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科學故事在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與升級理論指導
學生素質教育與全麵升級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與升級方案1.科學故事在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改革開放後,教育曾一度推行應試教育,出現重理工輕人文、重智育輕德育、重專業知識輕綜合素質的片麵傾向,培養出來的學生隻會做題,不會做人;隻會做事,不會思考。雖然掌握了一些知識和技能,卻科學素質上不去,人格修養跟不上,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樹立科學形象,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科學家對人類的貢獻是無法衡量的,他們改變了世界,創造著未來。這些科學家恢宏偉大的人生價值,對學生的熏陶感染、對學生心靈的震撼無疑是巨大的。介紹牛頓、安培、法拉第等眾多科學家的生平和事跡的書籍,把這些材料與教學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思想、精神、道德、意誌等方麵的教育。
愛迪生為找做燈絲的最好材料,先後實驗了1600多種材料,法拉第通過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電的方法;現在看到的歐姆定律公式那麼簡單,但是歐姆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經曆了多次失敗,花費了十年心血,把數學和物理結合起來,最終才把電學中的三個量U、I、R之間的關係用一個完美的形式表達出來,即I=UR。
牛頓是以半工半讀完成其在劍橋大學的學業的;愛迪生隻讀了三個月的書就因耳聾而輟學,從小以賣報為生。艱苦的環境磨練了他們的意誌,造就了他們的事業。
學生從科學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從科學家身上學到的熱愛科學、實事求是、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的精神,正在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並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科學家敢於創新的精神,樹立正確價值觀
科學家們重視繼承前人的知識和經驗,更有敢於創新的精神。愛迪生想他人不敢想,做他人不敢做,不怕失敗,做了2000多次實驗,發明了燈泡,建立了紐約中心發電站,為人類帶來了光明。
引導學生去研究科學家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從而樹立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世界觀;建立人生的意義不僅在於向自然和社會索取,更應在於通過自身的發展、實踐向自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貢獻的人生觀;確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今世與後代公平、合理、和諧發展,以人類長遠利益為崇高目標的人文理性的價值觀。使青年學生具有高度民主的政治意識,公平、公正的社會理想。
科學家求真精神,提高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注重讓學生掌握的是教學大綱中規定的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使得學生對物理學發展的曲折曆史知道得很少。學生不了解所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不利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深入了解。
把曆史上不同學派間的爭論展示給學生,可以打破傳統的邏輯教學給學生留下的科學發展是直線前進的印象,使學生了解到,科學發展史是一部理論與實踐交叉、失敗與成功並存的發展史。回顧曆史,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進一步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探索、開拓精神方麵的教育。
不同內容的曆史,可以使學生得到不同方麵的教育。例如利用“熱機發展史”可以向學生闡述這樣一個道理:各種機器的發明,是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先進機械設備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而工業革命的發展又帶動了機器設備的不斷改進.社會要前進,科學發展永無止境。物理學史實中包含有深刻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在教學中有意識地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介紹物理學的某段曆史,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領會並接受辯證唯物主義。
科學的靈魂是求真,使我們獲得對自然事物的了解,但不能為我們判斷善、惡,鑒別美、醜。斷了臂的維納斯不必為真,卻是最美的藝術。人類精神境界的全部內容就是求得真、善、美的和諧。愛因斯坦、奧本海默、薩哈羅夫,這幾位被稱為核武器之父的頂尖科學家事後無一不對自己進行過懺悔和自責。二戰結束後,愛因斯坦非常後悔自己曾寫信給羅斯福建議美國研製原子武器,並且全身心地投入廢除所有核武器的運動中,薩哈羅夫更成為反核運動的前行者。
科學家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正是科學最根本的價值,人的精神價值的體現。科學家的故事必將激發學生去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自身素質,去追求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