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問道武當
天色向晚,武當山蔥蘢翠峨、山巒疊嶂、薄霧漸起。綠樹翠竹之間,依稀可見一青布葛衣、頭綰道髻的老道,他凝神屏氣,雙腿盤疊,端坐於一尊岩石之上。輕霧縈繞,回旋其周遭,悠然飄浮不定,使他不時便似坐於雲端一般。
不遠處,一片高矮參差的綠樹之間,一個約莫十三四歲的小道童,徒手攀摘著矮樹上的細小枝丫,隨後側身扔往一旁地上。小道童不時停頓下來,望向遠處的老道,若有所思。片時之後,似有所悟,便又轉身繼續重複手上的動作。
待得天色漸暗,山嵐由薄漸濃,似灰白雲朵籠罩山林。道童舉目而望,依稀隻見白霧中青色身影,仍是一絲不動。道童搖頭擺首,心下納悶:“師父今天是怎麼啦?打坐這麼長時間,還不收功,莫非又有什麼新鮮事情將要發生?”
獨自思忖之際,忽覺眼前一晃,青衣飄動,師父已至跟前,其左手下垂,右手握拳,目光炯然,頷下微藏笑意。師父向道童攤開右手,露出一塊白玉。
那玉幾無雜質,晶瑩剔透,純潔細膩,蘊蓄光澤。此為羊脂白玉,乃白玉中上品,曆代道士皆喜好席玉打坐,或持玉而修。若是長年伴身修煉的玉石,多賦有靈性,可與心境相通,致人至靜,心意虛空,從而了脫喜怒哀樂,淡泊功名利祿。靈性之玉甚可示人未來之事,通應天地靈氣,趨利避害,化險為夷。
暮色之下,師父掌中白玉泛出一抹平日少見的藍光。道童見狀,不禁暗喜,一抹滿足的微笑爬上眉梢:“師父,回去啦…”,低身抱起那捆小樹枝丫,尾隨師父而去,背影消失在林間小道上。
道童隨師父修習三年,年紀尚小,童心未泯,難免感覺山中生活枯燥,獵奇之心尚存,每至師父掌中之玉泛出隱幽藍光,不久便有異人駕臨,道童的獵奇心可稍獲滿足。
次日清晨,道童盤坐於觀前石頭上,手捧一本線裝經書,搖頭晃腦,專心致誌,念念有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笑,不笑,不笑”,道童稚氣的童音之中,插入一道清脆響亮、微微氣促的年輕男子的聲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童停止誦經,雙眼轉動,環顧四周,卻不見人影,隨即眼光鎖住東方山崖邊上,那裏露出懸梯最上端的一段護欄。遊人若要到此觀賞遊玩,此懸梯是唯一通道。
沒一會兒,懸梯上便浮出一張俊秀、朝氣的麵孔,顯是一路攀爬上來,走得有些累了。道童欣喜地迎身上前,衝著來者笑而不言,口中囁嚅,嗯啊哈啊,失卻了先前誦讀經文的流暢。
那男子彎下腰,兩手按住兩膝,側仰麵孔,光潔的額頭與直挺的鼻子勾出一條優美的弧線,口中輕輕喘氣:“小師傅,你背那個我也會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童聞聽此言,似遇知音,臉上浮出親近笑意,卻仍未發出一言,愣頭愣腦地呆立著,心裏納悶:這麼早上來玩的遊客倒是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