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騎步槍(1 / 3)

中正式騎步槍

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支全國性的製式步槍。它源自德國毛瑟步槍的優秀設計,因而品質優異,性能出色。該槍取自蔣介石(原名瑞元,後改名中正)之名。由於它誕生於中國波瀾起伏的特殊年代,這支槍也經曆了無數次戰火: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直至抗美援朝戰爭。本文將細數這支著名步槍的風雨曆程。

烽火中誕生

在中國兵工事業發展過程中,從清末到民國的曆屆政府曾多次試圖統一步槍口徑。l903年,清政府政務處曾同意張之洞、袁世凱的提議,即參照日本將全國步槍口徑統一為65毫米。後來陸軍部又提議,以仿德國M1907 68毫米毛瑟步槍為製式,當時稱光緒33年式步槍,民國後改稱元年式步槍。1913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重新規定步、馬槍口徑為792毫米。但僅僅兩年後,即1915年,陸軍部軍械司又將68毫米元年式步槍定為製式,理由是該口徑的步槍和槍彈對於“中國人民體格,尤為相宜”。

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同年11月軍政部兵工署成立,統籌全國兵工事宜,兵器製式化問題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34年1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兵器製式化會議,決定將德國M1924 792毫米毛瑟步騎槍定為製式步槍。該槍在德國也隻有少量生產,是當時世界上最新型的步槍之一。

德國M1924步騎槍的“出爐”頗有一番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在軍工生產方麵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嚴格限製。在這樣的情形下,1924年,毛瑟兵工廠以外貿民用步槍的名義研製出了M98步槍的改進型號,稱M1924毛瑟步騎槍。該槍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彈,槍管長600毫米。該槍雖在1924年定型,但到30年代才開始批量生產。在德國,M1924步騎槍並未受到重視,1935年德國陸軍最終選擇了毛瑟M98k作為製式步槍。但M1924步騎槍卻大量出口中國,並在西班牙內戰中有所使用。

1934年,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孔祥熙向毛瑟兵工廠訂購10000支M1924步騎槍用於裝備稅警總團,兵工署技術司借機請孔向毛瑟廠索取該槍的全套圖紙,以及料表、檢驗樣板一套。資料得到後交給鞏縣兵工廠,由該廠籌備仿製M1924步騎槍。但是由於毛瑟廠提供的圖紙及檢驗樣板有誤,於是兵工署技術司委派畢業於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鞏縣兵工廠廠長毛毅可,向德國有關部門正式商洽購買M1924步騎槍及檢驗樣板、圖紙。經過一番周折,新圖紙終於在1935年收到,仍由鞏廠負責開發研製。1935年7月開始試生產,由於當時是民國24年,因此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又稱二四年式短管毛瑟步馬槍。當時生產的步槍機匣上均刻有“二四式”的字樣,其上方為鞏縣兵工廠的雙菱形廠徽。

在籌備、試生產過程中,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曾數次到鞏縣兵工廠視察,並提出將槍托略微縮短、刺刀加長等建議。為表示對其尊重,後經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呈請並獲批準,1935年8月,將新槍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相應地,機匣上的印記,也改為“中正式”三字,另外加上鞏縣兵工廠廠徽及生產年月。1935年10月10日,中正式步騎槍正式批量生產,從而開始了其長達14年的生產曆程。

第一“製式”

從1930年開始,特別是“九·一八”事變後,為配合國防需要,國民政府的兵工政策開始調整,兵工署製定了《建設新兵工廠計劃書》,並逐漸形成了一些主要針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發展國防兵器工業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步兵裝備的發展。將中正式步騎槍定為製式步槍並開始大量生產,這既是兵工署成立之後的一項重要成就,也是當時國民政府整個國防戰備工作的重要一環。中正式的生產,在中國兵器工業史上具有裏程碑作用,主要體現在:

首先,中正式步騎槍是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製式步槍。中國軍隊必須采用統一的製式武器,這是自清末以來有識之士就努力實現的一個理想。可惜事與願違。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戰事頻仍,為了武裝自己的軍隊,各派軍閥競相向外國購買武器。特別是一戰結束後,各國淘汰和多餘的各式槍械大多被販賣到了中國,加上國內各派係控製下的軍工廠自產的武器,使得當時國內使用的槍械龐亂混雜,口徑互不相容。就拿在中國製造的毛瑟步槍來說,仿M1888 792毫米步槍,先後有上海、漢陽等兵工廠生產,各廠在生產過程中都根據自身條件進行了改進;仿M1907 68毫米步槍的元年式步槍,盡管是由北洋政府陸軍部頒定的製式步槍,但在由鞏縣、廣東、四川等兵工廠生產時,槍管、彈膛和瞄準基線長度都各有差別,甚至連使用的槍彈也不完全相同,更不要說工藝、材料和驗收程序的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