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與老郭的戰鬥(二)(2 / 2)

球打到這個份上,勝負已經無關緊要了。兩人都發揮出了極高的水平,彼此之間有了種棋逢對手,惺惺相惜的感覺。接下來的比賽,不是為了證明誰勝誰負,而是為了不辜負對手的表現。

楊洋發了個台內側下旋,發球後就做好了反手側身攻的準備。郭少華剛才吃了個反手的虧,還能再上第二次當?直接挑了一個楊洋的正手,同時站在正手位,準備來球扣殺。楊洋被來球落點晃了一下,連忙跑到了正手,在跑動過程中用眼的餘光關注著郭少華的跑位,見他站在了正手,知道如果自己回斜線就會正中對方下懷,到時就被動了。好個楊洋,關鍵時刻體現出了平時訓練的功底,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直接一板中台快攻直線。球回過去之後楊洋的重心已經沒了,一個趔趄險些摔倒。郭少華原本做好的進攻的準備,誰知道楊洋在被動中竟打出了一個“超級球”,隻得眼睜睜的看著球如白線般直紮自己的反手,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下周圍的教練和球員反而一片安靜,眾人愣愣的看著場內,回味著剛才楊洋的那個回球。直到一個教練反應過來,猛的大叫:“太漂亮了,這種球都能打出來?”大家才如夢初醒,紛紛叫好。有心思細密的已經去拿攝像機了,這樣的比賽拍下來,就是很好的教學材料啊。

郭少華看著地上的球愣了半天,反應過來之後衝楊洋一點頭,意思是確實漂亮。不過再漂亮的球在他看來也是一分,隻要自己下個球扳回來就還是平局。

吸了口氣,郭少華轉腰揮拍,發了一個台內短球。他發球的最大特點就是動作相似,但旋轉變化極大。在81年諾維薩德世乒賽上,號稱“東瀛妖刀”的日本選手小野明治就是在決勝局占優的情況下,連吃了他的三個發球,最終拱手送出勝局。現在關鍵時刻老郭一拿出來,果然立馬見效。

楊洋對他的發球早就提了十二分的小心。見是短球,也不搓了,直接一板劈長,目標很明確,就是用力量克製發球的旋轉,不直接吃球,進入相持階段爭取搶先上手。不過他還是低估了老郭發球的威力,這個的旋轉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球碰到拍子上馬上反彈回去,弧線很低,在馬上就要過網的時候碰到了網邊,“嗤嗤”的在球網上旋轉了好一會兒,才落到了楊洋的台內。11:11,兩人再次打出平手。

這下周圍的教練球員都不說話了,都在聚精會神的看著比賽。到了這個時候,誰勝誰負隻在一瞬間,沒有人能肯定,還是看臨場的發揮了。

楊洋拿過球來,在球板上掂了幾下,抬頭看了一眼郭少華的站位,挺身把球高高拋起,竟是用上了從未用過的高拋發球。

高拋發球,顧名思義,是發球時將球拋的很高,等球落下後再將球發出。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來球自高處落下,球本身的重力加速度會大大增強發球的旋轉和速度,二是球拋起後速度很慢,發球時又會快速觸球,一快一慢之間使對手很不適應,很容易就丟掉了節奏。這種發球是唐國人的創舉,在第34屆世乒賽上,著名國手——現任國家隊總教練徐榮生在世界乒壇上首次使用了這種發球,結果讓南斯拉夫和蘇聯的選手大吃苦頭,一局比賽竟吃了十幾個發球,高拋發球從此一戰成名,成為眾多選手模仿學習的對象。

郭少華在比賽中見過別的選手發高拋球,但還是第一次見楊洋發。他連忙把目光放到楊洋接球的一瞬間,想看清楚到底是什麼旋轉。楊洋是首次在比賽中使用,心裏也是忐忑不安,所以落點也不是常規的台內近網,而是直接發到而來正手位直線上旋。不過錯有錯著,郭少華沒想到比賽的關鍵時刻,楊洋會這麼冒險的發出一個長球來。一般說來,高手之間的比拚都是以發短球為主,在相互控製中尋找上手機會,很少有發長球的,因為對他們這個層次的選手來說,發長球就意味著給對手直接進攻的機會。

郭少華正手把球拉起,因為楊洋發的是上旋,因此老郭拉過來的球旋轉不是特備強。楊洋一看是個機會,連忙側身搶攻。關鍵時刻,他扣殺也不敢發死力,而是改為調整落點,不給對手反攻的機會。老郭左右跑了幾個來回,最終還是把球回出了界。楊洋12:11,領先一分。