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18I式衝鋒槍(1 / 3)

MP-18I式衝鋒槍

1916年,伯格曼兵工廠向德國槍械檢測委員會提交了他們的最新方案一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槍機式衝鋒槍。它的第一個型號是MP-18I式衝鋒槍,於1918年初完成試驗,同年夏天,又在此基礎上經過一係列的優化設計,命名為MP-18I式衝鋒槍,並正式列裝德國陸軍。該槍的零件在很多工廠分別加工,最後由伯格曼兵工廠組裝,所以該槍也稱為伯格曼衝鋒槍。

該槍的首席設計師是雨果·希買司,他為了這支槍費盡心思。

MP-18I式衝鋒槍從1918年夏開始列裝,一直到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前線部隊配發的MP-18I式衝鋒槍在短期內得到了廣泛使用,所有前線部隊軍官都使用過,步兵連有10%的士兵使用過。

MP-18I式衝鋒槍隻有5大部件,即槍機組件、槍身組件、彈匣組件、槍托組件以及槍管組件。如果不計螺釘MP-18I式衝鋒槍隻有37個零件,該槍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隻能連發發射。槍機質量為650g,一體式的大質量槍機有利於節約加工成本,降低射速。抽殼鉤在槍機推彈入膛的過程中隔離了底火和擊針,以防止早發火故障的發生。進彈到位後,抽殼鉤鉤住彈底緣。

盡管此槍的加工與二戰時期普遍流行的鉚接、焊接等工藝比較起來有些複雜,但是其製造工藝在當時來說已經達到了非常先進的水平,比起當時的盧格自動手槍、意大利的維勒·帕洛沙衝鋒槍以及毛瑟M1917半自動卡賓槍,MP-18I式衝鋒槍的結構已經非常簡單了,除槍托和扳機座之外,所有零件都可以直接從標準圓鋼、方鋼材料或管材上下料加工。全槍最複雜的零件是彈匣和槍管,如果事先提供了這兩個零件,一個熟練的槍械師可以在一天之內做成一支MP-18I式衝鋒槍。

MP-18I式衝鋒槍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開膛待擊的衝鋒槍,其設計簡化了生產工藝。MP-18I式衝鋒槍也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前衝擊發方式的衝鋒槍,這一原理後來被德國人貝克爾進一步完善並成功應用於20mm加農炮上。

MP-18I式衝鋒槍實現前衝擊發的原理非常簡單,結構也並不複雜。其彈膛比9mm巴拉貝姆手槍彈短千分之幾英寸,擊針在槍機前端麵未撞擊彈膛尾端麵之前將底火擊發。此時,彈殼在火藥燃氣作用下開始後坐,將槍機前衝的動能部分抵消,減小槍機前衝速度,減輕槍機對彈膛尾端麵的撞擊力。另外,槍機前衝的剩餘動能有效地阻止了槍口的上跳。

從整個動作過程來分析,MP-18I式衝鋒槍的擊發原理使得自動循環的過程更加平穩,有效提高了射擊精度。同時由於彈殼後坐可以抵消槍機前衝的部分動能,因此槍機的質量可以適當減輕,對全槍質量的減輕有一定幫助。

世界上幾乎沒有哪支衝鋒槍的擊發機構比MP-18I式衝鋒槍的簡單。扣動扳機,擊發阻鐵直接在扳機的作用下向下移動一點距離,將槍機解脫,由此便開始連續擊發,直至鬆開扳機,擊發阻鐵在阻鐵簧作用下複位將槍機掛住。拉機柄卡在槍機上的拉機柄槽中,在裝配完畢後與槍機是一體的。

在射擊過程中,拉機柄隨著槍機往複運動。由於MP-18I式衝鋒槍的槍機為圓柱體,拉機柄在自動循環的過程中一直沿著機匣上的拉機柄槽運動,因此拉機柄同時也起到槍機徑向定位的作用,拉機柄槽也可以將落入槍中的雜物排出。這一設計在許多槍上都有應用,例如MP-28、MP-41、蘭徹斯特衝鋒槍等等。

為加速MP-18I式衝鋒槍的生產,德國槍械檢測委員會要求雨果·希買司使用已有的P08蝸形彈鼓。還有一種說法是德國槍械檢測委員會還要求雨果·希買司使用盧格炮兵型P08手槍的長為203mm的槍管,但事實並非如此。203mm的手槍槍管並不適合MP-18I式衝鋒槍,因為二者的徑向尺寸並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