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鄧小平搏浪登山強身記(1 / 2)

棒槌島之夏,藍色綠色的世界。海是藍的,天是藍的,海空也是藍的綠的……給人以一種飄逸,清新,輕鬆、遼闊,心曠神怡之感。

渤海之濱的棒槌島迎來了一代偉人鄧小平同誌,無際的大海熱烈擁抱了這位八旬高令的健康老人。在棒槌島逗留期間,小平同誌雖經東北名山的跋涉遊覽之勞累,卻毫無倦意地幾乎每天都下海暢遊。也許正是一生戰爭風雲與政治浪濤的錘煉給予的堅強意誌,也是長年堅持體育鍛煉給予的強健體魄,才使他能如此高壽之際仍然可以自如地在波瀾翻卷的大海裏搏擊如同閑庭信步。

每天清早,他穿著拖鞋習慣地在綠蒼蒼的林蔭小道上散步,吸取新鮮空氣。他攜帶幼小可愛的外孫女悠閑地踏著輕輕的步伐,偶爾說兩句逗趣的話兒。他的心年輕了,仿佛回到童話般的童年。

早飯後稍息片刻,小平同誌攜帶夫人卓琳、以及女兒鄧琳、毛毛和外孫、外孫女,登車馳向海濱。即使風浪很大,也阻攔不了他投入大海擊浪暢遊的雅興。他說:“我能遊泳,特別喜歡在大海中遊泳,這證明我的身體還行;我打橋牌,證明我的腦筋還清楚……”

大海墨綠、浩瀚、深沉。小平同誌從容她向深水區遊去。他的臉麵神采煥然地露出海麵,時而側著身軀飄浮向前,時而俯著身子雙臂劃水迎浪搏擊。警衛人員隨在身邊。有時一個巨浪撲來,警衛人員想助他一臂之力,他均示意不必。遊的時間久了,有時竟達一個多小時以上,護衛人員勸他上岸休息一會,他卻執意繼續向前……

小平同誌出生在四川省一個家境衰落了的有產階級家庭,經濟境遇並不好。他十四歲時考取了出國留學預備生。學生時代他就愛上了足球運動,是班上球隊的一名虎將。同時,他又特別喜愛冷水浴。在法國勤工儉學時,他什麼活兒都幹,當過鍋爐工,跑過堂子,做過各種苦工。但在緊張的學習與勞務之餘,他依舊參加體育活動,常常去觀看各種比賽。有一次,他竟把一件外衣當了,去買票觀看奧運會的精彩足球賽。他一生都是個足球迷。五十年代,他是足球賽觀眾席上的常客,後來更多的是在電視熒屏前欣賞足球賽。

一九五九年,小平同誌的一條腿由於骨折,傷愈後腳力很差。他聽從大夫的建議,認真進行體育療法,養成了每天散步的習慣。常同一些老戰友或隨家人去登景山、北海白塔、香山。

文化大革命的頭兩年,他受到了衝擊,兒女親眷們均被逐出家門子他和夫人卓琳孤居中南海裏一個僻靜的小院。兩位老人家自己掃地、洗衣、做飯,操持家務。盡管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可他依然保持散步的習慣。每天清晨,他邁著快捷平穩的步伐,繞著院子裏的兩棵老槐樹轉,每回必定走上幾十圈,而且每圈都有一定的步數,猶如在認真做著一件嚴肅的事情……

由於“四人幫”,林彪集團的迫害,一九六九年,小平同誌與卓琳同誌被移居到南昌市郊區的一所小孤院。房子四周圍著一人多高的竹籬笆,活動的天地很小。但是,環境條件的限製,隻能圍住人的身子,卻壓抑不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心。小平同誌是閑不住的。他們住的二層樓自來水常常上不去,樓上用水困難。已經六十多歲的小平同誌往往自己提水上樓。他除了每天堅持在院子裏散步四十環外,還同卓琳同誌動手在院子裏開墾出一片菜地,養了一群活蹦亂跳的雞。小平同誌打水、提桶、澆糞什麼活都幹。辛苦的勞動,迎來了一片綠茵喜人的豐收,油菜、菠菜、大蔥、青蒜等蔬菜,長滿地壟。

南昌郊區僻居時期,上麵規定小平同誌每天去附近一個工廠勞動。半小時左右的路程,他總是步行往返。開初,讓他幹些輕活,但他卻主動要求幹重活。他承擔銼螺絲的力氣活,而且自己定了每天的勞動定額。他愉快地勞動著,把它看做是鍛煉身體的機會,看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份,看作是人生的需要!

一九七五年,小平同誌恢複工作之後,又橫遭“四人幫”的迫害。第二年,他退居於一所北京式的舊庭院。由於年邁等原因,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冷水浴習慣,此時不得不中斷下來。可他照樣精神矍鑠,每天散步。還自己編了一套簡單的健身操,每日做一趟或兩趟。夏天來了,院子裏的園林中長滿了尺把高的青草,他看得有趣,便讓女兒買了把鐮刀,動手去刈那些青草。他的生活照舊充實富有情趣。每夜睡覺前,他依然要讀點書才上床。他雖話語不多,但總愛聽兒女們談天說笑。他的冷靜沉著,胸襟豁達,驅散了一家人生活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