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美國康泰納仕在中國雜誌市場穩步前行(1)(1 / 2)

2009年10月9日,以“中國新紳士”為封麵主題的《智族GQ》創刊號出現在全國各大城市的書報刊亭。這是美國康泰納仕國際集團繼《服飾與美容VOGUE》、《悅己SELF》之後,進一步搶灘中國男性時尚雜誌市場的主力軍。

正如Vogue雜誌美國版主編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在給《智族GQ》中文版編輯總監王鋒的一封信中寫道:這樣的情況下,GQ中文版能夠成功啟動簡直不可思議。就在《智族GQ》登陸中國的4天之前,康泰納仕宣布停辦旗下4本刊物,分別是享有60餘年聲譽的《美食家》(Gourmet)、頗受摩登母親青睞的母嬰雜誌《小甜餅》(Cookie),以及兩本新娘雜誌《優雅新娘》(Elegant Bride)和《現代新娘》(Modern Bride)。此前康泰納仕從麥肯錫谘詢公司得到的建議是:取消那些“不合時宜”的奢侈派對,讓所有雜誌的預算均削減25%。

而在此前,康泰納仕於2009年4月關閉了曾寄予厚望的商業雜誌Portfolio。

經過兩年連續投資,康泰納仕已為該雜誌花費上億美元。康泰納仕通常能夠容許新創刊的雜誌虧損5年,其對雜誌投入期、虧損期持有的足夠耐心也為業內所稱道。可以說,美國經濟下滑的大背景是這些雜誌被迫停刊的不可忽視的原因。

康泰納仕一向以出版圖文製作精美、品位高雅的“閃光雜誌”聞名。其旗下的名牌雜誌,如《名利場》(Vanity Fair)、Vogue、《紐約客》(New Yorker)、《魅力》(Glamour)、《旅行者》(Conde Nast Traveller)等,主要麵向美國中產階級以上的讀者,為其提供生活信息和文化享受。這些雜誌最主要的共同點便是對高端消費者或奢侈品消費者的重視,因此其目標廣告客戶多為奢侈品牌製造商。然而近年來由於網絡媒體的衝擊和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報紙和雜誌賴以生存的廣告收入出現大幅下滑。先期是綜合新聞類雜誌首當其衝,隨後,這種危機又逐漸蔓延到商業新聞類雜誌,而從2009年開始生活時尚類雜誌也深受影響,特別是依賴奢侈品消費廣告的雜誌,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據統計,2009年前8個月,康泰納仕美國公司的廣告收入為15億美元,而2008年同期為21億美元。其中《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的廣告收入從1.02億美元減為5400萬美元,下降了近一半;《康泰納仕旅行者》的廣告收入從1.06億美元下降至6210萬美元,減少了42%;《連線》(The Wire)的廣告收入從5180萬美元下降至3340萬美元,減少了35%;而《名利場》的廣告收入也從1.38億美元減為1.01億美元。據初步統計,康泰納仕美國公司2009年的廣告收入比2008年減少10億美元。

“2008年,在美國,我們的業務有些變化,因為危機造成了一些影響。但在國際市場上,我們關閉了兩三家雜誌,新開了8家,所以,我們的國際業務反而是上升了。”從康泰納仕國際集團主席喬納森·紐浩斯(Jonathan Newhouse)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采訪中,不難窺測一貫以低調務實而出名的康泰納仕應對危機的發展戰略。

近10年來,康泰納仕幾乎每一年都會開辟新的市場。喬納森·紐浩斯曾表示,2010年年內將創辦土耳其版Vogue。而在中文版GQ創辦前的2008年10月,GQ印度版也率先創刊。不同於在中國采取版權合作的方式,康泰納仕在印度根本沒有考慮過合資經營或特許經營的方式,而是強調康泰納仕對印度版雜誌的全權掌控。

據了解,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康泰納仕國際集團就將中國市場作為重點目標,由該國際集團亞太區副總裁詹姆斯·伍浩斯(James Woolhouse)負責調研。經過4年的合作調研及籌備,2005年9月,經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與人民畫報社進行版權合作,出版了《服飾與美容VOGUE》雜誌;2007年,又與中國婦女雜誌社開展版權合作,創辦了《悅己SELF》雜誌。雖然康泰納仕進入中國市場僅有5年時間,但喬納森·紐浩斯表示,中國是康泰納仕海外發行量前五名的國家之一。此外,在經濟危機最為嚴重的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場。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一份報告,2009年到201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已創辦雜誌打下的堅實基礎,加上光明的市場前景,正是康泰納仕青睞中國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