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展望篇:較量才剛剛開始 (4)(1 / 3)

控製市場節奏,包括新產品開發的節奏、價格與規模的節奏、競爭的節奏。未來成功企業家的營銷能力,便主要體現在他對市場節奏的掌握上。

三是“學習配置”,成為一個主動積極的資源配置者。未來市場的共享與競爭將同時存在,當競爭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行業領袖之間的默契便顯得十分的重要了。而要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便需要企業在體製上進行持續的創新。2000年,麥肯錫公司對美國78家公司的研究報告表明:“為做好資源配置所需的企業結構和體製結構之間的協調,有時候似乎會違反內部一致性。”也就是說,企業必須不斷地對自身的體製進行改造和創新,形成一種開放式的企業文化和體製結構,以適應無時不在的挑戰與整合。

惟一可以延續的優勢,就是創造新優勢的能力。

對娃哈哈如是,對中國市場上的所有企業莫不如是。

1989年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查爾斯·漢迪出版了著名的《非理性的年代》(《TheAge of

Unreason》)。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不確定年代”這一新概念。他指出,未來的時代是“不連貫”和“不確定”的,“3I”(信息information、情報intellegence、想法ideas)的突變性出現,使得任何企業必須時刻保持一種求變的心態和組織結構,必須全身心地堅持學習和創新。漢迪在書中寫道:“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開始動搖,未來的形態就掌握在我們這些雕塑者手中,我們為自己而雕塑未來。隻有一句預言站得住腳,那就是——沒有一句預言能站得住腳。”

漢迪的聲音遠遠走來,已越來越清晰。在過去的幾年裏,IT網絡泡沫的破滅,安然、安達信、施樂以及世界通信醜聞的爆發,華爾街信用體係的搖搖欲墜,以及中國無數知名企業的沉浮飄搖,讓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警覺和清醒。

沒有一句預言站得住腳,沒有一家企業的未來是確定的,沒有一種營銷的模式是永恒的,沒有一次成功是可以被複製的。

每一天都充滿了疑問和挑戰。我從來處來,卻已無法退回;我向去處去,卻沒有必然的絕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關於娃哈哈和宗慶後的“非常營銷”,肯定還有更精彩的續篇。

未來,已經提前到來,且在不確定之中。

營銷案例“幸運”的冰茶

可口可樂的配方是美國喬治亞州的約翰·彭伯頓醫生於1886年發明的。他在自家的後院裏將碳酸水和糖以及其他原料混合在一隻大鐵鍋中,調製出了這種風靡全球100多年的褐色液體。一個很有趣的營銷命題是:如果當年約翰·彭伯頓醫生將他的配方及“可樂”進行了專利注冊,那麼,百事可樂就不可能麵世,可口可樂還會有日後的輝煌嗎?

恰巧,在中國的飲料市場上有一個與此命題很有關的案例。

1993年,旭日升集團推出“旭日升冰茶”,打響中國茶飲料市場的第一槍。隨後幾年裏,旭日升迅速走紅全國,到1997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成為飲料領域的新星。也是在這時,娃哈哈、康師傅等飲料巨子也看好茶飲料市場,紛紛推出了冰茶係列。

1999年,旭日升突然向國家工商局提起訴訟,以“冰茶”為旭日升品牌的“特有名稱”為由申請保護,並援引《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條款,要求娃哈哈等停止“侵權行為”。旭日升集團認為,“冰茶”是旭日升集團的科研發明,為全球獨有的“充氣茶飲料”,因此,任何企業都不得生產“冰茶”產品。

由此,一場關於冰茶的名稱之爭赫然挑起。

娃哈哈等公司認為,“冰茶是茶飲料的一種,是茶商品的通用名稱”。在一份遞交給有關職能部門的公函中,娃哈哈提供證據表明,早在1904年,美國人就發明了“冰茶”,雀巢等公司都銷售過多種冰茶產品;而在國內,1985年就已經出現了“冰茶”這個名稱,在1993年便至少有湖南、北京的兩家企業推出了冰茶係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