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C-130
簡介
AC-130是在C-130飛機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為適應特別行動的高要求,對原有的火力係統和傳感器作了較大的改進,它能夠在不同的情形下進行連續、如外科手術般縱深的精確的空中打擊。當環境允許時,AC-130能有效執行以下任務:近距空中支援(CAS)、間接行動、武裝偵察、戰鬥防禦、護送(軍隊、海軍、火車、旋轉翼飛機)、監視、作戰偵察與營救、空降服務、一定的空降指揮與控製。
功能
這些重型飛機的側翼武器與精密的傳感、導航和火力控製係統相聯接,能夠在夜間和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進行作戰,它在平等飛行和盤旋時都能開火,對地麵部隊進行空中支援時特別有效。
地形、防空情況和天氣情況決定開火的高度,根據所攻擊的目標、要達到的效果來選擇使用哪一種炮火。這類飛機對裝甲車、碉堡等軍事掩體沒有硬殺傷力,它們裝備先進的炮火係統,105毫米榴彈炮具有超級敏感的點爆導火線和相鄰導火線,而且,20毫米、25毫米、40毫米火炮都具有點爆導火線。雖然AC-130H和AC-130U使用不同的電子係統及其他係統,但在對地麵的火力支援方麵,它們所起的作用是一樣的。
優勢
對AC-130飛機來說,任務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敵方的地麵防空能力。AC-130最占優勢的是夜間行動,在白天,它的弱點非常明顯,當地麵防空能力弱時,它的威力極其明顯。選擇在陰天行動,可以削弱地麵防空對它的威脅,但它必須依靠雷達作為惟一的傳感器。雷達引導的防空高射炮、地對空導彈等可以嚴重削弱它的空中打擊能力。如果預先了解、掌握敵方的雷達係統,可以在飛機出動前先進行雷達幹擾或SEAD(抑製敵方空中防禦),SEAD更為重要。如果要在防空能力明確的敵對領空進行行動,可以采取提高飛行高度的方法,但是,傳感器的性能會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下降,而且因為地麵範圍的增加,火力的精確程度也會有所下降,使飛機打擊點目標的能力下降。在防空能力強的領空行動時,因為要限製使用激光照明,因為這種照明使地麵更容易發現飛機。
發展改進
2001年度,共有13架AC-130U飛機投入使用。目前美國還在對AC-130H/U飛機進行改進,要進一步提升了它們的攻擊能力,使其能在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以外,對敵人發動致命攻擊。
“鬼性”飛機具有驕人的曆史,在多次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越戰期間,它摧毀了10000多輛軍用卡車,數次完成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在格林納達的“緊急複仇行動”時,AC-130飛機壓製了敵方的防空係統,猛烈攻擊敵方的地麵部隊,確保其他美軍部隊順利實施空降,完成戰略計劃。在巴拿馬的“正義之師行動”中,AC-130飛機是攻打巴拿馬國防部大樓及其他軍事指揮設施的“閃亮角色”,它是那次戰役中惟一擔負近距離火力支援的飛機,它們準確凶猛的火力,使多支在地麵行動的美軍部隊轉危為安。
AC-130重型攻擊機,由洛克西德公司以美國空軍C-130運輸機為基礎改進而來,人稱“飛行炮艇”(AirGunship)。AC-130最早出現在越南戰場上,當時美軍麵對著大量缺乏防護但數量眾多而零散的越南遊擊隊、村莊、車隊等目標,對付這些目標以各種口徑的槍炮最為有效,且使用費用較為合理。因此美軍需要一種火力強大、留空時間長的攻擊機。美軍很快便將C-47、C-119、C-130等運輸機進行改裝,在機門、機艙側麵等加裝搜索瞄準裝置和槍炮,增加武器掛架,形成了“飛行炮艇”。由於越南除重要城市外防空火力不強,這些原本生存能力較差的運輸機也足以對付地麵目標,給越南軍隊人員、車輛、物質造成了很大損傷。
動力采用4台阿裏訊(Allison)T56-A-15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單台推力4910馬力。
AC-130初期型號上使用從762毫米到20毫米的各種機槍機炮;並攜帶大威力的重磅炸彈,如用於鏟除大麵積叢林的重型BLU-82炸彈。近期的H型使用一門105毫米榴彈炮,改進自陸軍的105炮,加裝反後座裝置;一門福博斯40毫米機關炮;兩門20毫米M61六管加特林炮;有時加裝一些機槍。U型則將25毫米炮換成了GAU-12 25毫米五管加特林炮。上述武器均由先進的探測和火控裝置控製,包括先進的多座火控雷達和熱成像儀。右圖中可以看到各種武器和巨大的光學和熱成像觀瞄吊艙。這些裝置中包括側視多模式攻擊雷達,該雷達不但能夠用於搜索瞄準目標,還能測算40毫米和105毫米炮彈的命中點,於瞄準點進行比較,隨即同步對槍炮進行瞄準修正,提高命中率。
目前服役的AC-130有8架H型和13架U型,同為家族的第三代。72年投入現役的H型綽號“鬼怪”(Spectre),95年服役的U型綽號“幽靈”(Spooky)。U型是最新型號,使用合成孔徑雷達和新的導航係統,並能同時攻擊相距一千米的兩個不同目標,這一能力在對地攻擊機中是獨一無二的。以往的型號隻有駕駛艙有增壓設備,U型的整個機艙都具有增壓能力。這使得AC-130U比以往的型號能飛得更高,從而減小了耗油量,增大了航程,並擴大了機上傳感器的搜索範圍。U型上配備更先進的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用於幹擾防空火力。
由於有眾多武器和電子設備,AC-130可能是除了預警機之外機組成員最多的軍用飛機。H型上的成員包括:五名軍官(駕駛員,副駕駛,領航員,火力控製軍官,電子戰軍官)和九名專業成員(飛行工程師,電視操作手,紅外傳感操作手,裝彈手,五名炮手)。U型上減少了一名炮手。
AC-130盡管略顯笨重,且在防空嚴密的情況下的生存力低,但還是立下了赫赫戰功。越戰期間據美軍統計AC-130累計摧毀了10000架卡車,支援了大量的救援行動。在83年入侵格林納達的行動中成功壓製了敵地麵火力,在89年入侵巴拿馬時更是輕鬆掃平了巴軍指揮部和通信中心。近年來美軍多次維和行動也動用了該機。
不論初期型號還是經過改裝的先進型號,AC-130都是一種揮彈如雨的攻擊機。它一分鍾內發射出的彈藥,可以與一個步兵營在整個戰役中使用的彈藥量相比。
AC-130武器係列圖片,其中第一幅就是重達數噸的BLU-82巨型炸彈,隨後是GAU-12 25毫米五管加特林炮、由陸軍輕型榴彈炮改進來的105毫米榴彈炮、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BLU-82接近7噸重,隻能由AC-130或MC-130傘降投擲。其威力巨大,越戰期間常用於在叢林中開辟幾個足球場大的空地。海灣戰爭期間BLU-82爆炸時掀起的小蘑菇雲,令英軍偵察兵誤以為美軍動用了小型核彈。
近年對AC-130的改進在不斷的進行:AC-130部隊換裝了APQ-180攻擊雷達,更新戰術態勢地圖,改善機上航空電子、電子對抗、彈藥和火控係統的軟硬件。
2002年,美國在阿富汗“若木最帥”行動中使用BLU-118B“溫壓彈”,由C-130係列飛機投擲,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軍投放到阿富汗的“溫壓彈”采用了新型的爆炸填充物和先進引信。溫壓彈爆炸後能迅速耗盡山洞中的氧氣,徹底窒息洞內人員,爆炸帶來的衝擊波席卷洞穴。去年冬天有十枚BLU-118B運往阿富汗戰場,今年年初,美軍第一次用其打擊阿富汗的一處洞穴。BLU-118B使用了與BLU-109的2000磅炸彈相同的侵徹彈體,主要的區別在於用溫壓炸藥取代高爆炸藥。美國希望運用侵徹武器來摧毀深埋地下的目標,但是侵徹武器受到材料強度、引信效果以及投擲精度的局限,也並非十全十美。
2002年4月美空軍開始考慮為AC-130改進火炮,並在中期和遠期的改進使該機具有部署無人機係統的能力,或進一步以該機為基礎產生新的火力/偵察概念平台。新的火炮將使用某些新改進彈藥,采用改進的自衛概念和航電設備,改裝發動機。新的自衛係統包括BAE係統公司的ALE-47對抗撒布係統、拖曳式誘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直接紅外對抗係統(DIRCM)。在打擊塔利班期間,AC-130和無人機相結合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火力持久、凶猛而低廉,能滿足在偏遠地區的反恐任務的需要。因此美空軍認為有必要以此發展新的火力/偵察平台。此外,美國空軍決定擴充目前8架AC-130H和13架AC-130U組成的空中炮艇部隊。計劃在2003財年和2006財年間,將其4架C-130H運輸機改裝成AC-130U型,滿足新形勢下的要求。空軍將在以後30個月以第一優先權進行這一項目,頭18個月製造一架,後12個月再造3架。
今後AC-130U可能使用30毫米機炮代替25毫米加特林炮和40毫米博福斯火炮,同時改用精度更好的新型105毫米炮彈。30毫米機炮可能采用A-10攻擊機所使用的GAU-8加特林炮。這樣可以使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使用空軍庫存的標準30毫米彈藥。更長遠的武器改進計劃包括裝備超高速火箭彈。除進行對AC-130武裝運輸機的近、中、遠期改進計劃製訂外,美軍還研究了機載激光、改裝C-130或C-17、隱身垂直起降飛機或空間飛機的“空中炮艇”方案。
早期AC-130型號所采用的兩門M61 20毫米加特林機炮。留意塗裝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