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製比賽,一是要確定“種子隊”,並將“種子隊”分布在各個區內,這樣可以使強隊最後相遇,使比賽更為精彩,也能較準確地反映出比賽的水平,因此采用“種子隊”的編排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確定“種子隊”應事先了解各隊情況,收集各隊的比賽成績材料,並研究各隊的實力。然後把實力較強的幾個隊確定為“種子隊”,“種子隊”的多少要根據參加比賽隊數的多少而定。
“種子隊”確定之後,把“種子隊”安排在不同的區域中。如果第一輪有輪空隊,要首先安排“種子隊”輪空,而後再讓非種子隊抽簽。為了安排方便和合理,可在表中查出“種子隊”的位置。
種子隊位置表
1321716924258查表的方法,按比賽所設種子隊數,在種子隊位置表上由左向右依次找出小於或等於位置號數,這就是“種子隊”的位置。
例如:有15個隊參加比賽,設4個“種子隊”,這樣首先要使比賽隊成為2的乘方數,即16。從表中可找出1、16、9、8四個號數,這4個號數即是“種子隊”的位置。由於設4個“種子隊”而隻有一個輪空位置,因此有3個種子隊在第一輪就得參加比賽,而沒有輪空的機會。
②附加賽
附加賽是在采用淘汰製的情況下,除了要確定出冠亞軍隊外,還要確定其他名次而采用的方法。運用附加賽決定名次和附加賽辦法應在競賽規程中規定出來。例如8個隊參加比賽,附加賽辦法是複賽中失敗的2個隊再比賽一場,勝者為第3名,負者為第4名。
在預賽中失敗的4個隊進行附加賽,決出5~8名。
2雙淘汰製
雙淘汰製即參賽隊兩次失敗後即失去繼續比賽的資格(即兩敗淘汰)。
(1)比賽總場數計算方法
總場數=2×(參加比賽隊-1)
例如9個隊參加比賽
總場數=2×(9-1)=16
(2)編排方法
雙淘汰製的編排方法基本和單淘汰製相同,隻是進入第二輪後,要把失敗的隊放在下半區編排起來再進行比賽,勝者繼續參加比賽,失敗者則被淘汰。若最後決賽的兩個隊都隻各敗一場,還必須再比賽一場決定冠軍。以8個隊參加比賽為例。
(三)混合製
混合製是一次競賽分為兩個階段進行,前一階段采用循環製,後一階段采用淘汰製;或者前一階段采用淘汰製,後一階段采用循環製。但是較多采用的是先循環後淘汰的混合製。
在進行淘汰賽時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1交叉賽
例如第一階段分A、B兩組進行單循環賽,決出各組的名次。第二階段淘汰賽時,可將兩組的第1、2名進行交叉賽。即A組第1名對B組第2名,A組第2名對B組第1名進行比賽,然後兩組的勝者進行決賽,勝者為冠軍,負者為亞軍。若要排出3、4名時,兩組的負者進行附加賽,勝者為第3名,負者為第4名。同樣各組的3、4名采用此種方法決出後續名次,依次類推。
2同名次賽
第一階段可分成A、B兩組進行單循環賽,排出各組名次。第二階段淘汰賽時,兩組的第1名比賽,勝者為第1名,負者為第2名,兩組的第2名比賽決定3、4名,依次類推。
如果第一階段是分成4個組循環賽時,先由4個組的各第1名進行半決賽,然後勝者與勝者決賽,負隊與負隊進行附加賽,決出後續名次。
3“佩奇製”(“PACE”製)
“佩奇製”是將第一階段循環賽中產生的前4名或分兩組循環賽產生的前2名,按下麵順序進行淘汰賽。
(1)第一半決賽:第3名與第4名(或各組的第2名)。
(2)第二半決賽:第1名與第2名(或各組的第1名)。
(3)決賽(又稱複活賽):第一半決賽勝隊與第二半決賽負隊。
(4)主決賽:第二半決賽勝隊與決賽勝隊。
名次決定:主決賽勝隊為冠軍,負隊為亞軍,決賽(複活賽)負隊為第3名,第一半決賽負隊為第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