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樂觀的心態(1 / 3)

樂觀的心態能幫助你

快樂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成大事者要以寬容、接納、豁達、愉悅的心態去看待周邊的世界。樂觀心態的人往往將人生的感受與人的生存狀態區別開來,認為人生是一種體驗,是一種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於外來因素而有所改變,人們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調節自己的心理感受,盡量地將其調適到最佳的狀態。

渴望人生的愉悅,追求人生的快樂,是人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樂的、充滿歡聲笑語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如真空狀態簡單純一,不如意的事情是難免的。英國思想家伯特蘭·羅素認為,人類種類各異的不快樂,一部分是根源於外在社會環境,一部分根源於內在的個人心理。麵對現實的經濟狀況以及麵對生存的競爭,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快樂狀態,使樂觀成為不可或缺的維他命,來滋養自己的生命?

成大事者要以仁達寬恕的胸懷來承納。孔子曰:“仁者愛人。”隻有博愛的人才會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確生命就像回聲一樣,你播種了什麼就收獲了什麼,你給予了什麼就得到了什麼。有一次,蘇格拉底跟妻子吵架後,剛走出屋子,他的妻子就把一桶水澆在他頭上,弄得他全身盡濕。蘇格拉底於是自我解嘲地說:“雷聲過後,雨便來了!”一個樂觀的人,當他麵臨苦難和不幸時,決不自怨自悲,而以一種幽默的態度,豁達、寬恕的胸懷來承納。樂觀的心態是痛苦時的解脫,是反抗的微笑,笑是一種心情,時常有好心情是一種境界。“一個人若能將個人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歡暢地享受人生至高無上的快樂。”

成大事者要擁有樂觀的心態,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積極的那一方麵。一個裝了半杯酒的酒杯,你是盯著那香醇的下半杯,還是盯著那空空的上半杯?從籬笆望出去,你是看到了黃色的泥土還是滿天的星星?以不同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事物,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說的是有家做鞋子的公司,派了兩位推銷員到非洲去做市場調查,看看當地的居民有沒有這方麵的需求。不久,這兩個推銷員都將報告呈給總公司。其中一個說:“不行啊,這裏根本就沒有市場,因為這裏的人根本不穿鞋子。”而另一位則說:“太棒啦,這裏的市場大得很,因為居民多半還沒有鞋子穿,隻要我們能夠刺激他們想要的需求,那麼發展的潛力真是無可限量啊!”同樣一個事實,但有完全不同的見解。這實際上講的都是心理學上有一種“漏掉的瓦片效應”。一棟房子頂上鋪滿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頂時,不是看鋪得很好很整齊的瓦片而是專看那一塊鋪漏了的瓦片。自然,這種凡事專挑自己的缺點,總是愛自己為難自己的人是不會快樂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與同事彼德·舒爾曼在一項重要研究中調查了大都市人壽保險公司的推銷員,發現樂觀主義者能多銷20%。公司受到了觸動,便雇用了100名雖未通過標準化企業測試但態度樂觀一項得分很高的人。這些本來可能根本不會被雇用的人售出的保險額高出推銷員的平均額10%。

特殊的解釋方式能夠帶走令我們不快的煩惱。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指出:煩惱是一陣情緒的痙攣,精神一旦牢牢地纏住了某事就不會輕易放棄它。不良的心境有一種頑固的力量,往往不易擺脫,當一個人心境不佳時不要過分獨自地冥思苦想,最好將自己的心緒傾訴出來,或是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心理學上稱此為“心境轉移”。樂觀主義者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的特殊的“解釋方式”。當推銷失敗之後,悲觀主義者傾向於自責。他說:“我不善於做這種事,我總是失敗。”克雷格·安德森讓一組學生給陌生人打電話,請他們為紅十字會獻血。當他們的第一、二個電話未能得到對方的同意時,悲觀者說:“我幹這事不行。”樂觀主義者則對自己說:“我需要試試另一種方法。”

在多數成大事者身上,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兼而有之,但總更傾向於其中之一。這是一種所謂“早在母親膝下”就開始形成的思維模式,美國一位學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對小學低年級兒童做了一些工作。她幫助那些屢屢出錯的困難學生改變他們對失敗原因的解釋,從“我是很笨”變成“我學習還不夠努力”,他們的學習成績果然隨之提高了。

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威廉·華茲畢斯曾有一首詩道出了這份獨特心境:“我曾孤獨地徘徊/像一縷雲/獨自飄蕩在峽穀小山之間/忽然一片花叢映入眼簾———一大片金黃色的水仙我凝視著———凝視著———但從未去想這景象給我帶來了什麼財富我的心從此充滿了喜悅———隨那黃水仙起舞翩躚。”生活中不乏歡樂,歡樂還要你去用心地體會。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越小。”

杜甫以“細推物理灑行樂,何為浮名絆此身”兩句詩為準則。仔細推敲世界上萬物的道理,做一些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高興、有益的事,不必為了一些空名而放棄了自己喜歡做的事。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問題,真正的幸福來自內心。它不能以財富、權力、榮譽和征服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