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的中華大地上,自然界億萬年的滄海桑田造就了無數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觀,它們在大自然浩瀚無際的舞台上演繹著地球不老的傳奇,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海中怎麼會發出奇怪的聲音?“魔鬼穀”中上演了怎樣的恐怖事件?巨大的天坑中隱藏著什麼秘密?……翻開這一章,一係列神秘的自然奇觀將一一展現在你的麵前,帶你走進一個奇幻的自然世界,去領略中國境內神秘的自然之美!
日月同輝天下奇
2005年11月2日淩晨,四位專程從上海趕到浙江省南北湖景區的遊客,徒步爬上了海拔1800多米的鷹窠頂。6時11分,一輪紅彤彤的太陽開始從海平麵上緩緩升起,漸漸躍出了海平麵,與此同時,月亮像一個淡黑色球狀陰影從雲層中升起,與太陽相會在一起,同步並升。
“在相會過程中,月亮非常活躍,時左時右,時上時下,時而與太陽合為一璧,就像青年男女在約會一樣!”終於觀賞到這一“日月相會”奇觀的盛承葉激動地說道,“為這一刻,我整整等了十年!真是太神奇了!”
所謂“日月相會”,正式名稱是“日月並升”,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黃宗羲之口。這一天象奇觀,一般出現在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的清晨。其實,每個月的農曆初一,日月都是並升的,隻是由於月亮和太陽位於同一方向,太陽的光芒會遠遠超過月亮,因此人們隻能看到太陽,看不到月亮。然而在鷹窠頂上,人們卻能看到上述那一幕“日月並升”奇觀。最令人奇怪的是,這種異常的天象奇觀隻有在鷹窠頂上才能見到,而在周圍的其他小山上都無法看到。
“日月並升”的天文奇觀神秘而又稀少露臉,它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工作者、天文愛好者前來探究:太陽和月亮為什麼會像情人一樣相擁約會呢?
有人說,這是日食的一種。但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可以精確地計算出日食發生的時間,日食並不一定非要出現在農曆十月初一,並且每個地方都有可能觀賞到。還有一個特別值得注意的事情是:1984年,浙江省海鹽縣曾經組織專人去觀察這個奇怪的天象,當時所有在場的人都看到了“日月並升”奇觀的發生,但事後發現,當時拍攝的錄像和照片上隻有太陽正常升起的畫麵,並沒有記錄下“日月並升”的畫麵。
對此,有些氣象學家認為:“日月並升”是一種“地麵閃爍”現象,是由於當時近地麵大氣密度的急劇變化引起的。由於南北湖的自然條件比較特殊,冷暖氣流對流頻繁,使空氣的密度不停地變化。太陽光在不同密度的空氣中傳播,會產生各種異常的折射現象。這時候看上去,太陽仿佛一直在蹦跳,一會兒上,一會兒下。
不過,隨著科研的深入和學術理論的發展,專家又給出了一種新的解釋:“日月並升”現象主要是受到大氣“綠閃光”的影響。由於大氣層密度有疏有密,太陽光線在傳播過程中,直射光經折射而分成了綠紫光。這就是在“日月並升”過程中太陽周圍會出現偏綠色光環的原因。
而一些醫學專家則認為,“日月並升”隻是人的視差錯覺而已。清晨觀看日出時,人眼由於紅感物質過於強烈而產生疲勞,便感受不到紅色物質,隻能看到綠色和藍色的物質。這就是目擊者所見到青藍色月影的原因。
當然,不管結論如何,“日月並升”依舊年複一年地吸引著如潮的遊人,人們仍然對它的成因充滿好奇。不過,假如有誰想成為“日月並升”的揭秘之人,一定要在農曆十月初一的淩晨,在鷹窠頂上尋找一個最佳的觀測點。
“冰”臨天下
1987年5月14日,家住河南省周口市北郊鄉許營村的朱鳳榮正在自家堂屋門前的水泥地上閑坐。忽然,她聽到一陣嗚嗚聲由遠及近而來,抬頭一看,隻見一道黑光從天而降,落下來一個藍盈盈的圓東西。那個圓東西打了一個滾兒,就停在1米多寬的糞坑東側不動了。
起初,朱鳳榮有一些恐懼,不敢靠近。這時,與朱鳳榮同時聽到響聲的鄰居於桂英走過去摸了一下那個圓東西,頓時覺得透骨涼,原來是一塊大冰塊,用手掂掂估計約有1千克重。
天降奇冰!這件事驚動了一百多位村民前來觀看。大家發現,這塊奇冰呈現一種奇怪的青藍色,還有濃濃的香皂味兒,一麵較平展光滑,另一麵卻有許多麻點,中間還有一個帶麻點的小圓坑。有好奇的村民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把冰塊砸碎,還有人拿著冰塊在胳膊上蹭了蹭。據這些村民說,身上的香味三天後依然存在。還有一些村民將冰塊裝在瓶子裏,冰塊化成了藍色的冰水。
這塊奇怪的冰塊是從哪裏飛來的呢?有人說這可能是從飛機上掉下來的,也有人說可能是冰雹。但事實上,這天既沒有飛機從上空經過,也沒有明顯的天氣變化。因此,這塊奇冰的來曆至今還是一個謎。
無獨有偶,事隔十年,又有一塊奇冰降落到了人間。這次事情發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新橋村鄭渭榮的家。他家的房頂竟然被一塊從天而降的冰砸出了個大窟窿。
鄭家的屋頂高3米多,冰塊能將它砸出大洞,應該是從很高的地方落下來的,可是鄭家地處郊區,房屋周圍沒有高層的建築。
難道是冰雹?如果真的是冰雹的話,這塊冰雹的直徑起碼要有60厘米到70厘米。可是,寧波市氣象首席預報員表示,根據當天當地的氣象條件,下冰雹是不可能的。
有人猜測,這是飛機上掉落的冰塊。因為新橋村處於民航航線的邊緣地帶,冰塊很有可能是飛機經過上空時的墜落物。但是,根據飛行規定,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全封閉的,隻有著陸後才會處理廢棄物,在飛行途中是不可能向外麵拋撒物體的。
也有人說,這是極其珍貴的隕冰。與隕石的成因類似,隕冰是在太空中遊蕩的冰塊,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才會改變軌道,進而飛向地球。隕冰對研究地球大氣及水圈的形成演變、太陽係的天體成因以及生命的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落地的過程中,大氣層的高溫會燃燒掉大部分的隕冰,隻有極少數能夠降落到地麵上,而即使能夠落到地麵上,也基本上會化作一攤水。所以,迄今為止,全世界發現的隕冰也隻有幾十例。
那麼,這塊神秘的冰塊是不是隕冰呢?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官方檢測結果,對此,我們不得而知。
海鳴異象
神秘莫測的大海,經常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諸如驚濤拍岸的轟響,地震和火山引起的呼嘯,以及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發出的聲音。我們把這些海中的聲音統稱為“海鳴”。有些海鳴的聲源是眾所周知、顯而易見的,可是,有些地方發生的海鳴,其聲源卻一直難以弄清。
每當風雲突變,天氣異常,或風暴即將來臨時,廣東省湛江硇洲島東南的海麵上就會發出一陣陣有節奏的“嗚、嗚、嗚”的聲響。這聲音猶如閃雷,一高一低。多年來,當地人對這種聲響甚感驚奇,但誰也弄不清它來自何處。
從幾位花甲老人口中,我們得知了這樣一個說法:這種海鳴是由沉放在海中的水鼓發出的。在很久以前,建造硇洲燈塔時,法國人在附近海域中放置了水鼓。硇洲燈塔建於海拔81.6米的馬鞍山上,是與倫敦燈塔、好望角燈塔齊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燈塔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座水晶磨鏡燈塔之一。據老人回憶,建成後的燈塔給過往的船舶指引航向,水鼓則會做出海上氣象預報。也許,水鼓是一種海底情況的探測報警器,以聲音為媒介,隨時向人們發出風浪變化的信息。可是,誰也沒見過水鼓的真實模樣,更不知道它究竟被安放在哪裏。當地有關部門曾專門派出船隻到硇洲島東南一帶的海域中巡視搜索,結果卻一無所獲。
1969年,人們曾在這一帶海域中發現過一群海獸在遊動,有人說是海豬(一說是海牛)。於是有人提出,奇怪的海鳴是海豬(或海牛)的嚎叫,可能是海豬(或海牛)預感到天氣或海況即將變壞而煩躁不安所發出的叫聲,也可能是海豬(或海牛)遊動過程中相互聯絡的信號。
1976年以後,硇洲島東南海麵上的海鳴之聲逐漸減弱。持“水鼓說”的人認為,這是水鼓年久失修,功能減退的結果。持“海豬(或海牛)嚎叫說”的人認為,海鳴減弱是因為近年來人們在這一帶海域的活動明顯增加,影響了海豬(或海牛)的正常活動,迫使它們遷移到別處去了。
作為中國第一大火山島,風景秀麗的硇洲島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裏尋覓那神奇的海鳴之聲。也許,在若幹年之後,會有人揭開這一神秘現象的真正謎底。
海中的“世外桃源”
我國南海的中北部有數不清的島嶼,像朵朵蓮花般漂浮在美麗純淨的熱帶海域中,這裏就是令人神往而又神秘的西沙群島,被譽為海中的“世外桃源”。今天,來這裏旅遊度假的人越來越多,但是,隱藏在這座海中“世外桃源”裏的秘密,又有多少能被人真正知曉呢?
西沙群島擁有為數眾多的由珊瑚礁形成的島嶼。關於珊瑚島的形成,目前比較權威的說法是,珊瑚島是由一種名叫珊瑚蟲的海洋生物“蓋”起來的。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的珊瑚蟲有著獨特的生存方式,它們的軀體柔軟脆弱,為了保護自己,珊瑚蟲會分泌一種鈣質為自己建造一個棲身之所。珊瑚蟲死亡後,它們的後代便會在祖先的“房子”上繼續修築自己的“房子”,日積月累,從海底直至海麵,珊瑚島便形成了。珊瑚島是整個珊瑚礁的凸出部分,下邊一片沒有露出水麵的珊瑚林就是珊瑚礁盤,它仿佛一個巨大的托盤托著珊瑚島。
那麼,為什麼如此大麵積的珊瑚島隻出現在西沙群島,而在附近其他海域都不存在呢?
科學家們經研究後發現,珊瑚蟲的最佳生存環境是深度在60米以內的海域,而西沙群島的海域水深常常達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在這麼深的海水中,珊瑚蟲是無法獲得充足的光照、溫度、氧氣等條件的,也就不能進行繁殖和生存。於是,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冰川造就了這些島嶼。在幾億年前,地球上有著大麵積的冰川,後來,這些冰川逐漸消退,使全球的海平麵發生了變化,而海平麵的這種緩慢的上升過程正好為珊瑚蟲的生長提供了條件,因此西沙群島存在深海珊瑚島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西沙群島的秘密並不隻限於珊瑚島,在西沙群島上還有一個方圓隻有幾百米,被人稱為“石島”的小島。
地質學家來此考察時,驚奇地發現石島的年齡比周圍其他島嶼要長很多。石島由堅硬的層狀生物砂岩組成。一般的層狀生物砂岩是底部比上部年代更久一些,石島卻截然相反,其底部砂岩最年輕,越往上年代越久。這種獨特的結構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有學者認為,在很久之前,石島是一個由生物砂岩組成的大島嶼,在風化作用下,島頂部比較新的生物砂岩被不斷地剝蝕下來堆積到底部,而較老的底部生物砂岩便留在了頂部。就這樣,石島便出現了年齡倒置的現象。如果真是如此,石島理應比現在更大更高,所以這一種觀點目前仍然無法得到證實。
另有學者認為,上述現象是雨水衝蝕作用造成的。組成石島的生物砂岩是生物的骨骼碎粒,主要的化學成分是碳酸鈣。當石島上層的生物砂岩遭到雨水衝蝕,一部分碳酸鈣被溶解,並隨著雨水滲到石島底部沉澱下來,這就使下部岩石的年齡變輕了,而相對於上部生物砂岩來說,便形成了年齡倒置現象。
美麗的西沙群島是一片充滿神秘感的海中“世外桃源”,諸如此類的神奇之處還有很多,它靜靜地等待著好奇的人們前去探尋,去揭開它那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麵紗。
瑪瑙湖傳奇
1984年,在廈門市的一個小玉雕公司內,一位老人正準備加工一些來自內蒙古的石料。他隨手摸到了一塊圓石,居然是一塊瑪瑙,圓圓的特別像一個雞蛋。他拿起激光筆往石頭上一照,裏麵竟然真的“睡”了一隻“雛雞”。老人小心翼翼地剖開半個“蛋殼”,“雛雞”露了出來,潔白的羽毛,黃黃的鼻子,紅紅的小嘴,黑眼睛正好奇地張望著外麵,就像人工雕出來的一樣。
這就是被命名為“瑪瑙雛雞”的稀世珍寶。當年,全球的寶石界為之轟動。通常的動物化石是矽化物,而這隻活靈活現的“小雞”卻俏皮地身處億萬年風雨的傑作—瑪瑙之中。這種罕見的寶石奇觀令人驚歎不止又困惑不已。
這枚珍貴的“瑪瑙雛雞”就來自我國西北茫茫戈壁之中的一個神秘之境—瑪瑙湖。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後旗境內,是一片寬闊的玄武岩平凹地,據說是遠古時代的一個火山口,周圍有起伏不斷的布滿火山石和奇形怪狀風化石的山脈,也有平坦的荒漠草原和砂石遍野的戈壁。
曾經,在這幾十平方千米甚至更大的麵積內,鋪滿了晶瑩鮮紅、透亮可愛的瑪瑙石子,一顆顆圓潤可愛的瑪瑙如雞蛋般大小,色彩斑斕,有白色、淡黃色、橘黃色、灰色和紅色,受大漠獨有的藍天、陽光的映襯照耀,光芒四射。據說人們從飛機上往下看時,這裏竟是水光瀲灩,煙繞雲蒙,都以為是湖泊無疑,加之此地蘊藏著瑪瑙石,因而得名“瑪瑙湖”。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片戈壁灘是一個清澈透底的大湖。湖中碧波蕩漾,天水一色。天上的仙女被這美麗的湖吸引了,紛紛飄入湖中洗浴。她們在水中嬉戲,竟忘了返回天庭。忽聞天鼓震響,仙女們匆匆離去,慌忙中丟下了許多珠寶,就變成了現在的瑪瑙。
美麗的神話故事為瑪瑙湖增添了神秘色彩,但故事不能代替科學。相關學者認為,這裏的奇石如此這般的多姿多彩,要歸功於火山的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