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成長簡史:紛擾中的崛起 (1)(1 / 3)

1. 生逢1987:“企業家經濟”年代

1987年,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發表了他著名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一書。在這本劃時代的著作中,他第一次將創新(Innovation)和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視為企業成長的基因,並係統性地闡述了如何將創新導入企業經營運作的可行性方案。

同時,杜拉克極富遠見地指出,美國已經進入了一個“企業家經濟”的時代。他充滿激情地寫道:企業和企業家正成為美國經濟成長的動力之源……“企業家經濟”的出現,是美國經濟和社會曆史中最有意義、最富希望的事情,在不遠的未來,日本、歐洲,包括所有正在進行經濟革新的現代國家都將無一例外地隨蹤而至。

1987年,一位叫郭為的年輕人在中關村遇見了一家電腦公司的經理。郭為即將從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畢業,柳傳誌鼓動他到自己任經理的聯想電腦公司來上班。當時的聯想剛剛因開發“聯想漢字係統”而開始在國內小有名氣,而那句著名的“世界如果沒有聯想,人類將會怎樣”的廣告詞則要在一年後才被一群年輕人苦思冥想出來。15年後的聯想,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腦製造商,並躋身全球十大電腦公司的行列,那位叫郭為的年輕人也成為了聯想神州數碼公司的總裁。

1987年,一位叫張瑞敏的中年人已經在青島電冰箱總廠埋頭幹了4個年頭。這是一家資產與債務相抵還虧空147萬元的冰箱小廠。張瑞敏狠抓產品質量,有一次,他把76台不合格的冰箱用重磅鐵錘當場全部砸毀。也是在這一年年底,張瑞敏替工廠捧回了第一塊國家級質量金牌。當他捧著這塊金牌站在人群湧動的工廠門口的時候,禁不住淚流滿麵。15年後的海爾,不但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製造企業,而且更以其卓越而富有東方智慧的管理而聞名天下。

1987年,一位叫任正非的“書呆子”被一股浩浩蕩蕩的“深圳熱”挾裹到了深圳。他創辦了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小型程控交換機、火災警報器和氣浮儀等。在這片躁動的南國熱土上,他默默創業,悄然奮進。15年後的華為,成為中國市場GSM設備、交換機產品及接入係統的最重要的供應商,任正非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選為中國50富豪第3位。

1987年,可口可樂公司終於大大地籲出一口氣,經過長達7年的談判,中國政府總算允諾讓這家象征“美國文化”的跨國巨頭正式在最大的商業都市上海建廠。在閔行區,可口可樂申美飲料公司正式投產。這家工廠安裝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每分鍾1100罐的易拉罐生產線和每分鍾500瓶的玻璃瓶生產線。15年後的今天,可口可樂在中國一年的飲料銷量超過200萬噸,成為其美國本土之外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

1987年,一位叫宗慶後的中年人也在杭州開始了他的創業。這一年,他把一塊“杭州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的木製牌子掛了出來。牌子背後是這樣一串數字:包括經理宗慶後在內共4個員工,14萬元借款,十幾平方米作坊式的經營場地。

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中國,是一個充滿了爆發渴望的年代。沿著東部的黃金海岸線,大大小小的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很顯然,跟聯想、海爾以及可口可樂相比,宗慶後的起點似乎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他肯定不會知道大洋彼岸的彼得·杜拉克正在預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而他恐怕連做夢也不會想到,15年後,他一年賣出的飲料會比不可一世的可口可樂還要多。

在當時,他惟一的夢想隻是:有一家自己的企業,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業。

這時的宗慶後已經47歲了。他的青春時光被拋擲在了了無詩意、惟有日複一日艱辛勞作的“廣闊天地”。在舟山海島寸草不生的海塗上,他挖鹽、曬鹽、挑鹽。在紹興茶場連綿起伏的丘陵裏,他種過茶,割過稻,燒過窯。

十多年的荒蕪歲月,隻為了“生存”而掙紮。那時,在社會這座大煉獄中,宗慶後是千千萬萬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十餘年最底層的生活磨煉和理想幻滅,使這一代人有著獨特的性格烙印,他們對生活狀態有著近乎冷酷的清醒,他們中的許多人的意誌消磨掉了,又有許多人沉淪了,而有一些人則挺過來了,胸中那點理想之光仍被小心翼翼地捍衛著。他們有著“狼”一樣的素質,如果命運給他們一個翻身的機遇,他會把所有一切都壓上,與你豪情一搏。隻有這種人,才真正明白機遇對他們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