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法事七門
(一觀修 二簡器 三嗬欲 四棄蓋 五具緣 六嚴處 七立誌)(已上唯第一卷)
禮懺法門八門
(一啟請 二供養 三讚歎 四禮敬 五懺悔 六雜法事 七旋遶 八正思)(已上通一十六卷。初卷具八。餘一十五卷唯七。除啟請故也)
坐禪法八門
(一總標 二調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已上第十七卷)(六正修 七善發 八證相)(已上第十八卷)
○道場七門
一 勸修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讀誦思惟頓教大乘了義經者。欲修不可思議圓通理智者。欲見毗盧遮那。文殊普賢。三聖性相身者。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通達無礙者。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法門。一念悉能受持。通達不忘。演說無障礙者。欲得與文殊普賢十二上首。十萬大士。及諸菩薩。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共為伴侶眷屬者。欲得一念中不起滅定。徧至十方佛土。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見種色身。作種種神變。放大光明。說法普度眾生。令入不思議一乘者。欲得破壞四魔。淨諸煩惱。破根本無明三毒四倒。除見障業障報障。乃至滅一切障道之罪。見身入菩薩正位。具一切佛自在功德者。當於空閑寂靜之處。依圓覺了義經。一百二十日中。或百日中。或八十日中。一心精進。修習圓覺普眼觀門。及奢摩他等三種觀門。先於三七日中。施設毗盧遮那文殊普賢形象。目覩心想。至誠禮拜。懇到懺悔。深發誓願。願滅如上所說罪障。願得如上所說功德。過三七日。一向攝念。滿所期限。必得斯益。所以者何。此圓覺經。是頓教大乘。諸經中之了義。秘密王三昧。如來決定境界。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共演說。三世如來之所守護。是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是故行者。應當不計身命。盡未來際。修行此法。況三期限而不懈怠耶。問曰。佛道長遠。百日修行。卒有何益。答。教是頓教。若能依此頓修。於觀行中。得初後無二(初者初發大心。後者畢竟佛果。無二者。華嚴雲。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涅槃雲。發心畢竟二不別)。與佛一體(華嚴說。佛心眾生三無差別)。圓頓大益(文在普眼章)。及三種觀成之益(文在威德自在章)。至下當說。
二 簡器
(若簡三期坐禪之器。僧尼士女互不相通。僧及男子許同。尼及女人許同。若簡三七日禮懺之器。則四眾皆通。但尼及俗眾。須在壇外。餘堪與不堪等。如文中自述)。堪任入道場禮懺人。略有三類。一起行入證。二滅業成信。三熏種結緣。初中欲修證者。必須先訪真善知識。如達磨心地宗中代代承稟正解悟者。或天台宗中精通三觀三諦者。諮求秘妙。乞示心法。令自分明了達心性。然後聽受圓覺經疏。首未通會。無所疑慮。又僧尼士女。各依本戒。受持清淨。然後可入道場專誌尅證。何以故。緣此禮懺詞句。一一是觀智之境。稱性之文。若不通經悟心。則難得文意。但成聲韻不印自心。觀行無由成就。若在道場。方得法主開示。即纔貪領義。何暇安禪。若破戒不悔。即心畜垢念。何堪習定。欲求證相之人。必先慧解明白。誌行清潔 二滅業成信者。謂有或僧或俗。未悟自心。未聽經疏。但汎爾信此教法。是出凡入聖之門。因遇道場。願同修習。屏絕諸緣。決誌依期。於諸戒品。則或受未受。或持或犯。然道場限內。誓不為非。又有明師。始終教授。設有破戒之罪。或業道罪。亦的擬於道場禮念發露懺除。如是之人。亦可隨清淨眾同入行道。雖難得如經證驗。亦必得信根成就。滅諸罪業。永不退心。便成累生修行基本。若未誓心的不造業。則塵境緣想。住運潛流。難得觀行成就 三熏種結緣者。復有或僧或俗。未曾於此教發心。但汎信三寶是所歸仗。亦不辨何門最深。何法最真。偶遇道場便隨喜欲入。但意在三七禮懺。長福消殃。不能終期。坐禪決誌修道者。則法主須為說。此本是禪觀。道場禮懺者。蓋是方便。即時既未能依教修習。須重發誓願。或他日或他生。決定屏緣修之。今日諦聽詞句。以熏智種。至誠禮念。以結良緣。願與此一道場人。此生他世。永同法行。先得道者願相濟拔。宿生多障。願得除滅。如此一一興說勝事。令一一曉會大意。一一領受因緣。即他生。與道場中修行者。必相會遇故。今亦容入道場。三七日禮懺。若三七日後。即尼女悉不通也。若是尼眾道場。則不論禮懺坐禪。其僧眾都不合入也。尼眾位卑僧。不合卻隨文禮懺。受教戒故。除上三類之人。即入道場無益。法主切不得為人情利養。容入等閑之流。既慢心未除。信心未發。三業懈怠。惑亂諸徒。賢聖不喜。神祇不祐。思之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