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資源的話題,我們已經做過了詳盡的闡述。事實上,隨著資源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們已經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資源的寶貴性。
然而,從一個困局中走出,往往意味著一個新困局的開始。當資源成為所有人眼中之寶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新一輪資源爭奪戰的開始。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對於資源的爭奪,並不僅僅局限在國際領域,即使在一個國家內部,其爭奪的激烈程度也毫不遜色。
在這新一輪的資源爭奪中,一個可預見的未來是,民眾與國家構成了資源爭奪的兩極。
由於國家與民眾對於經濟的理解,出於完全不同的層麵上,因此,這兩者對於資源分配的認識,也同樣存在著各自的意見。
從民眾的角度來看,資源是屬於全社會成員所共有的,任何人隻要隸屬於這個社會,那麼它就有權來要求享受屬於他的那一份資源。
假如這樣的願望成為現實,那麼,由於人們有著逐利的天性,就使得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源,然而,人與人之間又存在著相互製約的關係,絕不可能允許他人有多占多得的現象,由此,當民眾的分配願望形成之後,就集中成為了要求全麵平均分配的資源法則。
立足於國家的角度,其情勢就完全不同了,由於國家擔負著統籌全局的職責,這樣一來,國家就從製度上名正言順地取得了對資源的分配權利。
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國家也同樣有著逐利的需求,因此,當國家掌握了資源分配權的時候,其考慮的首要因素必然是國有資本的利益,從而往往在政策上給予國有資本以傾斜。
於是,根據國家經營理論所製定的資源調配方案,和民眾博弈所形成的分配方案,就這樣構成了對資源的爭奪,而在資源的實際調配過程中,無論采用這兩套方案中的哪一種,都必然會引起另一方的反對。
8.2:兩極化的分配方案
假如我們轉換視角,那麼任何兩難的情況,都存在著兩全的解決方案。
同樣,在資源的分配過程中,隻要我們能夠立足於當前的中國國情,確立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來進行分配,那麼兼顧公平與效率,並不是一件難於完成的事情。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現階段的中國,我們擁有數量豐富的廉價勞動力,因此在這一領域,我們擁有無可置疑的比較優勢,當我們立足於此,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傾斜更多的資源時,所帶來的效應是難於想象的。
由於具備競爭優勢,使得這些產業能夠更快地賺取利潤,實現資本的最快速積累,在這個過程中,民營中小企業的作用,絕對是未來十年中不可忽視的。
眾所周知的是,在中國,中小企業所最缺乏的就是社會資源,這其中既包括了資本、同時也包括了政策上的照顧,而當國家將資源逐漸向中小企業、向民營企業傾斜的時候,所帶來的是質的變化。
隨著資源的流入,原本相對稀缺的資源開始逐漸變得相對豐富,而勞動力則從原來的相對豐富逐漸轉變為相對稀缺,由此帶來的,則是產業格局的嬗變。
當我們的產業逐漸從勞動力密集型轉變為資本密集型的時候,所標誌的情勢就完全不同了。
民營中小企業的成長,帶來的是國民收入的增長,而國民收入的增長,則又會帶來經濟總量的增長,同時實現全民的共同富裕。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將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向中小企業傾斜,無疑是既有效率,又能夠兼顧公平的方案。
正因為如此,一部分經濟學家才大聲疾呼,要求由國家出麵,通過對民營中小企業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扶持,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經濟學家厲以寧看來,為了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甚至於應當對年營業額三十萬元以下的個體戶實施免稅。
然而,在過去的歲月中,情形一如我們前麵分析的那樣,我們在資源的初次分配上,還沒有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因此,當國家立足於更高的層麵進行考量,將資源逐步向民營中小企業傾斜,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對民眾的扶植時,也就意味著效率與公平這一困擾經濟學者百年的命題,得到了現實意義中的解決,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解決方案隻發生在經濟體內部,並不需要依靠外界的因素,其意義不下於三十年前改變中國的那一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