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一、《計篇》通解

導語

《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全書的大綱,對全書的內容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本篇中,孫子主要論述了戰爭的勝負決策和戰略謀劃問題,強調戰爭的勝負是關係國家存亡和軍民生死的大事,必須以極其認真和慎重的態度來研究、決策和謀劃戰爭,提出把“五事”、“七計”作為戰略謀劃的主要內容和戰爭決策的主要依據,把“詭道”、權變作為指導戰爭和作戰的主要原則。具體來說,《計篇》的思想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必須高度重視戰爭問題。《計篇》開宗明義,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一論述,將戰爭與軍民的死生、國家的存亡聯係在一起,從而揭示了戰爭的本質問題,體現了孫子對戰爭的深刻認識。在後麵的《火攻》篇中孫子還指出:“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進一步重申了重視戰爭問題的必要性。

2.敵我雙方的綜合因素決定戰爭的勝負。孫子認為,戰爭的勝負是由敵我雙方多方麵的因素決定的,通過對這些製勝因素的比較,就能對戰爭的進程和結果做出比較正確的預測,這是戰爭決策的基本依據,也是戰前進行“廟算”運籌的重要內容。孫子將這些製勝因素歸納為“五事”,即道、天、地、將、法。從這五個方麵,對敵我雙方的優劣長短進行全麵的分析和計算,從而可以預知勝負,並決定是否實施戰爭。

3.指導戰爭和指揮作戰的“十二詭道”法則。如果說“五事”、“七十”是對作戰雙方已具備和客觀條件的靜態分析和對比,那麼孫子的“十二詭道”就是依據不同的戰爭形勢和充滿變數的戰場情況,對各種因素和條件加以動態運用的一係列法則,是兵家克敵製勝的法寶。“十二詭道”的核心是“因利而製權”的權變思想,它要求超越一般的戰爭成規和常法,根據敵我雙方和戰場的不同情況,靈活采用包括詭詐、欺騙在內的一切策略和手段,以誤導對方,削弱對方力量,奪取和控製戰爭主動權,創造最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作戰態勢。“十二詭道”是孫子針對戰爭這一特殊對抗領域而提出的對抗法則,它符合戰爭的本質屬性和戰爭活動的內在規律。

4.進攻作戰中“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突然性原則。孫子重視進攻,尤其重視在進攻作戰中要有突然性,他在本篇中提出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和在《九地篇》中提出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都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突然性在現代戰爭中仍然是克敵製勝的主要作戰原則之一,無論是實力相當的國家之間的戰爭,還是強國對弱國的戰爭,都把盡可能地達成各種級別作戰行動的突然性作為各自追求的目標。

本篇篇題,《武經七書》作“始計第一”,“始”字概係後人所附增。計:預計、計算的意思,《說文解字》釋“計”雲:“計,會也,算也。”這裏指戰前的戰略謀劃。《十一家注孫子》曹操注:“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這是對本篇主旨最早而又十分準確的概括。

原文

孫子曰:兵者①,國之大事,死生之地②,存亡之道③,不可不察也④。

故經之以五事⑤,校之以計⑥,而索其情⑦。一曰道⑧,二曰天⑨,三曰地⑩,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①兵:兵器,武器。在此文中引申為戰爭。②死生之地:本指地形上的死地、生地。這裏借指戰爭的勝負是與軍民生死攸關的重要領域。③存亡之道:本指戰場上的存亡勝敗。這裏借指戰爭的勝負蘊含著國家存亡的深刻道理。④察:觀察,考察,研究。⑤經之以五事:經,衡量。這裏是分析研究的意思。五事,指下麵談到的“道、天、地、將、法”。這五項是軍事必須研究的。⑥校之以計:校通“較”,比較。之,代詞,代五事。計,計算,盤算,引申為計謀、策略。⑦索:探索。情:指實際情況。⑧道:道義、品德。這裏指政治方麵是否得民心。⑨天:指天時(氣候、時令)方麵的條件。⑩地:指地理條件。將:將令。法:軍法、法令。上:指國君。同意:同心。不畏危:不懼怕危險。陰陽:這裏指晝夜、晴雨等氣象變化。時製:指春、夏、秋、冬四季。險易:地勢的險阻平坦。死生:這裏指死地與生地,即地形是否有利於攻守進退。曲製:指軍隊編製製度。官道:指各級將吏的職責劃分以及統轄管理製度。主用:掌管物資費用的後勤管理製度。主,掌管。用,物資費用。這些都屬於古代軍法的規定範圍。聞:知道。孰:疑問代詞,誰,哪一方。將:虛詞,相當於“如果”。下句“將不聽吾計”之“將”與此同義。去:離開。計利:分析後有優勢,有利於我。聽:聽從,采納。勢:含有態勢之意。如戰略形勢、戰術態勢、戰場優勢等。它與“形”相反,多指隨機的、能動的東西,如指揮的靈活、士氣的勇怯等等。佐:輔助。外:指國境之外。製權:指根據實際利害關係而靈活應變。權,權變,靈活處置。詭:詭秘、詭詐。意思是說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示:顯示、表示。這裏也含有偽裝的意思。取:指攻取。撓:打擾,擾亂。卑:這裏可理解為卑弱而謹慎。佚(yì):通“逸”,即安逸、安穩。這裏是指休整充分的意思。勞:使動用法,使……疲勞。離:離間。不可先傳:不能事先傳授說明。傳,傳授。廟算:古時出兵作戰之前,都要到宗廟裏舉行儀式,商討作戰計劃,類似於今天的戰前軍事會議,這就叫“廟算”。得算多:算,本指計數用的籌碼,這裏引申為取得勝利的條件。得算多,也就是獲勝的條件多。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戰爭的勝負)是與軍民生死攸關的重要領域,它蘊含著國家存亡的深刻道理,不能不慎重分析研究。

所以,要通過以下五個方麵來研究,比較分析雙方的各種條件,考察雙方的實際情況,來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一是道義,二是天時,三是地理,四是將帥,五是法規。所謂“道義”,就是使民眾和君主的心意相通,這樣才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懼怕危險。所謂“天時”,就是指陰陽、寒暑、春夏秋冬四季。所謂“地形”,就是指路的遠近、地勢的險要平坦、戰場的廣闊狹窄、是生地還是死地等地理條件。所謂“將帥”,就是指將帥的智謀才能、賞罰有信、對部下仁慈關愛、果斷勇敢、軍紀嚴明。所謂“法規”,就是指軍隊組織的編製、將吏責權的劃分、軍需物資的掌管和供給。對於這五個方麵,身為將領要深刻了解。了解的就能勝利,否則就會失敗。

所以,要通過雙方的考察分析,掌握實際情況,並據此加以比較,從而來預測戰爭勝負的情形。你就要問:哪一方的君主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將領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時地利?哪一方的法規、法令更嚴格執行?哪一方的兵力更強大?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更加有素?哪一方的賞罰更公正嚴明?我根據這些分析比較就可以判明雙方的勝負了。

若能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就一定會取勝,我就留下。假如不能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就必敗無疑,我就告辭離去。

籌劃的方略已被采納,還要設法營造一種態勢,用以輔佐戰略計劃的實現。所謂態勢,即是依憑有利於己的條件,采取靈活機動的應變措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奇譎的行為,因此必須做到:能打,卻裝作不能打;要打,卻裝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處,卻裝作要向遠處;實際要向遠處,卻裝作要向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他;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他;敵人兵卒強銳,就暫時避其鋒芒;敵人暴躁易怒,就設法挑逗擾亂他;敵人卑怯謹慎,就設法使他驕橫;敵人休整良好,就設法使他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設法離間分化他。要在敵人沒有防備處發動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時采取行動。所有這些,正是軍事家指揮藝術的奧妙精髓,是不可預先傳授說明的。

還沒有出兵交戰,就在“廟算”上先已獲勝,是由於得到的“算籌”較多。還沒有出兵交戰,就在“廟算”上先已失敗,是由於得到的“算籌”較少。得到“算籌”較多的就可能取勝,得到“算籌”較少的就不會取勝,更何況那些沒有得到“算籌”的呢?我根據“廟算”的結果來觀察,勝負之分就顯而易見了。

戰例

秦晉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爆發於公元383年,是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同北方氐族貴族建立的前秦政權之間進行的一次戰略性大決戰。戰爭的結果,是弱小的東晉軍隊利用前秦最高統治者苻堅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和前秦軍隊戰術部署上的不當而大獲全勝。這是中國曆史上一次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也從許多方麵印證了《孫子兵法·計篇》基本精神的合理性和正確性。

公元316年,在內亂外患的雙重打擊下,西晉王朝滅亡了。隨之而出現的,是南北大分裂的曆史局麵。在南方,公元317年,晉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起東晉王朝。東晉占有現在的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地區。在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首領也紛紛先後稱王稱帝。整個北方地區陷入了割據混戰的狀態。當時,占據陝西關中一帶的氐族統治者以長安為都城,建立了前秦政權。公元355年,前秦統治者苻健病死。兩年後,苻健的侄子苻堅謀殺繼位者苻生,自立為前秦天王。苻堅即位後,重用漢族知識分子王猛治理朝政,推行了一係列改革政治、發展經濟和文化的積極措施,在吏治整飭、人才擢用、學校建設、農桑種植、水利興修、族際關係調和諸方麵均收到顯著的成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前秦國“兵強國富”,實力大增。

在這基礎上,前秦政權積極向外擴張勢力,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小國,統一了北方地區。黃河流域的統一,使苻堅本人的雄心大增。他開始積極向南擴展,在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南部、四川北部的部分地區)、益(今四川的大部分地區)兩州,這樣,長江、漢水上遊就納入了前秦的版圖。接著又先後占領了襄陽、彭城兩座重鎮,並且一度包圍三阿(今江蘇高郵附近),進襲堂邑(今江蘇六合),於是秦晉矛盾日趨尖銳,終於導致了淝水之戰。

苻堅因多次擊敗晉軍,被勝利衝昏頭腦,於是急於攻占南方,統一南北。東晉太元七年(公元382年)4月,苻堅任命其弟為征南大將軍。8月,又任命裴元略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積極經營舟師,希望用舟師從巴蜀順流東下會攻建康。到了10月,苻堅認為攻晉的戰略準備業已就緒,準備親自率領90萬大軍南下滅晉。

當時,前秦統治集團內部對滅晉的決策意見多有分歧,於是苻堅把群臣召集到太極殿,計議滅晉事宜。在這次殿前決策會議上,苻堅本人趾高氣揚,揚言現在四方已經平定,隻剩下東南一隅的東晉,秦有大軍97萬,他要親自出征,以一舉蕩平江南。群臣中少部分人附和苻堅的意見,秘書監朱肜奉迎說:陛下親征,晉如不投降就隻有滅亡,這是滅晉千載難逢的機會。冠軍將軍慕容垂(鮮卑族)等人心懷異誌,也在會後積極讚同苻堅的意見。

但是前秦的多數大臣對此卻持反對意見。尚書左仆射權翼認為,東晉雖然羸弱,但“君臣輯睦,內外同心”,這時不是進攻的最好時機。太子左衛率石越也認為,晉擁有長江天險,又得到百姓的支持,進攻不易取勝。他們都希望苻堅能暫時按兵不動,發展生產,等待東晉方麵出現間隙時,再進行攻伐。但是苻堅卻驕狂地說:“以我百萬大軍,把馬鞭扔在長江中,也完全可以阻斷長江水流,東晉方麵還有什麼天險可以憑恃的呢?”決心一意孤行。

苻堅眼看自己的意見得不到群臣的廣泛支持,便結束朝議,退而與其弟陽平公苻融決斷大計。但苻融也不同意出兵,認為攻晉有三大困難:人心不順;東晉內部團結;秦連年征戰,軍隊疲憊,百姓厭戰,希望苻堅放棄攻晉的計劃。同時苻融也清醒地看到前秦表麵強盛的背後,是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激烈尖銳。他向苻堅指出:今鮮卑、羌、羯等族的人,對氐有滅國之深仇,現在他們遍布京郊地區,大軍南下之後,一旦變亂發生於心腹地區,那時就後悔莫及了。為了打動苻堅,苻融還把苻堅所最信任的已故丞相王猛反對攻晉的臨終囑咐抬了出來。可是,這仍然說服不了苻堅,他固執地認為,以強擊弱,猶“疾風之掃秋葉”,可以將垂危的東晉一舉消滅。

為了勸阻苻堅南下伐晉,前秦的眾多大臣作了最後的努力。他們根據苻堅信佛的特點,通過道安和尚進行勸說。道安規勸苻堅不要攻晉,如一定堅持攻晉,您苻堅也不必親自出征,而應坐鎮洛陽,居中調度,進攻和誘降雙管齊下,以爭取最後勝利。苻堅的愛妃張夫人和太子宏、幼子詵也都一再相勸,但是苻堅依然置若罔聞,執意滅晉。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7月,苻堅下令平民每十丁出兵一人,富豪人家20歲以下的從軍子弟,凡強健勇敢的,都任命為禁衛軍軍官。並宣稱:“我們勝利了,可以用俘虜來的司馬昌明(晉孝武帝的號)做尚書左仆射,謝安做吏部尚書,桓衝做侍中;看情況,得勝還師指日可待,可先替他們建好官邸。”誌驕意滿之態,溢於言表。

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南下。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麵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決意奮起抵禦。他們一方麵緩解內部矛盾,另一方麵積極部署兵力,製定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以抗擊前秦軍隊的進犯。

晉武帝司馬曜任命桓衝為江州(今湖北東部和江西西部)刺史,控製長江中遊,阻止秦軍由襄陽南下。任命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率領經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遏製秦軍主力的進攻。又派遣胡彬率領水軍5000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擺開了與前秦大軍決戰的態勢。

同年10月18日,苻融率領前鋒攻占壽陽,活捉了晉平虜將軍徐元喜等人。與此同時,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安陸縣境)。晉軍胡彬所部在半道上得悉壽陽陷落的消息,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縣西南)。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五萬進抵洛澗(今安徽懷遠縣境內),並在洛口設置木柵,阻斷淮河交通,遏製從東麵增援的晉軍。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請求謝石馳援,但此信卻被秦軍截獲。苻融及時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力單薄、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進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部隊留在坎城,親率騎兵8000馳抵壽陽,立即派遣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中勸降。朱序到晉軍駐地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等人透露了秦軍的情況,並建議謝石等人不要延誤戰機,坐待秦百萬大軍全部到達後束手就擒,而要乘著秦軍各路人馬尚未集中的機會,主動出擊。他認為隻要打敗秦軍的前鋒,挫傷它的士氣,秦軍的進攻就不難瓦解了。謝石起初對秦軍的囂張氣焰心存懼意,打算以固守不戰來消磨秦軍的銳氣。聽了朱序的情況介紹和建議後,便及時改變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爭取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