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蠶繭引發的爭論
1926年春天的一個傍晚,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上,考古工作者正在進行緊張地挖掘工作。突然,一名考古隊員從一堆殘陶片和泥土中發現了一顆花生殼似的黑褐色物體,引起了眾人的關注。這是一顆被割掉了一半的絲質繭殼,已經部分腐蝕,但仍有光澤,而且繭殼的切割麵極為平直。
有關這半個蠶繭的報道很快飛過千山萬水,傳到了全國各地。這個當時發現的最古老的蠶繭的孤證,密切關係著一個考古學界長時期爭論的話題—桑蠶的起源之謎。
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有一天,嫘祖在一株桑樹下搭灶燒水。她一邊向灶下添火,一邊觀望著桑樹上白色的蠶蟲在吐絲作繭,越看越出神。忽然,一陣大風吹過,一隻蠶繭掉進了燒沸的水鍋裏。嫘祖趕緊用一根樹枝去打撈蠶繭,誰知沒有撈起蠶繭,卻撈起了一根潔白透明的長絲線,而且越拉越長。嫘祖又用一根短樹枝將絲線繞起來,繞成很大一團。嫘祖望著這一團潔白的絲線,忽然產生了用這種絲線紡織的念頭。她動手一試,果然織成了一塊白白的絲綢,往身上一披,又雪白柔軟又漂亮。部落裏的姑娘看了都感到十分驚喜。嫘祖便開始采桑養蠶,繅絲織綢,並推廣了這項技術。
後來,嫘祖被後世祀為先蠶神,曆朝曆代都有王後嬪妃祭先蠶神的儀式。
神話傳說、文獻記載以及出土實物,都揭示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育野蠶並繅絲織綢的國家。不過,在中國學者內部,卻對中華蠶桑絲織業最早起源於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頗有爭議。
1926年發現的這半個蠶繭告訴我們,早在距今六千年至五千五百年前,蠶已經為黃河流域的人們所熟識和利用,但據此不能肯定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蠶繭可以抽絲織衣。
1958年,浙江吳興的錢山漾出土了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炭化的絹片,經測定這些物品距今有四千七百多年,這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南方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這塊絹片呈黃褐色,為家蠶絲織成。據此,專家們推斷當時長江流域內可能已有原始的織機。
那樣平整的絹綢,那樣細巧的絲帶,且表麵光滑,條紋清晰,必然是先繅後織的產品。可以想見,在距今五千年前,蠶不單是進入了家養時代,而且人們在繅絲技術上也達到了相當嫻熟的程度。這樣熟練的生產技術絕不是一個早晨得來的,在原始生產條件之下,它必然經曆了一個漫長的經驗積累的時間過程。那麼,它的前一站在什麼時代呢?之後的考古發掘又給我們作出了進一步回答。
1973年和1977年,考古工作者兩次對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在1973年第一次發掘出土的有關紡織的工具有陶紡輪(縛)、骨針、管狀針、織網器、刀、匕、小棒等。考古工作者認為這些都是原始的紡織工具,有學者據此推斷河姆渡人已經有了原始的織機。這個推斷在1977年第二次發掘中被完全證實了。在這次發掘中,相繼出土了木卷布棍、骨機刀和木經軸,毫無疑問,這些都是織機的組件。而且,在一個盅形器物上刻有四條蠶紋,仿佛四條蠶在向前蜿蜒爬行,頭部和身軀上的橫節紋也非常清晰。這說明當時長江流域的人們對於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已經將蠶絲用於了紡織之中。
根據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與典籍記載,可以發現,桑蠶似乎不是從一個單一的發源地發展而來的,在中國的好幾個地方,都有著各自的發明或傳播路徑。其實,不管是由黃河流域發源,還是由長江流域發源,或者是其他地方,桑蠶都是由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發現和創造的,這是一項永遠令我們驕傲的發明。
哥窯謎蹤
有這樣一種瓷器,它的美麗叫人驚歎,它的故事充滿傳奇,它叫作—哥窯。
哥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瓷窯,在我國數千年陶瓷發展曆史上占有光輝燦爛的一頁。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讚頌哥窯瓷器的詩篇,讚歎道“叢合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然而,這種名列宋代五大名窯、被後世鑒賞家奉為至寶的宮廷雅器,其身世卻撲朔迷離!
從文獻資料上看,關於哥窯的最早記載是在明朝初期的宣德年間。據《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這是哥窯之名的緣起。
清朝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解釋說:“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堅,體重,多裂紋,即開片也。”就是說,南宋處州龍泉縣(今屬浙江省)有章姓兄弟倆以燒瓷為業,哥哥章生一燒的瓷器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命名為哥窯。而弟弟燒製的瓷器叫“弟窯”,也叫龍泉窯。
從這段傳說看,哥窯窯址在龍泉幾乎是毋庸置疑的了。因此,人們一直把傳世的那些哥窯瓷器當做章生一在龍泉燒造的產品,認為哥窯就在龍泉。
於是,在民國時期,人們在龍泉進行了瘋狂的盜掘活動,可是挖了十年竟連一個瓷片都沒有找到。哥窯窯址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對哥窯的研究陷入了僵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對哥窯的研究才有了突破。近年來,一些專家的新見解更引起了國內外陶瓷研究者的矚目。
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龍泉縣的大窯、金村遺址進行了發掘。在大窯和溪口等五處窯址中發現了一種黑胎青瓷,器身帶開片,其特征與文獻中的哥窯特征酷似,但同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那種傳世的哥窯瓷器截然不同。
為了從科學研究的角度驗證這種黑胎青瓷是不是傳說中的哥窯瓷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曾對龍泉大窯出土的黑胎青瓷和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提供的“傳世哥窯”(所謂“傳世哥窯”,特指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等少數博物館內的一類形似哥窯器物的青瓷器。)瓷片進行對比研究,研究者分別對標本的胎、釉組成進行了化學測試,結果表明:“傳世哥窯”與龍泉黑胎青瓷有明顯的不同。這就清楚地表明了哥窯不在龍泉。
就這樣,燒造傳世瓷器的哥窯在哪裏就成了一個新的、有爭議的問題。有人認為可能在江西景德鎮,也有人判斷也許在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的產地),還有人懷疑哥窯在杭州。
曆經百年滄桑,神秘的哥窯仍舊留給我們一個未知的背影。或許所有的對哥窯的探究的樂趣,也正是在於它謎一樣的身世,而研究者們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在探尋曆史真相過程中的經驗,才是留給後人的真正財富。
神秘瓷器背後的疑雲
相傳,在唐代,浙江地區一個特別的瓷窯裏專門為皇家生產一種叫作“秘色瓷”的神秘瓷器。五代人徐夤稱讚它:“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這種瓷器除了皇室成員之外,其他任何人無權享用。凡是有幸見到秘色瓷的人,無不為它的精美絕倫所傾倒。要燒成這種瓷器,必須使用一種秘密配方。
可惜的是,不知從何時起,這個秘密配方和這種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幾百年來,再也沒有人親眼見過這秘色瓷,秘色瓷幾乎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美麗傳說。然而,在距離浙江千裏之外的陝西,發掘埋藏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地宮時,人們竟意外地找到了有確切記載的秘色瓷器十三件!
法門寺秘色瓷的出土並沒有結束人們對“何謂秘色瓷”的爭議,觀點分歧主要是對“秘色”一詞的解釋。
“秘色”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中:“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把秘色瓷之“秘”釋為“神秘”之秘,秘色瓷是一種專作供奉的越窯精品,也就是說它的釉料配方、製作技術、燒製技術都是隱秘而不輕易示人的。
研究者列舉了大量的史料,如宋代周輝《清波雜誌》所記載的:“越上秘色器,錢氏有國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此外,宋代趙令畤的《侯鯖錄》、曾慥的《高齋漫錄》、葉寘的《坦齋筆衡》也都有相似記載。總之,認為“秘色”指的是“秘色瓷器因服務於特殊對象—封建宮廷,世人難得一見的神秘瓷器”。
而另一派學者通過文獻與實物的互證,即《秘色越器》詩中 “千峰翠色”,五代徐夤《貢餘秘色茶盞》詩中“捩翠融青瑞色新”、“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雲”等描繪,將“秘色”解釋為瓷的釉色,認為秘色瓷就是指釉色滋潤青翠的越窯精品。
法門寺出土的十三件青釉色的秘色瓷精品最終印證了後者的論斷—秘色瓷是越窯青瓷精品。我們可以想見,一千多年前,在南方專門燒製青瓷的越窯,聰明的匠人們試製出了一種特殊的瓷器,這種瓷器從一開始就被區別對待,選用精良的胎料,施塗特殊的釉料,在入窯前還要加以特殊的處理,最終燒成了潤澤如玉、盈透似水的秘色瓷!
產自越窯的秘色瓷,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青瓷,而是由越窯創燒出來的一個新品種!這個直接脫胎於青瓷的特殊品種,曾經是中國陶瓷史上登峰造極的佼佼者,但它卻伴隨著一個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直到幾個世紀後,秘色瓷再次出現,人們才真正了解了它的傳奇。
然而,關於它的故事並沒有結束,釉料上的秘密配方到底是什麼?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古人會不會為後世留下些什麼線索?這一切,仍舊等待著人們去發現。我們相信,在探索真相的路上,總能拾回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記憶殘片。
辟穀術,神功還是騙局?
千百年來,“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已經成為常識,“吃”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不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還真有“奇人”敢向常規發起挑戰。
2003年,美國人大衛·布萊恩曾創下了四十四天的人類饑餓紀錄。但是,隨後英國早安電視台就揭露出:這原來是一場騙局,布萊恩找了一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替身,在英國策劃此事的電視台的幫助下,兩人悄悄輪流進入玻璃房,輪流“絕食”。
2004年,四川瀘州的陳建民又在成都宣稱,將利用“辟穀神功”連續絕食四十九天,衝擊大衛·布萊恩的紀錄。
辟穀術,在我國可謂曆史悠久,據說是中國方士道家修煉成仙的一種神功,通過這種修煉,人可以達到一種不吃不喝的狀態。這是真的嗎?翻查史籍,我們發現辟穀術起於先秦。《大戴禮記·易本命》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食肉者勇敢而悍,食穀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這是辟穀術最早的理論根據。
早在1948年4月,《申報》記者撰發了題為《楊妹九年不食》的報道,說在重慶出現了來自四川省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壩村的農家女楊妹,她“九年不吃飯,照樣活著”。當時國民黨統治區糧荒嚴重,餓殍遍野,國統區數以百計的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為了粉飾太平,紛紛炒作此事。《新民報》報道,“各地的‘楊妹’相繼出現。先是‘上海楊妹’,接著是‘無錫楊妹’、‘西安楊妹’、‘東北楊妹’,最近並有‘華南楊妹’。”當時的重慶市衛生局在1948年5月組織了對“楊妹不食”的觀察,媒體更是每天大量報道“楊妹不食”的情況。後來,專家們提議延長觀察,由專家組織研究委員會秘密監視,終於發現楊妹偷吃的情況,這場政治鬧劇才悄然收場。
楊妹不食、布萊恩不食等鬧劇,曾在眾目睽睽下獲得“成功”,最後卻都被揭穿是騙局。
而陳建民的絕食活動結束後,得到了雅安市公證處的公證書,證明活動結果真實有效。一時間,辟穀術究竟是神功還是騙局,社會各界對此議論紛紛。
科學工作者認為,從醫學和生理學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即使陳建民的絕食活動是在一個看似完全透明的空間內進行的,但眼見不一定為實,如同大衛·布萊恩的那場騙局一樣,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機關巧設之處。
而另外一些氣功大師則堅持,這是對“辟穀神功”的一次證實。
如今,這場爭論戰早已煙消雲散。辟穀術究竟是神功還是騙局,便也成了一個不解之謎,孰是孰非,就讓實踐去檢驗,讓時間去考驗吧!
神奇的中華經絡
現如今,中醫保健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針灸、按摩、推拿、刮痧、拔罐,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然而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基礎—經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