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2)

理氣上

太極天地上

問:「太極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個渾成之物,是天地萬物之理總名否?」曰:「太極隻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動而生陽,亦隻是理;靜而生陰,亦隻是理。」問:「太極解何以先動而後靜,先用而後體,先感而後寂?」曰:「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體在陰,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後。今隻就起處言之,畢竟動前又是靜,用前又是體,感前又是寂,陽前又是陰,而寂前又是感,靜前又是動,將何者為先後?不可隻道今日動便為始,而昨日靜更不說也。如鼻息,言呼吸則辭順,不可道吸呼。畢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

問:「昨謂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曰:「發育是理發育之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氣流行發育。理無形體。」曰:「所謂體者,是強名否?」曰:「是。」曰:「理無極,氣有極否?」曰:「論其極,將那處做極?」

若無太極,便不[番飛]了天地!

太極隻是一個「理」字。

有是理後生是氣,自「一陰一陽之謂道」推來。此性自有仁義。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

先有個天理了,卻有氣積為質,而性具焉。

問理與曰:「伊川說得好,曰:『理一分殊。』合天地萬物而言,隻是一個理;及在人,則又各自有一個理。」

問理與曰:「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而今且從理上說如雲:『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不成動已前便無靜。程子曰:『動靜無端。』蓋此亦是且自那動處說起。若論著動以前又有靜,靜以前又有動,如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繼』字便是動之端。若隻一開一闔而無繼,便是闔殺了。」又問:「繼是動靜之間否?」曰:「是靜之終,動之始也。且如四時,到得冬月,萬物都歸窠了;若不生,來年便都息了。蓋是貞複生元,無窮如此。」又問:「元亨利貞是備個動靜陰陽之理,而易隻是幹有之?」曰:「若論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貞』,隻作兩字說。孔子見這四字好,便挑開說了。所以某嚐說,易難看,便是如此。伏羲自是伏羲易,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因文王底說,又卻出入乎其間也。」又問:「有是理而後有是未有人時,此理何在?」曰:「也隻在這裏。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擔,或取得一碗,都是這海水。但是他為主,我為客;他較長久,我得之不久耳。」

問:「先有理,抑先有氣?」曰:「理未嚐離乎然理形而上者,氣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理無形,氣便粗,有渣滓。」

或問:「必有是理,然後有是氣,如何?」曰:「此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須說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搭處。氣則為金木水火,理則為仁義禮智。」

或問「理在先,氣在後」。曰:「理與氣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又問:「理在氣中發見處如何?」曰:「如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若氣不結聚時,理亦無所附著。故康節雲:『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郭;身者,心之區宇;物者,身之舟車。』」問道之體用。曰:「假如耳便是體,聽便是用;目是體,見是用。」

或問先有理後有氣之說。曰:「不消如此說。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理,後有氣邪;後有理,先有氣邪?皆不可得而推究。然以意度之,則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隻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間人物草木禽獸,其生也,莫不有種,定不會無種子白地生出一個物事,這個都是若理,則隻是個淨潔空闊底世界,無形跡,他卻不會造作;氣則能醞釀凝聚生物也。但有此氣,則理便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