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生物課外活動中的科學素質教育

人的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麵,而科學素質是文化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括科學觀點、科學態度、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學素質也是人們認識事物、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應具備的素質。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又是二十一世紀的領先科學,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生物教學中既要教給學生生物知識和技能,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利用實踐活動和實地考察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中滲透了大量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例如:關於生物起源和生物進化的研究,就科學地闡明了物質第一性和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從根本上否定了神創論和孤立靜止的唯心主義思想;生物與環境、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等關係,又深刻地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同一性與鬥爭性、相互聯係、對立統一等哲學原理;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基本規律、細胞的生長和分裂、種子的萌發、物種的形成與進化等規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前進性與曲折性、量變與質變、內因與外因等辯證關係;動植物的形態解剖和分類方麵的知識,包含了共性與個性、主要與次要、穩定與發展等關係問題。這些科學思想和觀點,對於學生認識世界、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師要善於挖掘素材,指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從平凡中見真理。可利用實踐活動和野外實地考察等形式加以正麵引導,使學生掌握這些科學思想和觀點,把這些科學思想和觀點滲透到具體的活動內容中去。如:在組織學生野外植物考察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葉序的認真觀察,可發現葉在莖幹上的排列,無論是互生、對生還是輪生,它們自上而下都互不遮擋,形成鑲嵌式的排列,這樣可以使每一張葉子都接受足夠的陽光,這種天然形成的葉鑲嵌的合理性充分體現了自然界中真善美的和諧統一,使學生得到科學審美觀的教育;組織學生到池塘觀察青蛙的發育過程時,引導學生形成生物進化發展的觀點。

總之,教師在組織學生觀察、活動過程中要善於適時的引導,把相關的哲學理論運用到具體的生物學知識中,並用自己的情趣去感化陶冶學生,使他們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示,逐漸形成科學的觀點。

課外實驗培養科學態度

生物學的研究範圍很廣,與人類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在生物課外實驗中,要善於聯係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各方麵的心理品質教育,特別是要培養學生積極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刻苦鑽研、勇於探索的精神。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對工作盡職盡責,嚴謹治學。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一絲不苟的科學作風,要經常鼓勵學生勇於麵對困難。如:組織學生在課餘時間在校內、外搞無土栽培試驗;嫁接試驗;培養草履蟲;采集和飼養水螅和蚯蚓;盆景栽培;收集鋸木廠的木屑進行代料栽培香菇等試驗。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親身實踐,動手操作。學生在這裏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際、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充分認識到實驗、觀察和科學的思維是相輔相成的,從中使得學生懂得成功是要通過無數次的失敗才能獲得的,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百折不撓的科學精神才能最終嚐到成功的喜悅。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生物活動課中開展豐富有趣的討論會、辯論會,既可活躍學生的思維,又可調動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和激發學生對生物科學探索的熱情。如組織學生對學校附近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後,就環保問題開個討論會並進行分析評價,提出環保建議;還可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個小型辯論會,如現在農村正搞“三高”農業,大力發動農民開山種果,就這一實例開個以“開山種果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為主題的辯論會。另還定期開展“生物知識知多少?”的知識競賽。這樣,學生的科學思維便可得到有效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