政權存在時期雖短,卻鑄有“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兩種貨幣,這在我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空前的。此外,大蜀政權還派使者與大理國進行聯係,以擴大影響,尋求盟友。這時,北至劍門,南至巫峽的廣大地區,皆在起義軍的控製之下。
起義軍的勝利,使宋廷大為震驚,於是命昭宣使、河州團練使、宦官王繼恩為西州招安使,率兵鎮壓。軍事皆由這位宦官製置,“不從中複”,“便宜決遣”,給了他極大的權力。同時,又命少府少監雷有終、監察禦史裴莊並為峽路隨軍運轉運使;工部郎中劉錫、職方員外郎周渭為陝府西至西川隨軍轉運使;馬步軍都頭、勤州刺史王杲帥兵趨劍門;崇儀使、帶禦器械尹元帶兵由峽路前進,並受王繼恩節製。在王繼恩大軍入川之前,李順曾遣數千義軍前去攻打劍門,本來,朝廷在劍門的駐軍不是很強,起義軍理應必勝。但這時恰遇成都監軍、供奉官宿翰所率軍隊到達劍門,起義軍不僅大敗,而且傷亡慘重,數千人的大軍,隻剩三百餘人生還成都。從此,起義軍在軍事上便走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