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約瑟夫·普利策的故事
約瑟夫·普利策於193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邊塞城鎮馬科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菲利普是匈籍猶太人,母親路易斯·伯傑為奧籍日耳曼人。1853年全家遷往布達佩斯,在那裏小普利策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
1868年,是普利策命運重要轉折的一年。他被聖路易斯圖書館結識的德文報紙《西方郵報》的老板卡爾·舒爾茨聘為該報記者。
普利策很崇敬《紐約論壇報》主編霍斯勒·格裏利和他的社會改革思想。1872年格裏利競選總統,普利策和《西方郵報》的業主舒爾茨一起,在密蘇裏州德語地區到處為格裏利做競選演說。但這次選舉以格裏利失敗而告終。普利策利用選舉後《西方郵報》股東人心渙散之際,以低價購買了該報的部分股票,之後以3萬美元高價出售,轉手間賺了一大筆錢。1874年,他又以同樣手法買下破了產的《密蘇裏國家報》,稍加修改後賣給了《環球日報》,從中又獲利2萬多美元。
創辦於1864年的《聖路易斯電訊報》在前幾任老板控製下連年虧本,被迫宣告破產,進行拍賣。普利策以2500美元的價格購得《電訊報》,31歲的普利策至此才算有了自己的報紙。在把《電訊報》抓在手中的同時,他對當地報業市場做了精細調查。他發現當地另一家競爭對手《郵報》也處於困難之中。經與《郵報》老板商議,以對等的條件,實現了《電訊報》和《郵報》的合並,改為晚刊《郵訊報》。將近一年後,普利策又購買了原《郵報》老板的股份,成為《郵訊報》的獨資者。
雄心勃勃的普利策為打開合並後的局麵,首先打出了“超黨派”的“獨立”的旗幟。他在《郵訊報》創刊時宣布:《郵訊報》將不為政黨,而為人民服務,不是共和黨的而是真理的喉舌,不支持“行政當局”,而對它進行批評;反對所有的欺詐和騙局,不管它們發生於何處,屬於何種性質;提倡原則與理想,而不提倡偏見與黨派性。在辦報的具體實踐方麵,普利策的《郵訊報》一開始就進行各種“社會運動”,致力於“醫治各種弊端”,諸如無賴政客、有錢的偷稅者、受警察保護的賭博集團和營私舞弊的公用事業等成為其主要抨擊對象。普利策這些做法固然一方麵是為了實現他多年來渴望改革不平等社會現狀的夙願;另一方麵,主要是為了擴大報紙銷量,獲得更大的利潤。正因為如此,普利策同當時的一般資產階級報人一樣,常常乞求於“煽情主義”的新聞報道手段,招徠讀者。
《郵訊報》迅速取得進展。與它競爭的《明星報》倒閉後,《郵訊報》有一段時間成為聖路易斯城惟一的英文晚報。到1879年底,其發行量達到4984份。廣告收入也相當可觀,普利策把版麵擴大1倍,改成8版。普利策精力充沛,工作熱情,深入編輯室,充分發揮雇員的能力、特長,並且在他的職工中不斷擴大分配所得利潤。這些措施激發了員工的幹勁,《郵訊報》也越來越吸引讀者,1881年3月發行量上升到1.2萬份,在以後18個月中又猛增到223萬份,1881年盈利即達85萬美元。《郵訊報》的聲望日益提高,足以與當地有影響的實力雄厚的《密蘇裏共和黨人報》和《環球民主黨人報》等日報相抗衡。
1883年,《紐約世界報》標價50萬美元尋求買主,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普利策最後以346萬美元的價格將其買下。交接手續完成後,普利策即投入《世界報》的改造工作。編輯部暫時仍租用原《世界報》大樓,但普利策卻要使《世界報》以新的光彩呈現在世人眼前。他在發刊詞裏宣稱:《世界報》從即日起,要置於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經營管理之下。《世界報》將以新的宗旨、方針、信息和興趣麵向其讀者。普利策不是一個革命家,並不讚成社會主義,但從開始辦報起,一直熱衷於在資本主義製度範圍內進行有限度的改革。《世界報》揭示窮苦者的惡劣的居住環境,列舉出嬰兒死亡的統計數字,報道很多人過聖誕節沒有麵包,提到破舊的衛生設施無人檢查和修理。
《世界報》的發刊詞和社論宣布的“十大綱領”引起了人們對該報的注意和尊敬。該報也在社論和新聞中不斷揭露貪汙,攻擊不正當的財富,發動社會運動改革社會弊端,但是《世界報》在轉入普利策之手後迅速打開局麵,更重要原因還是他在《郵訊報》已經采用過的方法,大量刊登聳人聽聞的刺激性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