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世界各地節日(1 / 3)

複活節

它是紀念耶穌基督複活的節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國家都過這個節。

一般要舉行盛大的宗教。者身穿長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進。他們打扮成基督教曆史人物,唱著頌歌歡慶耶穌複活。如今節日已失去往日濃厚的宗教色彩。節日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具有濃烈的民間特色和地方特色。複活節的到來還使人們紛紛換上新衣。過去基督教教徒會在節前去教堂行洗禮,然後穿上自己的新袍,慶祝基督的新生。穿戴一新的習俗保留至今,因為人們認為節日裏不穿新衣是要倒運的。複活節期間,人們還喜歡徹底打掃自己的住處,表示新生活從此開始。

節日期間,人們按照傳統習俗把雞蛋煮熟後塗上紅色,代表天鵝泣血,也表示生命女神降生後的快樂;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處,用彩蛋作遊戲;他們把彩蛋放在地上或土坡上滾,最後破裂者即為獲勝,勝利者可以得到所有遊戲者的彩蛋。該活動非常普通,即使是白宮,也要在複活節中組織這種遊戲,不過這裏是將彩蛋放在草坪上滾;人們相信,彩蛋在地上來回滾動可以使惡魔不斷驚顫、倍受煎熬。這種風俗曆史悠久,雞蛋是複活節的象征,因為它預示著新生命的降臨,相信新的生命一定會從中衝脫出世。

複活節的另一象征是小兔子,原因是它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人們視它為新生命的創造者,節日中,成年人會形象生動地告訴孩子們複活節彩蛋會孵化成小兔子,許多家庭還會在花園草坪裏放些彩蛋,讓孩子們玩找彩蛋的遊戲,複活節小兔和彩蛋也成為節日期間搶手的商品,商場出售各式各樣的小兔和彩蛋狀商品,還在小小的食品店和糖果店擺滿了用巧克力製成的小兔和彩蛋,這些“食品小兔”神態可愛,彩蛋形狀不一,吃起來味道香甜,送給朋友也很適宜。

複活節中美國人的食品也很有特點,多以羊肉和火腿為主,據傳說,有一次上帝為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之心,命令他把獨生子以撒殺掉作祭品,亞伯拉罕萬分痛苦,最後,他還是決定按上帝的旨意去做,就在他舉刀砍向兒子的一瞬,上帝派天使阻止了他,亞伯拉罕便將一隻公羊為祭獻給了上帝,以後,用羊作祭品祭祀上帝就成了該節的習俗,吃火腿的習慣,據說是英國移民帶入的,當初,英國人用吃火腿表示對猶太人禁忌肉食品內含血的蔑視;今天,已發展成複活節的傳統食物,不過,現在人們在複活節期間經常吃複活節罐頭。

複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複活的節日。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複活升天。每年在教堂慶祝的複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複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複活節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典型的複活節禮物跟春天和再生有關係:雞蛋、小雞、小兔子、鮮花,特別是百合花是這一季節的象征。複活節前夕,孩子們為朋友和家人給雞蛋著色打扮一番。這些蛋有的煮得很老,有的隻是空空的蛋殼。複活節那天早上,孩子們會發現床前的複活節籃子裏裝滿了巧克力彩蛋、複活節小兔子、有絨毛的小雞及娃娃玩具等。據說複活節兔子會將彩蛋藏在室內或是草地裏讓孩子們去尋找。一年一度的美國白宮滾彩蛋活動經常被電視台實況轉播。

在多數西方國家裏,複活節一般要舉行盛大的宗教。者身穿長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進。他們打扮成基督教曆史人物,唱著頌歌歡慶耶穌複活。如今節日已失去往日濃厚的宗教色彩。節日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具有濃烈的民間特色和地方特色。穿戴一新的習俗保留至今,因為人們認為節日裏不穿新衣是要倒運的。複活節期間,人們還喜歡徹底打掃自己的住處,表示新生活從此開始。

雞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興旺發達的象征。雞蛋的本色象征太陽,把雞蛋染成紅色則象征生活幸福。在複活節中,父母要特地為孩子們準備製成雞蛋、兔子形狀的巧克力糖。親友間要互贈彩蛋。在萊茵河中遊和黑森東部的一些城鎮,至今保留著“彩蛋樹”這一古老習俗。人們把成百的蛋殼塗上彩畫,串成蛋鏈,在複活節這天掛在鬆樹上,製成彩蛋樹,大人孩子圍著彩蛋樹唱歌、跳舞、慶祝複活節。

複活節這一天,人們在教堂前點燭以示聖化,並將聖燭迎進千家萬戶。

在歐洲,因為有四旬期(複活節前40天)的守齋的緣故,在每次複活節用餐前,都先予以祝聖;因此第七世紀時,就有祝聖羔羊的記載出現了,之後又多了油脂和火腿的祝聖。

其實四旬節守齋是禁止吃蛋類的。到了十二世紀,才開始有雞蛋的祝聖;因此在複活節時,天主教徒會把蛋塗成紅色,請神父祝聖,自己也用作禮物送給朋友,這是為什麼現在複活節都要送彩蛋的最早起源。

除了雞蛋外,還有其它食品,如奶油、乳酪、麵包等的祝聖。在禮儀改革前的聖教典禮中,仍保留了羔羊、蛋、麵包的祝聖經文。

在歐洲許多國家,複活主日的主餐均食羔羊肉,因為在祝聖羔羊時,可讓人紀念摩西借著羔羊的血,領導以色列人出埃及,而這羔羊(後來稱為逾越節的羔羊)是耶穌的預表:他是上帝的聖潔羔羊,藉他在十字架上所留的血,使人類得以洗淨罪,脫離魔鬼的奴役。

蛋也象征春天及新生命的開始。到了基督徒的時代,更賦予了一層宗教意義:象征耶穌複活走出石墓。

而麵包則使基督徒們想到耶穌是永生的活糧。在歐洲許多國家中,複活節通常會另外烤製特別的複活節麵包,麵包上畫有基督耶穌的字樣、十字架,或羔羊的圖案等,以紀念基督。

日期:每年春分過去,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複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統複活的一個宗教節日。早年在基督教會中對複活節的日期曾經有過爭議,引起一時混亂,直到公元325年,教士會議才決定整個教會統一在一天慶祝複活節。

複活節有不少傳統的慶祝活動,蛋就是複活節最典型的象征。古時人們常把蛋視為多子多孫和複活的象征,因為它孕育著新的生命。後來基督教徒又賦予蛋以新的涵義,認為它是耶穌墓的象征,未來的生命就是從其中掙脫而出世。複活節人們常把蛋染成紅色,代表耶穌受難時流的鮮血,同時也象征複活後的快樂。還有一種古老的習俗,是把煮熟的彩蛋送給街頭的孩子們做遊戲。他們把彩蛋從山坡上該下:誰的蛋最後破,誰就獲得勝利。全部彩蛋都歸他所有。美國白宮每年也玩這種遊戲,隻不過是把蛋放在草坪上滾動而已。

兔子也是複活節的象征。因為兔子繁殖力很強,所以人們也把它視為新生命的表現者。人們常常繪聲繪色地給孩子們講複活節彩蛋是兔子下的,並把彩蛋放在花園裏,讓孩子們玩找蛋遊戲。

現在每逢複活節,美國大小糖果店總要出售用巧克力製成的複活節小免和彩蛋。這些彩蛋小的和雞蛋差不多,大的競有甜瓜那麼大,孩子們吃起來津津有味。送給親戚朋友,也不失為上佳禮品。

複活節的傳統食品是肉食,主要有羊肉和火腿。它們都具有一定的涵義。據《聖經》說:上帝要考驗亞伯拉罕,讓他把獨生子以撤獻為播祭。亞伯拉罕果真照辦,在他舉刀要殺以撤時,上帝命天使阻止了他。這時,亞伯拉罕正好發現一隻公羊,便把它取過來獻為燔祭,代替了他的兒子。因此用羊祭祀,是過節的一個老傳統。羔羊則象征著耶穌的獻身。至於吃火腿,據說是英國人遺俗,以示對猶太人禁止肉食內含血這一規矩的蔑視。後來此風便被英國移民帶到美國。

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在春分節(3月21日)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第一個滿月之後,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複活節。

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複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複活節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

每年在教堂慶祝的複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複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複活節可能在從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複活節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日。因為它慶祝的是基督的複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慶祝這一節日。

複活節慶祝活動從四旬齋開始。四旬齋從聖灰星期三到複活節剛好四十天,是自我反省、悔過的日子。

典型的複活節禮物跟春天和再生有關係:雞蛋、小雞、小兔子、鮮花,特別是百合花棗這一季節的象征。

萬聖節

萬聖節又叫鬼節,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的“鬼節”——萬聖節。不過這一天的氣氛卻遠不像它的名稱那樣讓人聽上去就“毛骨悚然”。每當萬聖節到來,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麵具,提著一盞“傑克燈”走家竄戶,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的禮物。萬聖節最廣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這兩樣——奇異的“傑克燈”和“不請吃就搗亂”的惡作劇。

“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也極為簡單。將南瓜掏空,然後在外麵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這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物了。

然而萬聖節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你既要準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你的餐桌裝扮一番。千萬不要讓你的客人們小瞧了你哦!

萬聖節的陳設設計色彩

——橙色是萬聖節的色彩主旋律

與“傑克燈”相呼應的橙色與黑色是萬聖節前夜的傳統顏色,黑色的代表有黑貓,蜘蛛和巫婆,橘色的則有南瓜燈(Jack-O-Lantern),這些都是常見的萬聖節象征。

萬聖節時,將家裏的大餐桌用橙色、黃色、草綠色渲染出濃濃的鄉村氣氛,音響裏麵放著舒緩淳樸的鄉村樂曲,極是溫馨。

如今,萬聖節的裝飾物也開始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如果你家餐廳的裝飾更適合這些色彩,那麼這些同樣會帶給你節日裝飾的靈感。

象征——南瓜形象最受人歡迎

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因此萬聖節的象征物許多都來自鬼怪、魔怪的主題,不過當中也有南瓜燈、稻草人這樣惹人喜愛的象征物。無論是手裏提的“傑克燈”或者餐桌、餐廳裏的擺設,都以南瓜為主要形象。試著為這個節日花上一點心思吧。你可以選擇一些“南瓜頭”形狀的儲物罐、小擺設,或者動手製作一些大南瓜形狀的餐巾、餐墊,將餐桌布置得獨特、有氣氛,這對於成功搞好一次派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呢!

精致的燭台很容易就給我們增添了萬聖節陳設的情趣,而且選擇用燭台做為裝飾,也是十分節約的裝飾辦法。花少量的錢,購買各種款式新奇的燭台裝點節日的餐桌,利用它奇妙的造型和香氣,往往更能突出主人的品位。哪怕隻是陳列在餐桌旁邊的餐台上,同樣是幸福生活的高雅點綴。鐵藝燭台的底座給燭台帶來品質的重量感,搭配純色的長蠟能折射出炫目的光芒。簡單的結構也是這類燭台的設計亮點,用它們來點綴萬聖節的餐桌別有一番味道。也可以選用小燭台,用淺色玫瑰調烘托歡樂的氣氛,增添一份溫馨。為這個節日增添美好的記憶。在家居陳設的過程中,花永遠是給我們帶來美和歡樂的重要因素,在萬聖節的餐桌上自然也離不開它。你可以選擇一個骨瓷花瓶,插上幾株野菊花,或者購買一些帶有橙色元素的幹花,這些都是非常應景應時的陳設方法。無論在萬聖節選擇什麼配飾品來陳設家居,相信都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帶來享受。即使你從未去過國外,沒有真正的感受過這個節日,但我門相信,隻要掌握了家居生活中陳設的技巧,隻要我們更用心的去積累更多生活與家居、陳設的知識,相信你一定是最懂得生活,懂得時尚的人。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最普遍的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麵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係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裏,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感恩節

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古老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因此美國人提起感恩節總是備感親切。

美國國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國曆史最為密切相關。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號船去美國尋求宗教自由。他們在海上顛簸了兩個月之後,終於在酷寒的十一月裏,在現在的馬莎塞州的普裏茅斯登陸。

在第一個冬天,半數以上的移民都死於(die)饑餓和傳染病,活下來的人們在第一個春季即1621年開始播種。整個夏天(summer)他們都熱切地盼望著豐收的到來,他們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將取決於即將到來的收成。最後(finally),莊稼獲得了意外的豐收,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從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並逐漸風行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感恩節慶祝活動便定在這一天,直到如今,屆時,家家團聚,舉國同慶,其盛大、熱烈的情形,不亞於中國人過春節。

感恩節慶祝模式許多年來從未改變。豐盛的家宴早在幾個月之前就開始著手準備。人們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蘋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還有葡萄幹布丁、碎肉餡餅、各種其他食物以及紅莓苔汁和鮮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雞(roastturkey)和南瓜餡餅(pumpkinpie),這些菜一直是感恩節中最富於傳統和最受人喜愛的食品(food)。

人人都讚成感恩節大餐必需以烤火雞為主菜。火雞在烘烤時要以麵包作填料以吸收從中流出來的美味汁液,但烹飪技術常因家庭和地區的不同而各異,應用什麼填料也就很難求得一致。

另外,加拿大的感恩節是在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魁北克節

每年6月24日是加拿語省份魁北克省的魁北克節(Quebec

Day)。魁北克節已有幾百年的曆史。魁北克節原稱聖巴蒂斯特節。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它隻是一個宗教節日。1977年,魁北克黨在魁北克省執政後把這個節日正式定為魁北克民族的節日,使這個節日成了講法語的魁北克人最重要的民族節日。每年這一天,魁北克省最大的城市蒙特利爾市都要組織大,晚上則是大規模的露天演出。大從下午2點開始,5點結束。大多數魁北克省人都想通過這一天顯示自己作為魁北克人的自豪和驕傲。魁北克省的省旗圖案是藍白兩色,在6月24日,魁北克省許多家的大門口都要吊起藍氣球和白色氣球,講究一些的人士還要在這一天身著藍白兩色的服裝。當地報紙也在提醒人們今天要穿藍白兩色的服裝。

情人節

情人節(St.Valentines

Day,又稱聖瓦倫丁節)。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曆的詮釋吧。和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但是情人節的來曆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情人節,最初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

不同時代,過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其中從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情人節習俗最為獨特:2月14日這一天,一對對情人,將一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製的盆內。花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與這對情人一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吻合。幾天後,如果這春枝上的雙蕾怒放,交相輝映,便預示這對情人白首偕老;如果雙蕾各分西東,相北吐蕊,這對情、人終將勞燕分飛;如果花開得碩大、燦爛,表示以後子孫滿堂,合家歡樂;倘若一花枯萎凋謝,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險。在白金漢郡還曾盛行在情人節之夜祈禱的風習:點燃一支蠟燭,插入兩枚細針,從燭底插到燭心,默念自己的愛人的名字,祈禱相愛始終,待蠟燭燃至針尖,據說所愛之人便會及時叩扉而至。還有個情人節的習俗:在情人節前一周內,連續7夜,將左腳上襪子脫下穿到右腳上,反複祝願:“願我的心愛人兒能進入今宵夢境。”據說,這時月下老就會拋下一根吉利的大紅絲線。還有將襪子脫下繞在頸項祈愛的。

維多利亞時代之後,情人節風俗漸漸淡化,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賀卡的盛行,情人節又複熱火重燃。在有的國家內,情人節已有演變為女性向男人表達情誼的趨勢,於是,3月14日又成為“還情節”,即男子向女子饋贈禮物以示“還情”。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愚人節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是西方也是美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已出現了幾百年,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愚人節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裏曆(即目前通用的陽曆),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曆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製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現在,人們在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鬆歡樂為目的。

愚人節時,人們常常組織家庭聚會,用水仙花和雛菊把房間裝飾一新。典型的傳統做法是布置假環境,可以把房間布置得象過聖誕節一樣,也可以布置得象過新年一樣,待客人來時,則祝賀他們“聖誕快樂”或“新年快樂”,令人感到別致有趣。

4月1日的魚宴。也是別開生麵的。參加魚宴的請帖,通常是用紙板做成的彩色小魚。餐桌用綠、白兩色裝飾起來,中間放上魚缸和小巧玲瓏的釣魚竿,每個釣竿上係一條綠色飄帶,掛著送給客人的禮物或是一個精巧的賽璐珞魚,或是一個裝滿糖果的魚籃子。不言而喻,魚宴上所有的菜都是用魚做成的。

在愚人節的聚會上,還有一種做假菜的風俗。有人曾經描述過一個典型的愚人節菜譜:先是一道“色拉”,萵苣葉上撒滿了綠胡椒,但是把葉子揭開後,才發現下麵原來是牡蠣雞尾酒;第二道菜是“烤土豆”,其實下麵是甜麵包屑和鮮蘑;此後上的菜還有用蟹肉作偽裝的燒雞和埋藏在西紅柿色拉下麵的覆盆子冰淇淋。飯後,客人還可以從丸藥盒裏取食糖果。

不過愚人節最典型的活動還是大家互相開玩笑,用假話捉弄對方。有的人把細線拴著的錢包丟在大街上,自己在暗處拉著線的另一端。一旦有人撿起錢包,他們就出其不意地猛然把錢包拽走。還有人把磚頭放在破帽子下麵擱在馬路當中,然後等著看誰來了會踢它。小孩們會告訴父母說自己的書包破了個洞,或者臉上有個黑點,等大人俯身來看時,他們就一邊喊著“四月傻瓜”。一邊笑著跑開去。總之,每逢愚人節這一天,動物園和水族館還會接到不少打給菲什(魚)先生成萊昂(獅子)先生的電話,常常惹得工作人員掐斷電話線,以便減少麻煩。

聖帕特裏克節

聖帕特裏克節(St.Patricks

Day)是每年的3月17日,是為了紀念愛爾蘭守護神聖帕特裏克。這一節日5世紀末期起源於愛爾蘭,美國從1737年3月17日開始慶祝。

公元432年,聖帕特裏克受教皇派遣前往愛爾蘭勸說愛爾蘭人皈依基督教。他從威克洛上岸後,當地憤怒的異教徒企圖用石頭將他砸死。但聖帕特裏克臨危不懼,當即摘下一棵三葉苜蓿,形象地闡明了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教義。他雄辯的演說使愛爾蘭人深受感動,接受了聖帕特裏克主施的隆重洗禮。公元493年3月17日,聖帕特裏克逝世,愛爾蘭人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聖帕特裏克節。

1737年,一些愛爾蘭紳士和商人們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聚會紀念聖帕特裏克,並成立了愛爾蘭慈善社團。1780年和1784年,費城和紐約先後成立了聖帕特裏克友誼之子等團體,從此美國每年都慶祝這個節日。

美國的聖帕特裏克節這一天,人們通常要舉行遊行、教堂禮拜和聚餐等活動。美國的愛爾蘭人喜歡佩帶三葉苜蓿,用愛爾蘭的國旗顏色——綠黃兩色裝飾房間,身穿綠色衣服,並向賓客贈送三葉苜蓿飾物等。

泰國的新年宋幹節

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幹節”(“宋幹”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是公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裏,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麵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宋幹女神”,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著色彩鮮豔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用銀缽裏盛著用貝葉浸泡過的,滲有香料的水,潑灑到佛像和“宋幹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然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的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門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沐浴。為慶賀新年,泰國人舉行在規模的“賽象大會”,內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賽、古代象陣表演等。很是精彩動人。

白**人節

聽過西洋情人節,也聽過七夕情人節。那麽你知道什麽是“白**人節”嗎?

其實,這是有關於日本的民間傳說二月十四號原本是女孩子對男孩子訴諸情意的日子,由女孩子送情人禮物給男孩子但是漸漸發展到最後,已經不分彼此,現在的情人節由誰主動送禮物已經不重要了。

在日本如果一方在二月十四日當天收到異性送的情人禮表達愛意,而且對對方也有同樣的好感或情意時,就會在三月十四日回送對方一份情人禮物,那表示今年,彼此已經心心相印了。所以他們就把三月十四日這一天,訂為“白**人節”。

如果你也收到一份期待的情人禮物,那何妨趁著“白**人節”這一天讓對方也感受到你的愛意呢?

泰國的農耕節

農耕節(Plowing

Day)是泰國的重要節日,每年到農耕節時泰國都要在曼穀大王宮旁邊的王家田廣場舉行大典。農耕節大典始於13世紀的素可泰王朝。節日由占卜師選擇在每年5月(泰農曆6月)的一個吉日良辰舉行。

農耕節慶典按照婆羅門教的習俗舉行。主犁官在號角樂聲中扶著由兩頭白公牛拉的金色木犁耕田6圈,兩名挑金擔和兩名挑銀擔的少女跟在木犁後麵,主犁官不時從金擔和銀擔中抓出一把把穀種,撒在田裏。耕田播種儀式後,圍在廣場四周成千上萬的人湧進田中,從土壤中挖出種子,連泥土裝進塑料袋中,帶回家去。他們相信,這些種子和王家田的“聖土”會帶來豐收年和好運。

犁田之後,司理官員為兩頭耕牛送上豐盛的飼料,包括稻穀、玉米、綠豆、芝麻、青草、水和米酒。兩頭耕牛選擇了青草和玉米,占卜師宣布說,牛選吃了兩種飼料預示著今年五穀豐登。

新加坡節日及風俗

新加坡的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曆法有著不同的節日與風俗。華人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衛塞節等。

農曆春節

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門上要貼春聯,要倒貼“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要守歲以便延長壽命,到了午夜時分家長們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開始小輩要帶著桔子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紅包”——壓歲錢。過年時要穿新衣,說吉利話,吃的東西也很講究,如魚象征年年有餘,年糕代表年年高升,發菜代表發財,桔子代表吉利等。一般華人大年初一不掃地,否則好運氣要被掃掉。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采購年貨。春節期間,也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政府也舉辦“春到河畔迎新年”、妝藝大遊行等活動,增添了濃鬱的節日氣氛。

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端午節

原本是屈原投江紀念日,現在發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節日。新加坡每逢端午節便會舉辦龍舟比賽。

中元節

俗稱鬼節,由農曆七月初一到三十號,整整一個月時間都要設壇拜祭無主陰魂,在這期間有宴會、歌台表演、喊標福物等活動,十分熱鬧。

衛塞節

在農曆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磐紀念日。新加坡佛教總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會,各佛教團體及寺廟張燈結彩,大放光明,象征佛陀的光輝世世代代照耀人間。

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曆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裏打掃幹淨,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華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哈芝節

是回教徒前往回教聖地朝聖後隔天所舉行的重要宗教儀式,節日訂在回曆十二月的第十天,慶祝儀式主要是宰殺牛羊,感謝真主。

大寶森節

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妖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幹淨,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著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著鐵架,刺著銀針,向神表示謝恩或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聖誕節

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堂會舉辦特別的慶祝儀式,教徒也會唱聖詩、訪問家庭。每逢聖誕節,烏節路一帶都會張燈結彩,各大商廈都會裝飾一番來吸引眾人,整個街道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耶穌受難節與複活節

耶酥受難節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犧牲的節日,是一個莊嚴的節日,受難節之後的星期日便是複活節,慶祝耶穌的複活。受難節與複活節都是紀念和感恩的節日。

俄羅斯的“謝肉節”

“謝肉節”源於東正教。在東正教為期40天的大齋期裏,人們禁止吃肉和娛樂。因而,在齋期開始前一周,人們縱情歡樂,家家戶戶抓緊吃葷,以此彌補齋戒期苦行僧式的生活。“謝肉節”因此而得名。

“謝肉節”又叫送冬節。中世紀的斯拉夫民族認為,當太陽神雅利拉戰勝了嚴寒和黑夜的時候,就是春天來臨的日子。對農民來說,這意味著春耕勞動即將開始。因此,每年2月底、3月初,古斯拉夫人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送冬儀式,並由此產生了送冬節。

按照傳統的民間習俗,為期7天的“謝肉節”每天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星期一是迎春日,人們用稻草和布條捆紮象征冬天的玩偶,並將它們放在家裏。入夜時分,人們燃起篝火,在篝火旁載歌載舞。第二天是娛樂日。周三是美食日,是女婿們到嶽母家吃麵餅的日子。接下來的一天是醉酒日,節日在這一天會達到高潮。星期五是女婿回請嶽母吃麵餅的日子。小姑子聚會日是在第六天,人們從這天開始焚燒用幹草製成的玩偶,表示送走冬天,迎接春天的來到。最後一天是寬恕日,人們在這一天互相請求對方寬恕自己,摒棄前嫌,重歸於好。這天,人們將那些還沒有來得及焚燒的玩偶付之一炬,表示已徹底告別寒冷的冬天,迎來了陽光明媚的春天。

隨著時代變遷,俄羅斯人已不再遵守那些陳舊的清規戒律,但烤製麵餅、捆紮並焚燒玩偶的習俗仍然保留了下來。每當“謝肉節”來臨,俄羅斯人都會自發組織化裝遊行、民間歌舞、遊戲、溜冰、滑雪、乘三套馬車兜風等娛樂活動。

為推動莫斯科旅遊業的發展,莫斯科市政府於2002年已正式宣布“謝肉節”為城市節日,並組織安排多項大型活動。

俄羅斯許多地方的冬季長達半年左右。冬天的俄羅斯寒風凜冽、萬物蕭條,到處都是冰天雪地。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俄羅斯人活潑好動的天性。而“謝肉節”的來臨則使俄羅斯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伊朗新年節日的跳“祝火”

伊朗的新年是“諾魯茲”,又是春節,是全國性的喜慶日子。節日從伊朗曆一月一日(相當於公曆3月21日或我國的農曆春分節)到十三日這段時間。在舊年最後一個星期三的晚上,要舉行跳“祝火”活動,迎接新年的來臨。當夜幕剛剛降落,便見大街小巷燃起一堆堆篝火。一家老小圍著火堆,在朗朗笑聲中跳火開始了。小夥子一馬當先,奔騰跨過;少年體態輕盈,翩翩起舞,飄然渡越;老人在嫋嫋餘煙中緩步穿行;人人口中念念有詞:“黃色(指麵黃肌瘦,身體萎弱)予你;紅色(指紅光滿麵,體格健壯)給我”;祈求在新的一年無病無災,永葆健康。

跳“祝火”結束後,少女們披著麵紗,三三兩兩,結伴而行,邊擊銀勺,邊哼小曲,走鄰訪舍,索取糖果,名曰“討吉利”。她們還站在陰影下或街巷拐角處,偷聽過往行人的談話,並用聽到的第一句話來卜算自己明年的吉凶。

除夕,全家歡聚,吃頓豐盛的“團圓飯”。這時桌上擺著七樣東西,其波斯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稱為“哈夫特辛”。七樣東西及其含義是:麥苗或豆苗——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蘋果——碩果累累,鮮美滋潤;醋——生活美滿,有滋有味;蒜——驅除惡魔;金、銀幣——招財進寶,發家致富;香料(調味用)——生活美好;麥芽糖——生活甜蜜。此外,桌上還放著《古蘭經》和伊斯蘭教什葉派鼻祖阿裏的畫像,表示主人的虔誠;還有象征光明、誠摯、前程似錦的鏡子、蠟燭、彩蛋和金魚。

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主人拿出各種美味甜點心和幹果,款待客人。宴主或坐在茶炊旁飲茶,談天說地,或圍著一個大水煙袋輪流吸煙,歡度良辰。

郊遊是“諾魯茲”的最後一項活動。伊朗人認為,“十三”是個不吉祥的數字,所以正月十三日人們合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大小公園和綠野,遊客如雲,人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流連忘返。

聖誕歌:平安夜

說到聖誕歌曲,大概沒有哪一首能比這首更“有名”更廣為人知的了。

這首歌是奧地利的一個小地方的小鄉村教會的神父,Joseph

Mohr在1816年寫的歌詞,曲作者Franz

Gruber是當地的一位默默無聞的音樂老師。據說當時是因為小教堂的管風琴壞了,所以Mohr神父要Gruber先生為他寫的這首歌譜上用吉它伴奏的曲子應急。歌譜後來由修管風琴的人帶出來,外麵的世界才得以知道這首歌。這首歌很快傳開受人喜愛。今天她已經幾乎成為聖誕節的官方“節歌”。她被譯成許多種文字。上麵那個網頁就有67種不同語言的105種不同版本的歌詞。(中譯者劉廷芳也是“五四新文化基督徒”“生命社”成員之一,據說是一位身材瘦小但善於交際社會活動能力很強的“大將”……)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曲子動聽,歌詞優美,充滿了一種屬天的安寧。可以想象當年的默默無聞的Mohr神父在聖誕節前的晚上在山坡上望著奧地利鄉村月下的景色,遙想聖經中關於救主降生的記載,感慨上帝借著道成肉身的聖子成就的救恩,是任何心被恩感,靈感奔湧,寫下這“Stille

Nacht!Heilige

Nacht”的不朽詩句。Mohr神父一生微寒,僅有的財富全部奉獻給當地的學校和養老院,病逝的時候身上不名一文,真正體現了聖誕傳統“博愛惠施”的精神。“平安夜”的曲作者也是特別名不見經傳,以至後來的人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曆史上還有把曲作者歸到貝多芬、亨德爾這些“大牌”名下的時候。獨行奇事的上帝又一次“顛覆”“有名”與“無名”,他使用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小教堂的神父和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業餘作曲者,為世人創作、留下這首流芳百世的聖誕名曲。《平安夜》的來曆本身可以說就是一個神跡。

在這繁忙的節日季節,讓我們暫時忘掉那些雜事吧!安靜下來,傾聽那來自心底的輕輕的《平安夜》歌聲,思想兩千年前那個夜晚在伯利恒降生的嬰孩對人類、對曆史、對你我的個人生命的真正意義。

日本成人節

在日本年節後,另一個頗值得玩味的節日是成人節。成人節是日本在一年中重要的節日之一。在每年的一月十五日,政府機關會發給年滿二十歲的男女一張證書,表示他們從今天開始已成為成年人,以後必須獨立生活、擔負起社會責任和義務。日本相當重視成人節,因此在這一天,都會舉行祝賀儀式。以前,祝賀儀式大都在家裏舉辦,但現在,不少人的成人禮是在公司、學校或公共機關渡過的。在這一天,這些年滿二十歲的人的父母、同事、主管、同學、親戚及朋友,都要向他們表示祝賀、並贈送禮品,而當事人也要表達感謝之意及發表未來的計劃及理想。

泰國水燈節

水燈節,是泰國民間最富有意義,且多含神話的節日,在每年之泰曆十二月十五日夜晚間舉行。在這雨季過後的這一時期,泰國正是河水高漲,月兒清輝的美好季節。

水燈節的起源,據泰國史書記載傳說紛紜,莫衷一是,而又含有很多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比較有根據的水燈節傳說,始於八百多年前的泰國第一個王朝-素可泰王朝。那時,每年泰曆十二月十五日月圓時節,居民都聚集於首都慶祝燈節,而皇上必循例龍舟遊河,王後及妃嬪亦隨聖駕遊幸,其時臣民嬉水於河中,隨後在國王的主持下,全城大放煙花,徹夜歡騰。

相傳皇朝中有位名為娜諾帕瑪絲的貴妃,心靈手巧,極富藝術天才,她別出心裁地用香蕉葉折疊成了一盞蓮花形的燈船,上麵以水果雕成的花鳥圖案裝飾,並插上鮮花,點著香燭,放在水裏,使其隨風飄蕩,以表示對佛祖和河神的感謝之情。

國王見後大喜,下令以此水燈作為範例,每年十二月十五日為水燈節。從此,每逢水燈節,各式水燈的製作,便蔚然成風,水燈的形狀式樣愈來愈多采,製作技術也更加精巧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