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鑄在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對他的親屬也同樣如此。他母親長期住在農村,陶鑄每月給寄15元生活費。有個時期老人埋怨錢給少了,不夠用。陶鑄一再懇切地對母親說,目前群眾生活水平還不高,我們幹部家屬生活上不能脫離群眾,人民給的錢,要講究節約,直講到母親思想完全通了為止。他還經常教育他的至親要安心農業生產第一線,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勤儉節約過日子,在任何時候都要防止特殊化。那年石洞源修水庫,包括陶鑄的母親、堂弟在內的一些社員需要搬遷住房,陶鑄約法三章,教育親屬搬遷住房要先人後己,厲行節約。做到:一不準比別家早搬一天;二不準所蓋新房比別家高一尺寬一寸;三不準建房材料比別家好一分。後來這些親屬雖然都是最後搬遷的,但其中堂弟一戶實蓋成的新房略為高大些,陶鑄嚴厲地批評了堂弟,要他跟別的社員調換。陶鑄這種胸懷寬廣,心底無私的高貴品德,贏得了周圍群眾的欽佩。大家都說,陶鑄愛親人,但他更愛廣大勞動人民,他決不因為自己職務高而給予親屬半點特殊的“照顧”。

陶鑄家住的房子是一所年久失修的舊房,一下雨就會漏水,陰天進去非開燈不可。在國家經濟困難的那幾年,機關幾次提議要翻修,他都不同意,直到1965年,國民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他才在機關兩次三番地要求下同意翻修,並具體規定了翻修的用費。那時他和夫人恰巧都不在家,機關翻修時把標準提高了。他看到後,很不高興,說是修得超過了他定下的標準,又說:“既然是給我個人修的,我就該自己出錢。”於是要警衛員小曾送去了他積存的幾乎全部工資。機關覺得公家維修房子,私人出錢,這既無先例,也不符合收支規定,表示為難。他說:“那就算是我捐獻給公家的吧”,硬是不讓退回。這件事在當時震動很大,許多同誌都深受教育。然而翻修好的房子,他連一天也沒住上,就奉調北京去了。

陶鑄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一生勤儉為民,做到心底無私,廉潔奉公,不愧是人們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